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若蓮稱未來3年將調整8間大學撥款 將重點吸納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學生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政府財政正面對挑戰,基於社會共同承擔的原則,教資會未來3年對8間大學的撥款將有所調整。她又表示,政府正檢視專上院校取錄學生時的「本地生定義」,未來當局會重點吸納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

蔡若蓮表示,政府財政正面對挑戰,基於社會共同承擔的原則,教資會未來3年對8間大學的撥款將有所調整。
蔡若蓮表示,政府財政正面對挑戰,基於社會共同承擔的原則,教資會未來3年對8間大學的撥款將有所調整。
蔡若蓮稱,教資會調整對大學撥款後,不擔心會影響院校運作及競爭力。
蔡若蓮稱,教資會調整對大學撥款後,不擔心會影響院校運作及競爭力。
蔡若蓮指,若貿然大幅度調整非本地生的學費,恐怕難以吸引優秀學生來港。
蔡若蓮指,若貿然大幅度調整非本地生的學費,恐怕難以吸引優秀學生來港。

蔡若蓮在一個電台節目上指出,8大院校一直以來財務穩健,當局亦有給予足夠時間供院校消化與及早作出規劃,不擔心會影響院校運作及競爭力。而除了政府撥款外,院校也有其他收入,包括接受外界捐獻及研究院課程的學費收入等。

對於有意見指出,政府對每個非本地生補貼數萬至10多萬元,建議政府長遠應逐步增加非本地學生學費至收回成本,蔡若蓮說,需要平衡對人才的吸引力,舉例指現時新加坡對非本地生收取10多萬至20多萬元的學費,若貿然大幅度調整,恐怕難以吸引優秀學生來港。

蔡若蓮又指出,政府正檢視專上院校取錄學生時的「本地生定義」,國際間有些做法,即使同為本地生,都可以享有不同的學費收費層級,因此當局可能會考慮學生的居港年期、對香港的貢獻或認識,甚至日後留港發展的機會等條件,形容身份與學費是可以分開。

至於學額問題,蔡若蓮說,外來人才的受養人持有香港身份證,理應屬於本地生,但如果佔用了15000個資助學士學額,都會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當局檢討時會一併考慮這些因素。

施政報告提出要打造留學香港品牌,被問到現時本港的非本地生中,仍以內地生佔大多數,蔡若蓮說,中國是留學生的最大輸出國,全世界很多地方的非本地生中,都是以內地生佔最多,但當局希望非本地生的國籍更多元化,形容院校方面亦很自律,一般會控制內地生比例不超過五成。她提到歐美學生多數都留在當地升學,未來當局會重點吸納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

另外,早前有不少官立及資助小學被發現未有遵從教育局的指引,緊接長假期後安排測考。蔡若蓮表示,有向學校了解過相關情況,今年上半學期的情況比較特殊,假期較為集中,有部分學校希望試卷不要相隔太久才派發,因此作出有關安排,經當局提醒後,相關學校亦表示未來在編排校曆表時會多加留意。

蔡若蓮說,部分學校有徵詢家長意見,部分在職家長認為長假期方便指導子女溫習,她指,相關指引並非強制性,有空間讓學校配合家長需要作出彈性安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