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中秋,天氣明顯變得早晚溫差較大,相對濕度亦漸低。向來氣管和喉嚨偏差的朋友更開始出現咳嗽的症狀,醫學博士温愛詩解釋道:「很多人以為咳嗽純是氣管喉嚨的問題,事實上外感與內傷均可以引起咳嗽。《黃帝內經》的《素問.咳論篇》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中醫學上,肺脾氣虛的人,在秋天亦會容易咳嗽;若有哮喘病史的,更要注意身心調理、食療保養。
文: Charlotte
入門聞咳嗽 醫生眉頭皺
中醫有句說話:「入門聞咳嗽,醫生眉頭皺。」意思是咳嗽的原因很多,若不及時治理,病情會越變複雜,慢慢演變為久咳、慢性支氣管炎或肺炎。温博士指出小孩和長者初起咳嗽就要及時見醫師,萬一惡化有機會誘發成哮喘病,非常棘手難治。入秋後特別多人咳嗽,原因是很多人在炎炎夏日時喜歡涼吃凍飲,天天生活在空調冷氣之中,引起痰濕內蘊的情況,到秋冬風邪偏盛的日子,夏日已內藏的寒濕就名副其實乘「虛」而入,出現咳嗽病症。温博士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痰之所」,所以不要以為咳純是呼吸道和肺部的問題,脾肝臟的保養亦十分重要,所以飲食對咳嗽亦影響很大。
外感內傷咳嗽起
咳嗽主要由「外感」和「內傷」而起。中醫說的外感就是受外在環境影響身體,即中醫說的感風寒和燥邪,而內傷就是臟腑功能失調,當中以內邪犯肺為主引起咳嗽。
外感引起的咳嗽症狀:
風寒襲肺:咳嗽聲重、喉嚨痕、痰稀白、伴隨鼻涕清流及頭痛等症狀。
風熱犯肺:咳嗽聲同樣重,咽喉燥乾痛、咯痰不爽,痰黏稠帶黃。
風燥傷肺:喉癢乾咳,唇鼻乾咽喉痛,少痰甚至無痰,即使有痰亦難咯出,甚至痰帶血絲。
內傷引起的咳嗽症狀:
痰濕蘊肺:咳嗽聲重濁、痰多黏而厚稠,伴隨胸悶胃脹滿感覺,整個人疲倦乏力,大便不結實呈半液體狀態。
痰熱鬱肺:咳嗽聲粗促,痰多,質黏厚呈黃色,常常感到口乾,胸肋脹滿,每次咳嗽時更引發痛楚。
肝火犯肺:咳逆,即咳嗽時引發不順氣,面泛紅咽喉乾,感覺痰不多,但黏在喉嚨咯不出來,隨情緒波動亦會令病況惡化。
肺陰虧虛:乾咳,痰少帶黏呈白色,或痰中帶血絲,聲音沙啞,身體出現潮熱及夜寢盜汗,手足心熱。
温博士指出:「一般來說外感咳嗽病位較淺而容易治療,但濕邪與燥邪(秋天常見)往往濕熱互結,纏綿而難癒。因為濕而困脾,脾虛而引起積濕成痰,轉為內傷之痰濕咳嗽;燥熱傷津,久則肺陰虧虛,成為內傷肺虛肺燥之咳嗽。就是俗語所謂『燥咳每成癆』。肺、脾和腎三臟相互影響而成咳喘難治之症。」
預防咳嗽小貼士
01留意天氣注意保暖,出入冷氣地方,和秋天溫差大的日子,最好穿有領的衣服保暖頸部,女士和長者秋日可佩戴薄頸巾避免風寒。
02一旦有咳嗽(即使是初咳)必須嚴格戒口,糖果及較高糖分的水果不要進食,例如橙和提子。肉類亦要選擇性平和的豬肉、雞、鵝及牛比較溫燥,海鮮魚湯容易引發痰濕。
03適當運動增強體質,如太極拳、瑜伽和快步走,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提升免疫力。
04調情志。情緒波動、動肝火易引起咳逆,保持心境平和是抗病良方。
食療推介
清熱潤肺 化痰止咳──川貝南北杏燉雪梨糖水
材料:川貝母10克、龍皇杏10克、北杏10克、天津鴨梨2個(去皮芯切小塊)及冰糖適量。
做法:隔水清燉2小時即可。或可以先將所有材料(除了雪梨)煮1小時,然後加入雪梨再煮10分鐘即成。糖尿病人可以不加糖。
清熱平肝 潤燥止咳──石斛止咳茶
材料:石斛5克、金銀花6克、杭白菊5克、大麥冬5克及枇杷葉5克。
做法:加入熱水沖泡代茶水飲用。可加少量冰糖增強潤肺功效。
健脾袪濕 化痰止咳──潤肺湯
材料:茯苓15克、炒扁豆15克、無花果3粒、龍皇杏10克、北杏12克、枇杷葉10克、雪耳1個、陳皮1個、蜜棗2粒;瘦肉半斤、粟米1條、小紅蘿蔔1個。
做法:瘦肉汆水,其他材料洗淨,加入熱開水2公升,水滾後慢火煲2小時,加適量鹽即可,適合全家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