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題目風波 教育局被屈「設局嫁禍」 深夜發聲明反駁

教育界普遍認為文憑試歷史科的「爭議題目」出得很壞。
教育界普遍認為文憑試歷史科的「爭議題目」出得很壞。
教育局強調開考前不知悉歷史科的試題內容。
教育局強調開考前不知悉歷史科的試題內容。

文憑試歷史科一條要求考生解釋是否同意「1900 – 45 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必答題引起極大爭議,有報道以「設局嫁禍」為題,指教育局官員開考前已知悉文憑試試題,教育局表示深感遺憾,凌晨發出聲明嚴加駁斥,澄清至今未有派員加入考評局歷史科審題委員會,而考試前亦不知道題目內容。

《蘋果日報》昨日引述不具名消息透露,指教育局早於歷史科開考前已對有關出題策略及內容知情,標題更直指今次事件屬「設局嫁禍」,其後再將字眼改為「有組織攻擊」。教育局凌晨出稿,否認教育局在開考前已知悉試題,對報道嚴重損害教育局誠信深表遺憾。

教育局表示,根據局方記錄,有獲教育局聘用的教師在受聘前,已經以個人身分獲考評局邀請加入審題委員會,並在獲聘後申請繼續委員會的工作。基於審題委員會的保密原則,有關人員完全沒有,亦不可向其他人士透露試題的內容,包括向教育局任何同事或上司,又強調委員會人選由考評局全權負責。而教育局去年曾提名人員加入考評局歷史科審題委員會,但未獲考評局邀請。

教育局又在聲明中指,是次爭議重點是文憑試歷史科出題的適切性,「教育局呼籲各界一同正視有關問題,切勿被蓄意誤導,或轉移視線。」

事實上,今次文憑試歷史科的「爭議題目」教育界普遍認為「出得很壞」,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表示,每間學校的教學,都會以日本侵略中國作主題,學生在這條題上可以闡述的觀點好少,一定是弊多於利,但開放式的題目又一定要闡述利處,學生要拋開固有知識作答,引導學生以利作答,是難為學生。

而教聯會會長黃均瑜亦認為,題目淡化了日本侵華事實,題目若放在日本的公開試場一定會引起外交風波,認為當涉及令民族傷感的題目要小心處理,雖然題目可以有正有反,但應只限於一般事件,如果提及德國納粹,相信都會傷及歐洲人民的情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