近年的「移民潮」,衍生出「留守長者」一族。有機構調查顯示,逾20%受訪者疑似出現中度或以上抑鬱症狀,他們對醫療保障、生活照顧及社區支援均有較大需求,但只有少數人會主動求助。有社福界呼籲,特區政府和社會應多加關注留守長者群體,主動識別高危家庭,設立個案經理模式,提供一站式社區支援,持續跟進受助者。
經緯青年商會於今年6月至7月,成功訪問112名有子女移民的香港「留守長者」,結果顯示,受訪者介乎60歲至96歲, 46%的全部子女均已移民。約67%受訪者的子女在移民前半年至一年通知父母,17.9%離開前一個月通知,更有2.68%僅距離開前一星期才通知。
調查顯示,有27%受訪者與子女關係一般至不佳, 21%受訪者與境外子女每月接觸少於一次,8%甚至每年也未必接觸一次。亦有34%受訪者與仍在港的其他子女平均每月聯繫少於一次。
在心理健康方面,53%受訪者認為,自身精神健康狀況差至一般,26%更疑似出現中度及以上的抑鬱症狀,可能受到睡眠質素下降、飲食不振、難以集中精神等問題所困擾。令人擔憂的是,33.9%受訪者不願意主動尋求外部幫助,只有極少數會向鄰居和政府部門求助,主要障礙包括難於啟齒 (47.4%)、不懂得尋求社區支援 (18.4%) ,以及認為政府和社區支援不足(18.4%)。「留守長者」最需要的三大服務依次為醫療保障 (48.21%)、生活照顧 (20.5%)及社區支援 (18.75%)。
受訪者之一的楊伯伯表示,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狀態不佳,外出困難,生活中較少娛樂,「想去睇戲都睇唔到」。由於其子遠在外國,無法解決其面對的生活問題,認為「如果有義工定期來傾下偈都好。」而曾接受社福機構提供家居清潔、陪診、文娛等服務的「留守長者」,幾乎全部認同服務有助改善他們的情緒。
香港明愛安老服務高級督導主任陳淑嫻表示,中國人傳統上較為含蓄,不願直白講出困境,社會關懷服務及宣傳亦未能完全滿足長者需求,建議政府及社福界應推出針對性政策,按照留守長者的不同狀況與需要提供適當的支援。
經緯青年商會會長梁芷琳建議,社福機構、關愛隊等地區組織應主動識別隱蔽長者,鼓勵他們外出參加社交和興趣班活動,同時應向有需要長者提供陪診等生活照顧服務,以至情緒專業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