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出管制即棄塑膠法例的首階段已實施一年,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現時連鎖式食肆已經有八、九成客人購買外賣時表示不需要餐具,保守估計每年可減少6千萬套餐具,認為「走塑」計劃成功,至於第二階段管制措施,由於物湯品容器及膠蓋的替代品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暫時未能定出實施日期。



謝展寰出席電台節目表示,大部分商戶都有遵從「走塑」法例,有21間食肆巡查後被罰款,當局會繼續巡查和執法。至於第二階段管制將涵蓋食物湯品容器及膠蓋等,他表示目前這類即棄餐具的替代品效果不太理想,當局預計今年中,會與大型食肆進行試驗,認為直至找到好的替代品才全面強制推行,會比較合適,至於實際何時實施要視乎試驗成效。被問到如果成效不佳,會否不推行第二階段「走塑」,謝展寰相信不會不推行,有信心最終可以找到好的替代品。
謝展寰又指,雖然政府去年暫緩垃圾徵費計劃,但這一年來社會對垃圾徵費的認知和參與度都增加很多,現時本港垃圾量較2021年減少7.5%,差不多達到垃圾徵費的減廢效果。被問是否仍有需要推行垃圾徵費,謝展寰說,今年中會向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提交檢視報告,強調政府推動減廢回收的力度沒有減低。
政府早前完成檢視新發展區的區域供冷系統安排,並向立法會提交有關調整方案的文件,提出將洪水橋/厦村,由政府建設兩個中央供冷站減至一個;而新田科技城的系統則改為私人承建,預計兩項建議可為政府節省不少於400億元的工程開支。
謝展寰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在私人承建下,工程的實際開支和管理更有彈性,對商界也是一個新的商機;而目前古洞北和東涌東擴展計劃均由政府負責有關工程,分別涉及逾50億和39億元公帑,因此檢討時研究可否讓私人市場參與,以商業模式推進項目,從而節省鋪設喉管、土地平整等工程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