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歷史試題「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 教評執委會斥:明顯迴避日本侵華暴行

2020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歷史科考試今日(14日)開考。在歷史卷一第二題考核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和日本的關係,要求學生對試卷提供的資料,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教育評議會執委會發出嚴正聲明斥,「相關擬題人員,可能存在有意圖以個人政治取向,蠱惑學子」。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認為考評局有責任重信檢視相關試題的合理性。

DSE歷史試題「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
DSE歷史試題「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
考評局報告顯示,小三、小六和中三生在中英數3科的達標率均創新低。
考評局報告顯示,小三、小六和中三生在中英數3科的達標率均創新低。

2020年香港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考題,提問考生「『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試参考資料C及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附錄考題提供資料C:1905年出版的日本法政大學校長文章,涉及日本政府及該大學,接納清政府請求,開辦速成法政課程,收納中國留學生事宜。資料D包括,引文一:1912年黃興寫給日本政客信函,尋求向日本三井財閥商借經費。引文二:1912年2月,日本三井財閥借款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開列借款合同的條款。

就該考題及所問,教育評議會執委會提出嚴正而憤怒的公開聲明,並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及相關公開試與學科擬題人員,予以嚴正譴責。聲明指出,「以上考題提問及所提供資料,明顯迴避日本侵華暴行,及意圖導引部分考生接納日本對中國近代發展的貢獻,毋視當年日本侵華之舉,亡華之心。本會基於考題及所問,從歷史教學及國民教育的分析,相關擬題人員,可能存在有意圖以個人政治取向,蠱惑學子,借引發多角度思考為包裝,蒙混使用歷史資料,可能已構成涉及違反考評局擬题的應有守則,亦違反教育人員專業操守,更違背香港教育人員必須承擔國民教育應有之義。」該會更敦促特區政府教育局,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對是次考題相關事件及涉事人員,必須認真追究,嚴肅處理,包括涉事人員引咎辭職,或予以撤職。

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表示,題目的資料和問法,帶有極強的傾向性「若讓學生作答同意觀點,是引導學生做漢奸」,考評局有責任重信檢視相關試題的合理性。穆家駿表示,資料C和D都是一面倒講述日本幫助中國推動現代化的一些行動,完全沒有提及期間日本對中國發起的侵略惡行,但在問題c當中的卻讓學生分析「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很難令人信服題目沒有傾向性。

穆家駿指出,日本侵華的惡行從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開始,之後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904日俄戰爭,在中國遼東半島爆發,殘害中國百姓;再後來全面侵華。題目說法倒果為因,試圖引導學生將案例中的小恩小惠與侵華劣行作對比,是絕對說不過去的講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