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疫症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爆發,全球確診人數突破200萬,本港至今已有逾千宗確診及4宗死亡個案。政府為防止疫情擴散提出全民「居家抗疫」,由學校全面停課到在家工作,勒令關閉娛樂場所到實施「限聚令」。3個月來,多個行業運作停頓,經濟陷入蕭條,大批市民失業,專家更預計疫情7月仍未完結,人人坐困愁城。
在抗疫又要抗壓之下,家庭衝突衍生,社福機構接獲求助個案急增27%,有女兒抵受不住失業壓力動手打母親及妹妹;亦有欠債人士收入減少壓力倍增;甚至有家庭因家人清潔消毒標準不一而產生衝突。機構預期疫情過後家暴個案會增加,呼籲市民遇到問題應要求助。
文:陳 明 圖:黃冠華
本港自1月23日爆出首宗確診新型肺炎個案後,確診數字持續攀升,疫情持續至今已長達3個月,專家預計7月前仍未完結。全港長時間處於抗疫狀態,令經濟大受影響,引發裁員結業潮。政府最新數字顯示,失業率飆升至4.2%創9年新高,失業人數逾16萬人;2月份申領失業綜援個案亦上升4.9%,反映不少家庭已受到經濟衝擊。
入住庇護中心升幅近倍
為家暴受害者提供支援服務的「和諧之家」,總幹事李劉素英向本刊表示,在疫情爆發的最近3個月,接獲的求助個案亦明顯上升,其中接獲的熱線求助個案由1月份的761宗,上升至3月份的967宗,升幅達27%;而入住庇護中心個案亦由1月份只有10宗,增至2月及3月份分別17及18宗,升幅高達80%。
李劉素英認為,社會上不少家庭本身已有一定問題存在,當遇上突如其來的疫症爆發時便會陷入恐慌。個人焦慮感增加,加上受到防疫用品不足,子女停課,社交活動受到限制等影響,大家被逼困在家中,困擾又再加深。疫情持續一段長時間時後,連帶經濟亦受到波及,影響市民就業,又進一步帶來經濟、精神壓力。李劉素英解釋:「疫症發生時,令到人的情緒及經濟受影響,如果一些家庭關係本身並不理想,加上居住環境狹窄,的確會增加家庭衝突,甚至肢體衝撞情況發生。」
失業引發焦慮向家人發洩
李劉素英指出,一般致電熱線的求助個案,主要是在疫情下受到經濟壓力,與家人關係變差而衝突增加,多數只是發生口角,社工會透過輔導紓緩他們的情緒。
獲安排入住庇護中心的個案,一般在求助時已牽涉身體虐待,例如被對方虐打、推撞、掌摑甚至叉頸等。其中有一名二十多歲女子,本身是家中經濟支柱,需要照顧無業的母親及行動不便的妹妹,已有很大經濟壓力,但在疫情下突然失業,長時間待在家中時感到不開心,與母親及妹妹衝突時便出手打人,幸好她們致電求助,獲安排入住庇護中心暫避。李劉素英分析:「這個個案是因為失業引起很多焦慮及壓力,認為自己找工作機會減弱,問題不能在一、兩個月解決,便將這些壓力發洩在家人身上。」
經濟壓力大 感絕望抑鬱
另有求助個案本身有欠債,在疫症爆發前身兼兩職,以應付債項及內地未婚妻的房屋貸款。但疫症爆發後,他失去兼職工作,收入減少,未能應付開銷,令壓力倍增。另有個案是受到近月失業潮影響,擔心飯碗不保,但家中突然需要一筆額外開支裝修,連同供樓及其他開支,令心理壓力增加。李劉素英認為,經濟是每個家庭的根基,經濟受疫情持續影響帶來失業問題:「如果失業,在正常環境下會有希望找到工作,但現時的市況令人絕望,找工作機會減少,變相影響個人情緒,甚至有人會出現抑鬱、狂躁情況。」
防疫爭執家庭關係緊張
除了經濟問題,亦有求助個案涉及防疫用品問題。有求助個案指,由於家中各人清潔衞生標準不一,例如何時要戴口罩、用漂白水消毒的比例多少才是合適等,都會發生爭執。更有一宗個案,是一名母親因礙於家中口罩不足,而其患有智障的兒子經常流口水容易弄濕口罩,每次外出需更換多個口罩,遂限制帶兒子外出,最後兒子向她動粗,她需要入住庇護中心。
中港家庭婦女留港「困獸鬥」
李劉素英又發現,近月入住庇護中心的個案中,有部分是中港家庭婦女。她指,由於政府在2月8日起對內地入境人士包括香港居民實施強制檢疫措施,引發不少原居於內地的婦女在措施實施前帶同子女趕回香港,令這些家庭發生衝突增加,引發家暴問題。
「她們以前可以兩邊走,不開心時或長假期時會返內地居住,但現時因為檢疫無得走,變成支援減少,被逼困在家中,衝突便會增加。」
「和諧之家」轄下婦女及庇護中心共有73個宿位,為受虐婦女及其子女提供緊急臨時住宿服務,現時入住率已達60%,由於中心並無醫護人員,職員為讓入住人士保持社交距離,盡量安排每個家庭一間房間,並要求他們申報健康狀況、量體溫及戴口罩,並盡量減少外出,以減低感染機會。
政府應加強 失業人士支援服務
由於今次疫情牽涉全球,李劉素英預期對市民影響較大,尤其是經濟問題最容易引發家庭衝突,因此預期家庭暴力個案在短期內會增加,擔心庇護中心宿位會出現爆滿或不足情況,希望政府可增加短期宿位,為有需要家庭支援服務,以緩減家庭衝突。
「和諧之家」提供的服務亦會因應疫情稍為轉型,除了輔導服務外,亦會向有需要的求助人士派發防疫包或食物券等。
李劉素英認為,政府亦要加強向失業人士提供支援,及推出振興經濟等方案,始能解決家庭經濟問題。她又呼籲市民若家庭出現相處問題時,應主動找人傾訴求或向相關機構尋求協助,亦可透過減少接收負面資訊,或自行上網搜尋紓緩情緒方法,以減低精神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