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組織協會調查顯示,居住在不適切居所的受訪者,他們的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全部高於居住在適切居所的住戶,當中焦慮水平高約3倍,壓力主要來源是「住屋」及「經濟」,促請政府大幅增加非長者單身人士公屋編配額,取消年齡計分制,額外為長期獨居申請人加分等。
社協今年6月至8月期間,訪問173名現正或曾經居住在不適切居所的非長者單身人士,發現居住在不適切居所的受訪者,壓力水平較居於適切居所者為高,住屋因素更是壓力來源。當中約7成受訪者已申請或正申請公屋,輪候年期中位數是4.6年,最長輪候18年。
社協指出,有患抑鬱症的單身人士反映輪候公屋5年半,每月扣除租金及水電費後只有數百至一千元生活費,希望當局提供現金津貼。亦有出席者說,數年前因交通意外而影響工作,要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工廈,但申請體恤安置多次都被拒絕。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說,當局應該將非長者單身人士公屋配額,納入房屋範圍的關鍵績效指標KPI ,長遠應加速增加整體房屋供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