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瘜肉相信大家都聽過,亦因為政府推動大腸癌篩查,讓大家更明白瘜肉有機會演變為癌症。
然而,膽臟原來亦有可能長出瘜肉,亦是常見的膽囊疾病,卻經常大家被忽視。外科專科醫生高彩華指出:「膽瘜肉有機會引致膽管阻塞,對健康構成極大影響,所以及早診斷並作出適切治療十分重要。」
文:Charlotte 圖:AC.photo.com
膽囊位於右上腹部,就在肝臟旁邊,一個很細小,只裝到50毫升膽汁的器官,用於暫時濃縮與儲存肝臟所分泌的膽汁。
甚麼是膽瘜肉?
![很多人以為吃飯後感到肚脹肚痛是小事,忍得就忍,但這不但影響生活質素,亦有可能是膽臟出現問題。](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5-10-1-768x512.jpg)
當人進食後,膽囊會收縮,膽汁經由膽管送至十二指腸,幫助消化。膽囊瘜肉是膽囊黏膜壁內側的增生組織,通常呈球形或半球形。這些瘜肉常常是在進行超聲波檢查或膽囊切除手術時意外發現。
高醫生強調,雖然膽瘜肉一般並不易察覺,但其實在香港的發病率相對較高,約為5-10%。這意味着大約每十個香港人中,就有一人可能會患有膽囊瘜肉。調查顯示,亞洲人患病率普遍高於西方國家,因此對港人來說,是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
膽瘜肉可致膽管阻塞
![膽囊是在肝臟旁的一個很細小的器官,作用是儲存膽汁。](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5-10-3-768x369.jpg)
![減少攝取高油脂高膽固醇食物,有助減低膽囊負擔。](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5-10-2-768x576.jpg)
「大部分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不過若瘜肉較大,或者位於膽囊出口附近,有可能會引發右上腹疼痛、腹脹等消化不良症狀。」 高醫生解釋,這些症狀可能會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若發現有病癥,瘜肉位置生於膽囊頸部,有可能影響膽囊排空,引致進食油膩食物後右上腹絞痛,若合併有膽結石或慢性膽囊炎的病人,腹痛更為明顯,應及早見醫生作進一步診斷。
高醫生表示,有些個案是病人諱疾忌醫,情況嚴重到脫落的瘜肉組織引起膽管阻塞,導致黃疸或急性胰臟炎等併發症。
「患有膽石的人更容易出現膽瘜肉,主要是因為膽石和膽瘜肉有共同風險因素,如膽汁成分失衡或膽固醇過高等問題。」高醫生強調,這些因素不僅增加了合併症的風險,還可能使患者整體健康狀況惡化。
超聲波檢測一目了然
![簡單的超聲波檢查已可準確地檢測膽瘜肉問題。](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5-10-5-768x1152.jpg)
對於膽瘜肉的診斷,高醫生說腹部超聲波檢查是一種準確度高達90%的檢查方法:「這種非侵入性的檢查方式,可以有效評估膽囊狀況,幫助醫生確定是否有瘜肉存在。如果檢查結果顯示瘜肉較大或有可疑特徵,則需要進一步以內視鏡超聲波檢查,再和病人商量治療方案。」
微創手術安全風險低
![外科專科醫生高彩華](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5-10-768x1091.jpg)
治療方面,高醫生強調食藥無法消除膽囊瘜肉,最有效方法是手術切除。根據國際指引,若瘜肉大小超過1厘米,則建議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手術通常採用微創方式進行,可以減少術後恢復時間和疼痛感。患者或會擔心手術風險,高醫生解釋:「今時今日手術安全性十分高,更重要的是清除膽瘜肉能有效避免其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
膽瘜肉預防與生活建議
![雖然膽瘜肉未有經醫學實證的預防方法,但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是預防病患的不易法門。](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5-10-4-768x512.jpg)
膽瘜肉目前尚未有經醫學實證的有效預防方法,但有估計認為與遺傳有關,如家庭成員中有膽瘜肉病史,子女患膽瘜肉的機會會比一般人高約2至5倍。另外,也不排除與不正常飲食習慣有關。
高醫生強調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能降低患上膽瘜肉的風險:「聽上去是老生常談,但定時飲食,避免攝取高油脂與高膽固醇食物,可減少膽囊負擔。同時,維持理想體重,保持足夠休息,這些都是促進整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此外,減少煙酒攝取也必然有益健康。高醫生表示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僅能預防膽瘜肉形成,還可提升整體生活質量。隨着對膽囊健康的重視,了解膽瘜肉的相關知識,將有助於大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