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識教育科終極方案敲定。教育局昨日公布進展,新設3個主題。其中兩個分別是教學生認識香港「一國兩制」及國家「改革開放」,學習重點包括維護國安法、中央憲制地位、國家「不同領域取得的成就」等。第3主題觸及國際事務,重點亦包括中國在世界上扮演角色,例如「國家和香港對全球公共衛生的貢獻」。教育局以「重新冠名科目」形容改革後的通識科,文件展示5個新名選項,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等,所有改革最快下學年中四級起實施。
教育局昨向各中學發通函公布改良高中4個核心科目詳情,其中通識教育科,載列僅召開2次會議的「課程發展議會-考評局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初步建議,總課時由250小時削至130至150小時,舊有6個單元包括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全球化、現代中國、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改為3大主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3個主題下設31個學習重點,當中20個提及國家或中華文化。以往通識講求批判思考訓練,課改文件不再復見,而課程理念、宗旨及學生學習成果則3度提及培養國民身分。主題1的「一國兩制」,學習重點包括《港區國安法》、中央對港主權及治權。主題2的國家「改革開放」,重點包括「人民生活質素提升」、「綜合國力的提升」,而以往通識課本會提及的「改革開放衍生的問題與挑戰」,課改文件暫無提及。至於主題3涉及全球化等課題,其中「公共衛生與人類健康」課題,內容包括「國家和香港對全球公共衛生的貢獻」、世衛組織功能等。
課程發展議會主席譚嘉因表示,今日的年輕人須了解國家發展,舉例指外國企業招聘時也問應徵者「五年計畫」,認為學生從小開始接觸國家相關議題,有助未來發展。他認同每個國家發展議題都有利弊,「這是客觀上存在的,我們也希望讓學生學會『明辨』,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些議題或政策,這正是課程的宗旨,我們並非偏頗某一方。」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認為,過去缺少有系統教授國家發展的科目,認為改革後的科目讓學校了解國家近代發展、實况,可彌補過去不足,亦面向未來,讓年輕人投入國家發展,不認為是「洗腦」。
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認為,新科三大主題的設計,較以往六大單元更為聚焦,「作為政治與經濟的普及教育,學生更有基礎知識,總好過現行課程在課時與知識不足下,很快跳到評論」。他認同國家安全是全新概念,本地相關學者不多,教師認知有限,認為當局與書商可邀請內地相關學者,參與教材撰寫。在官方教材與送審教科書面世前,他不建議教師「土法煉鋼」自編校本的國安教材。他又指新科提到「中國國籍及中國公民的概念」較為複雜,涉及法律定義與實際情況外,近日中國政府不再承認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有關概念仍在變化,教師處理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