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開始,政府推動「義工運動」,疫情期間,義工更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義務工作發展局上月委託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展開一項名為「香港義務工作」的調查,結果顯示,在661名受訪者中,佔九成表示曾參與義務工作,其等值經濟產出每年可達2,106億港元,義務工作發展局表示,有關數字令人鼓舞,但仍有發展空間,未來將繼續加強義工服務推廣。
為了解香港人參與義務工作的情況,以及為未來發展策劃方向。研究團隊於上月(6月)透過網上和實體訪問方式,成功訪問了661人。負責今次調查的香港恒生大學市場系助理教授鄺家麒表示,超過九成多的受訪者在過去5年曾參與義務工作,過去一年參與義務工作的人數,也佔整體受訪者的七成六。每月平均投入義務工作的時數約為12.84小時。
鄺家麒表示,就年齡層方面,有近四成的年輕受訪者(30歲或以下),是自發或非組織形式參與義務工作,六成就喜歡與朋友或同學老師等結伴參與。而51至64歲和6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平均每月投入於義務工作的時數分別達13.64小時和22.59小時。
調查又發現,有8.6%人最希望參與保育環境的義工服務、6.3%為教育服務(例如師友計劃)、5.9%是動物權益/保護服務。其中30歲以下的人士中,佔3.5%希望參與國際會議義工。除了參與本地義務工作外,有三成多受訪者表示,希望未來有機會到大灣區及內地其他地方參與義務工作。
鄺家麒又指,現時全球約有10億名活躍義工貢獻相等於全球2.4% GDP,調查結果顯示,香港人當義工的等值經濟產出可達2,106億港元,約相當於香港2022年生產總值7.45%,成績令人鼓舞,數字也反映出香港人在義務工作上的經濟貢獻平均在世界之上,但與澳洲的14% GDP相比,仍有發展的空間。
另外,義務工作發展局主席彭韻僖表示,今次調查數字感到鼓舞,她指,由於青年人較喜歡結伴參與義務工作,去年推出的「香港義工獎」設立愛心學校獎項系列,鼓勵學校師生積極參與,並希望學校把義工服務融入校園,成為恆常活動之一,鼓勵沒有時間參與義工服務的青年人,與同學、老師、家人、以至跨代一同參與,服務社會,透過「4C青年義工領袖計劃」,讓青年人發揮創意和自行策劃服務的元素。
至於如何提升長者義工的技能,彭韻僖表示,義務工作發展局設立了香港義工學院,推動優質義工服務,為各界義工、義工領袖及義工管理人員提供培訓和專業諮詢服務,出版義務工作參考資料及教材。香港作為盛事之都,局方將呼籲非牟利組織於國際盛事及大型活動,如渣打香港馬拉松、香港旅遊發展局舉辦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花車巡遊等,善用義工,讓他們擴闊視野,未來將安排與大灣區義工團體交流服務經驗及心得。
義工發展局總幹事李佩琪指出,疫情未有影響市民做義工的熱情,反而提供更多的義工服務機會,義工參與抗疫工作。儘管疫情過去,局方繼續透過網上平台為有需要人士及義工作配對,現時平台的使用情況良好,登記賬戶人數已達10萬,香港的義工普遍率亦由2009年62%增加至現時的91%,去年與民青局合辦「香港義工獎」,表彰義工、企業、各界機構和團體、屋邨屋苑、學校以及義工協作計劃對社會的付出和貢獻,透過他們的助人故事,鼓勵更多市民積極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