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遊】鹽田梓藝術節 古蹟藝術文化之旅

對於新一代來說,活在城市當中,實難以想像從前漁村模樣的香港。距離西貢碼頭15分鐘船程的鹽田梓,靠着有心人的支援,出心出力,將一個原本荒廢了、逐漸被人遺忘的小島,得以復興,不但把鹽田的生命延續,更把在小島上的建築物復修。假日乘街渡到小島上漫遊,難免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加上島上正舉辦「鹽田梓藝術節2021」,去吸吸藝文氣息,感受一下人與大自然的融和,絕對是洗滌心靈的好方法。

文、圖:飛聞旅友

西貢海小島 充滿客家風情

鹽田梓,又名鹽田仔,大約300年前,有一對來自廣東的陳孟德夫婦從深圳遷至小島,並建立鹽田梓村,陳氏家族都是客家人,並以曬鹽為生,因客家話的「梓」字與廣東話的「仔」發音近似,所以才有「鹽田仔」的稱號,早年小島的居民只有二百多人,後來鹽田梓村不斷壯大,最高峰時曾有1,200人,後來隨着城市發展,村民相繼遷出搵食,至1998年所有居民全部遷出,所以小島曾一度成為無人小島。

從碼頭看去,山丘頂部是教堂為首的三座建築群,所以鹽田梓有「三點白」的暱稱。
從碼頭看去,山丘頂部是教堂為首的三座建築群,所以鹽田梓有「三點白」的暱稱。

幸運地,2000年小島開始了復興社區運動,2004年初,聖若瑟小堂在教會的資助下展開復修工作,連帶附近的舊村公所和學校、以致鹽田都得到重修與活化,並且推動了鹽田梓文化及生態旅遊的發展。「鹽田梓聖若瑟小堂修繕項目」和鹽田活化項目分別於2005年及2015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而聖若瑟小堂更在2011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除了乘街渡,不少運動友會扒獨木舟前來。
除了乘街渡,不少運動友會扒獨木舟前來。

第3屆藝術節 展期至7月中

鹽田梓藝術節由2019年年底揭幕,今年已經是第三屆,活動由即日至7月16日舉行,是一個由旅遊事務處主辦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並由文化葫蘆擔任策劃團隊,邀請本地及海外藝術家、年輕人和鹽田梓村民共同創作。換言之,今年是第3年,也可能是最後一屆,承接過去兩屆「天」、「地」主題,今年以「人」作結尾,因此島上共30個藝術作品均與人有着密切關係。
甫登上碼頭,就會見到第一件展品「歸家」,是以不同長短、物料的管道去模仿敲擊樂器的聲音,仿佛為歸來的故人奏起歡迎的樂章;沿路而行,你會發現更多與村內舊建築相依的藝術作品,為沉靜的小島添上生氣,當中在屋外掛滿客家人常用的染藍布料是作品「恩等.藍衫帶」,由來自台灣苗栗縣的客家後人楊芳怡所創作,用獨有的藍染道出香港及台灣客家服式上的相異,而「恩等」是客家話中「我們」的意思。利用回收的舊布、膠袋和鋁線等材料,創作出日、月、蝴蝶和魚兒等形像,切合「廢棄活化」和鹽田梓的客家文化。

碼頭上七彩管道,正是其中一個展品「歸家」,風吹起時會發生清脆的聲響。
碼頭上七彩管道,正是其中一個展品「歸家」,風吹起時會發生清脆的聲響。
台灣苗栗客家後人楊芳怡的作品「恩等.藍衫帶」,是利用廢棄的材料創作,寓意廢棄活化。
台灣苗栗客家後人楊芳怡的作品「恩等.藍衫帶」,是利用廢棄的材料創作,寓意廢棄活化。
作品思念人之屋:有村民先祖在島上開支散業的意思。
作品思念人之屋:有村民先祖在島上開支散業的意思。

聖若瑟小堂 羅馬式建築

另外,聖福若瑟神父故居小堂原址內外亦有「成聖之場」及「成聖之牆」等多項藝術作品,配合福若瑟神父雕像和以鋼鐵鑄成的十字架,令人想起神父當年不畏艱苦,學習客家話和中國文化,向村民傳道的事跡,而2003年福神父更獲得教宗封聖,村民除了希望藉着在故居安放神像以示尊敬之外,亦道出鹽田梓是香港天主教發源地之一。想了解更多宗教發展的朋友,可往途經的上山支路前行,便會見到被稱為「三點白」的小教堂、舊村公所和學校。位處最高、最大的建築物是1890年落成的聖若瑟小堂,1864年宗座外方傳教會會士和神父(Fr. S. Volonteri)與柯神父(Fr. G. Origo)到鹽田梓傳教,兩年後和神父為30多位村民受洗,當時教友村民捐出空地建成小聖堂和學校。小聖堂在199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2011年一月再提升為二級歷史建築。在通往教堂的兩層梯級,加入了以馬賽克瓷磚組合成的「善牧」壁畫,還有召集村民的銅鐘的「昇域」等作品,與羅馬式建築的小堂結合,顯得更壯嚴神聖。
至於澄波學校和舊村公所,前者於2006年已化身成昔日客家居民用品的展覽室,如校舍用品、供一家人用膳的八仙桌、醃咸菜用的激死蟻、曬鹽及捕魚用品等等。舊村公所現在擺放了極像真的「鹽田」和「鹽田梓」景品藝術,好讓大家從宏觀和微觀中整合成更立體的回憶。

