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易倦渴睡 中醫博士教路解春困

身邊朋友最近發覺明明睡足八小時,才起床又已覺得睏倦,身型水腫皮膚差,腸胃亦不適。原來,這正是中醫學上說的「春困」。中國俗語謂:「春困秋乏夏打盹」,香港註冊中醫温愛詩博士指「春困」並不是病,乃生理機能隨着自然氣候變化而發生的一種生理現象,是人體應對季節轉化而自然做出的調節反應。

文: Charlotte

原來從西醫角度而言,踏入春季身體內會產生大量的褪黑素(melatonin),正因它有促進睡眠的效果,因此才會疲憊無力,屬正常現象。從中醫學角度來看,温博士指出春天濕氣偏重,若陽氣不足而被濕邪侵犯,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致脾虛濕困,繼而出現嗜睡疲倦,肢重乏力,腸胃不適等問題,中醫稱為「春困」或「濕困」。

春困非病 但可加重病情

温愛詩博士簡介:香港註冊中醫。中醫皮膚專家醫學博士。嶺南皮膚病流派傳承人。養生美食設計及策劃。濕熱病專題課程講師。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及中醫(針灸)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皮膚科)。
温愛詩博士簡介:香港註冊中醫。中醫皮膚專家醫學博士。嶺南皮膚病流派傳承人。養生美食設計及策劃。濕熱病專題課程講師。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及中醫(針灸)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皮膚科)。

由於「春困」主要是脾虛濕困引起,「脾主運化,主肌肉,故濕蘊困脾」,所以會出現一系列困倦、四肢乏力、頭昏、時時欲睡、注意力欠佳、食欲不振、腹脹等症狀,對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不便,但卻不是病。温博士又指很多人覺得以上症狀與感冒相似,就誤會是感冒發作。「感冒是細菌或病毒感染,離不開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流鼻水、鼻涕、咳嗽、咯痰、發熱等,感冒引起的困倦只是兼症。」
一般來說,「春困」是隨季節變化而出現調節的人體短暫生理現象,一般會自動回復正常;然而肝氣疏泄不暢,脾胃虛弱,脾腎陽虛,氣血不足和肺氣虛弱等的體質對「春困」的反應特別明顯。另外,「春困」會影響肝的疏泄,氣機鬱滯,會易令人情緒異常或低落。經常進食生冷、肥甘厚味的食物,或者少運動、缺乏休息可以引致脾胃功能失調疾病。
當「春困」現象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濕為陰邪,容易影響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中醫稱之為「濕鬱症」;而伴有嚴重的嗜睡、經常疲倦乏力等的話,甚至出現長期的情緒低落或抑鬱症等症狀時,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隱藏訊號,例如甲狀腺疾病或心腦血管病,或可引發糖尿病、高血壓等。若身體本身肺臟的功能虛弱,可增加肺部疾病和皮膚病的發生率。温博士說如果覺得「春困」症狀日漸嚴重就應盡快就醫,查明因由。

香港潮濕加重春困症狀

香港屬於典型嶺南之地,春天時又潮濕又悶熱。「六淫外邪」是大部分致病的外在因素,而嶺南地區春季最常見「風、濕、熱」之邪,尤其「春困」使人嗜睡乏力而正氣低下,不足以抵禦外邪侵入,令人發病。温博士指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氣所湊,其氣必虛」,以扶正袪邪的原則調節起居生活和飲食,加強身體鍛鍊,保持身心愉快,可有助舒緩「春困」。「扶正即扶助正氣,益氣固表,健脾祛濕;袪邪即袪除外來風邪,清肺肅金,把人體內外的風寒或風熱及濕邪排除,同時要改善體質,令機能回復正常。」
温博士說:「利用具有健脾益氣、利水袪濕功效的藥材作為輔助食療,可有效減輕春困帶來的症狀。」
利水袪濕類:茯苓、白朮、赤小豆、生熟薏米、炒扁豆、通草、雞蛋花、土茯苓、葛根等。
健脾益氣類:甘草、太子參、蓮子、黨參、北茋、五指毛桃、陳皮、淮山等。
由於每人體質不同,造成「春困」的原因也會有所差異,臨床上中醫會根據個人體質評估,進行針對性治療。若患者因脾虛濕困而引起「春困」,多以處方四君子湯加減;若患者濕熱蘊結較明顯,治則清熱利濕,廣東人常喝的五花茶效果也不錯;若患者肝郁脾虛,治則疏肝健脾,可以小柴胡湯或柴胡疏肝散加減等。當然,亦應先詢問醫師意見。

熟薏米
熟薏米
陳皮
陳皮

睡眠充足解春困

注意一些日常生活小細節,亦有助趕走「春困」。洗頭後徹底將頭髮吹乾、不要長時間停留冷氣的地方、適當使用抽濕機等,也可避免濕氣在體內聚集。
養生之道其中一個重點是睡眠一定要充足,熬夜是慢性自殺。温博士指:「尤其是在春天這個需要通過休息來提升陽氣的季節,睡眠不足可致陽氣被抑制,加重濕困的問題。」
所謂「順應四時,謹守陰陽」,是中醫學的最佳養生原則。温博士謂:「《內經》提及春季養生:『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意即春季是吐故納新、主『生』的時刻,故春夏重視調養陽氣;『夜臥早起,廣步於庭』,遵從日光早睡早起,起來後進行適當的戶外運動,享受春天和暖陽光,提升體內陽氣。」

春困引致皮膚問題

愛美是女士們的天性,而「春困」可以導致皮膚的水油不平衡。「因為春為肝木,如腎水不足,水不涵木,以致春天肝木之火會刑剋肺金(皮膚);肝木犯脾土,人體容易出現脾虛濕重的春困現象。」春天陽氣升發、濕熱上泛,逼使體內養分和津液外泄,導致皮膚油脂分泌增多,出現皮膚表面油膩但內裏乾燥的現象,細菌迅速滋生,引起暗瘡、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瘡及濕疹等一大堆皮膚問題。所以適當清潔皮膚,保持水油平衡最為重要,尤其面部充滿皮脂腺,保持清潔可避免細菌、黴菌和真菌等增生。「洗臉後盡快塗上適當的護膚保濕產品,保持滋潤可減少敏感乾燥症狀。」當然,作息定時不熬夜,飲食均衡,避免生冷、濕熱、油膩、刺激性食物以及海產,切忌煙酒,都可令膚質改善。

注意飲食 減酸增甘

温博士認為醫食同源乃養生之道重要一環。「春季飲食方面的兩大原則,首先可以遵守《黃帝內經》所說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多進食促進陽氣升發的食物,避開油膩難消化、燥熱刺激的食物;然後必須要符合『減酸增甘』的飲食原則。」

「春夏養陽」食物

芹菜、白蘿蔔、胡蘿蔔、枸杞菜、蝦仁、雞肉、菠菜、青椒/彩椒、洋蔥、生薑、蔥、豆芽、薺菜、
香椿、韭菜、桑葚、太子參、茯苓及西洋參等。

「減酸增甘」食物

瘦肉、蛋類、牛奶、蜂蜜、豆製品、
胡蘿蔔、葡萄、香蕉、蘋果及淮山等。

湯水

花旗參益氣祛濕湯
花旗參10g、田太子參10g、炒扁豆20g、茯神20g、淮山藥20g、薏苡仁20g、蜜棗2粒、陳皮一片、瘦肉 250g
做法:瘦肉先出水洗淨。其他材料洗淨後,加入熱開水約1,500ml一同煲約2小時;加入適量食鹽,即可飲用。
作用:健脾益氣,清熱祛濕

三花解困茶
金銀花6g、杭白菊5g、玫瑰花5g、枸杞5g、冰糖適量
做法:加入熱水沖泡代茶飲用
作用:清熱解毒、疏利咽喉、清肝明目、理氣解鬱,可以預防和緩解春困。

穴位治「春困」按摩

主要作用:健脾祛濕,平肝理氣,清熱寧神
做法:每個穴位可按5-10分鐘,每日2-3次

足三里穴
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及虛勞諸證。

曲池穴
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的作用;治療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熱病、高血壓、腹痛、吐瀉、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癮疹、濕疹等病症。

神門穴
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按摩神門穴可治療心絞痛、無脈症、神經衰弱、癔病等。

太衝穴
屬足厥陰肝經。位於足背,第1、第2蹠骨間,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
主治中風、眩暈、月經不調、痛經、黃疸、脅痛、癃閉等。

四神聰穴
四神聰穴是經外奇穴,有緩解頭痛、失眠、眩暈、神經衰弱等作用。在百會穴前後左右各開1寸處,用手指有節奏敲擊或逐一揉、按左右神聰穴,再逐一揉、按前後神聰穴,共2-4分鐘;可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益智醒神,消除疲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