聖若瑟小堂的樓梯以馬賽克砌成了「善牧」。
聖若瑟小堂的樓梯以馬賽克砌成了「善牧」。
聖福若瑟神父雕像,紀念他對鹽田梓的貢獻。
聖福若瑟神父雕像,紀念他對鹽田梓的貢獻。
生之頌禮以聖若瑟小堂為參考造型,並以竹篾和紗紙結紮而成,形態蘊含大地孕育萬物之意。
生之頌禮以聖若瑟小堂為參考造型,並以竹篾和紗紙結紮而成,形態蘊含大地孕育萬物之意。
澄波學校展出昔日客家居民用品。
澄波學校展出昔日客家居民用品。

傳統智慧 看鹽田生態

叫得鹽田梓,鹽田當然就是小島的命脈,曾盛極一時、養活全村人的鹽田,隨着村民的離開而被荒廢,幸得村民和一群熱心文化生態保育的人士於2011年組成鹽光保育中心,不但把鹽田復修,更把村中鄉土文物和宗教文化承傳下來,其中有份參與管理鹽田的葉陳立(David),他最初只是來此修剪花草的義工,至2017年才正式接手管理鹽田,並開放成展區給市民遊覽,藉此將文化和故事傳承。
當年的村民利用鄰近小島拼湊成的三丫口小峽灣,建造水閘以控制海水的進出,藉漲潮時引海水淹沒島周邊大片平地,並經過三次大小不同瓷礫、小石和細砂過濾,再由天然風吹日曬,把生產的鹽販售到西貢和鄰近地區。如今大家可以從鹽田的導賞位置觀賞這些設備,同時還可找到藝術祭的地標「鹽光之所」和「山水.人」。外表由兩個白色透明立方組成的鹽光之所,象徵鹽粒結晶,內裏展出三個由不同物質被鹽結晶依附而成的藝術品。山水.人則是一個包羅鹽池和曬鹽平地的封閉式空間,寓意古法曬鹽往往要聽天由命,而這個藝術品則可以克服天氣問題,並以鹽粒鋪砌出一幅山水景緻,呼應好山好水的鹽田梓。

曬鹽的場地正好位於三丫口小峽
灣,好讓潮漲時把海水吸入。
曬鹽的場地正好位於三丫口小峽 灣,好讓潮漲時把海水吸入。
鹽光之所是由兩個仿似鹽粒的白色透明立方組成,內裏還有鹽結晶藝術品。
鹽光之所是由兩個仿似鹽粒的白色透明立方組成,內裏還有鹽結晶藝術品。

仍有時間的或樂於健行的朋友,不妨花多15分鐘走到島上最高點的雙子亭,可360度欣賞小島全景,又或是走至玉帶橋。那是一條鹽田梓與滘西洲連接的石橋,供居民輸送物資到島上的必經之路,橋面窄長,從橋向外望,風景豁然開朗。至於想醫肚,島上有一中一西兩家餐廳可預約外,記得吃碗山水豆腐花和客家茶粿,之後回去西貢豪擦海鮮餐也不錯!

玉帶橋一條鹽田梓與滘西洲連接的石橋,欣賞兩邊海岸景色十分不錯。
玉帶橋一條鹽田梓與滘西洲連接的石橋,欣賞兩邊海岸景色十分不錯。
吃碗豆腐花和客家茶粿碗,很有風味。
吃碗豆腐花和客家茶粿碗,很有風味。

鹽田梓藝術節2021

日期:即日至2021年7月16日
鹽田梓交通:於西貢碼頭(洪記海鮮酒家旁)乘街渡,船程約15分鐘
船期:西貢至鹽田梓: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10:00am至3:00pm(每小時1班);
鹽田梓至西貢: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 12:20pm、2:20pm、4:00pm、5:00pm
票價:$60(包來回街渡,持票可參觀曬鹽場、文物室及贈送島上地圖)
網址:www.YimTinTsaiArtsFestival.hk
註:因疫情關係,特設網上導賞團,可上網報名參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