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足跡】12年「復耕生活」 重建隱世村莊 二澳米闖出名堂 根叔歷盡風霜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詩人陸游的作品《遊山西村》中的一句,意思是重疊的山巒夾着曲折的溪流,似覺前路已盡,但突然又出現一條幽靜的小山村。
隱藏於大嶼山深處,從大澳步行約45分鐘路程、位於大澳西南方,也有一條隱閉的海邊漁村,這個地方叫「二澳」。
二澳是一條曾經荒廢的百年古村,12年前一位打工仔毅然辭去工作,與拍檔尋找散落於全港各區的昔日村民,商討免費借出土地,再創立「二澳農作社」,親自擔任社長,繼而全心全意投身復耕工作,慢慢將一個被人遺棄、雜草叢生、滿是泥濘的地方,打造成香港的「世外桃源」。他還創造了一個「香港製造」品牌,生產出比日本米還要貴,但又異常「搶手」的二澳米。

文:Mike 圖:Yuki、Ian Wong、受訪者提供圖片

《堅雜誌》記者約了「二澳農作社」社長「根叔」黃永根,在大澳碼頭會合,再一起坐船到二澳。適逢農作社需要採購如廁紙、米等物資,記者於是有幸「搭便船」進入二澳,否則只能徒步進入,要花大約45分鐘。

「二澳農作社」社長黃永根,全心全意投身復耕工作,慢慢將一個被人遺棄、雜草叢生、滿是泥濘的二澳,打造成香港的「世外桃源」。
「二澳農作社」社長黃永根,全心全意投身復耕工作,慢慢將一個被人遺棄、雜草叢生、滿是泥濘的二澳,打造成香港的「世外桃源」。

進入二澳迢長路遠

「根叔」與農作社的工作人員熟練地將物資搬上搖擺不定的觀光船上。
「根叔」與農作社的工作人員熟練地將物資搬上搖擺不定的觀光船上。

農作社工作人員熟練地將物資搬上搖擺不定的觀光船上,當所有人登船後,隨即油門全開乘風破浪。約10分鐘後,觀光船繞過一座大山,遠遠看到石灘中有一個簡陋碼頭,登上碼頭後,便踏入二澳村區域,正式開始這次「二澳之旅」。

攀山涉水尋找「隱世村落」

工作人員將一支「二澳旗幟」插在碼頭上,提醒大家已進入二澳村範圍。
工作人員將一支「二澳旗幟」插在碼頭上,提醒大家已進入二澳村範圍。

下船後,大批農作社飼養的小狗搖着尾巴歡迎訪客,提醒大家已進入二澳村範圍,但碼附近卻看不到村莊蹤影。「根叔」說,從碼頭出發,還需要走大約20分鐘路才到達二澳村。隨後他將沉重的物資搬上電動三輪車:「我們大澳有宿舍,同事平時進來不會有船,大家會踏單車。」

進入二澳村這段路是由農作社開闢,讓大家不用攀山涉水辛苦一輪才能入村。這條路一邊是海,遠遠看到港珠澳大橋,另一邊則是山林。道路十分平坦,走起來尚算舒服。

「根叔」在路上親切地向大家介紹沿途景物,講述二澳歷史。一行人走了約15分鐘,見到一兩間早已荒廢的破落村屋,村屋附近雜草叢生。穿過一個重重樹影的密林後,突然空間變得開揚,一些農田盡收眼底,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道路旁邊有一個寫上「二澳舊村」的自製小路牌,代表記者終於來到這「隱世之地」。

「二澳米」自家種植享負盛名

二澳村綠油油一片中種植了各式各樣的農作物,較為注目是那些注滿水的稻田,稻田約有10畝大,為全港最大的有機稻米田。
二澳村綠油油一片中種植了各式各樣的農作物,較為注目是那些注滿水的稻田,稻田約有10畝大,為全港最大的有機稻米田。

放眼望去,二澳村綠油油一片中種植了各式各樣的農作物,較為注目是那些注滿水的稻田,稻田約有10畝大,為全港最大的有機稻米田。二澳生產的米,正正是這裏最有代表性的農產品,也是香港最有代表性的「自家種植」米種之一。

大澳有「三寶」,海味、鹹蛋黃、蝦醬。「根叔」笑說二澳亦有「三寶」:「這裏石頭多,其次是草多,第三樣最重要是水多,水多的話種植水稻就比較容易和有信心。」他說種植二澳米是他自己的心願:「就是想嘗試一下,香港是否甚麼也能種?是否真的可以種米?」

像實驗室甚麼也試種一下

稻田旁邊部分田地種有很多不同農作物,並非「獨沽一味」只有種植稻米。
稻田旁邊部分田地種有很多不同農作物,並非「獨沽一味」只有種植稻米。

稻田旁邊部分田地種有很多不同農作物,東一片西一片。原來除了稻米,二澳就像實驗室一樣,種有蘿蔔、芋頭、紅菜頭、通菜、香蕉、西洋菜和咖啡豆等等。「根叔」解釋這些主要是用來製作醬料的副產品,有些則是「試玩」性質。

大家可能會奇怪,咖啡豆不是要在高海拔,又或者日夜溫差比較大的地方才能種植嗎?「根叔」說這些植物其實能適應不同環境,但會影響到品質,例如香港種植的咖啡豆就絕對比不上非洲出產的品質。

體驗耕種「粒粒皆辛苦」

「根叔」強調二澳米是「粒粒皆辛苦」,香港每年只可以種兩造米。
「根叔」強調二澳米是「粒粒皆辛苦」,香港每年只可以種兩造米。

翻查「二澳農作社」網站,75元500克的二澳米已經售罄,「根叔」說雖然賣得不便宜,甚至比日本米還要貴,但很多人喜歡,甚至提早預訂。

到底二澳米有甚麼魔力?「根叔」解釋,二澳種的是油粘米,米粒比泰國米細,但沒有日本米黏,本身米香不多,但當米粒煮熟以後,當中的油分可充分發揮出來,因此二澳米最理想是用來煮煲仔飯:「米飯本身油香味加上臘味香味,兩者混在一起,想想也令人流口水。」

然而,「根叔」強調二澳米是「粒粒皆辛苦」,香港每年只可以種兩造米,第一造在春天二月下種、六月收成;第二造則在七月下種、十二月收成。種植方法與一般米無異,會先曬田後放水,種子放在苗床發芽成為秧苗,待秧苗成長一個月後,長至5吋左右便開始插秧。插秧前其實已花費大量功夫,之後讓稻米在田中慢慢成長,期間要追加肥料並做除草工作。3個月後,禾苗長至3呎左右會開花結果,這才到收成時候。最後還要進行曬穀、輾米等步驟,白米才可包裝出售。「根叔」說,每年收成多與少視乎當年天氣而定,所以產品有時會很快售罄。

為城市人打造世外桃源

在梯田上望下去,可以將整個二澳村盡收眼底。
在梯田上望下去,可以將整個二澳村盡收眼底。

二澳村並非所有地方都是田地,近山邊的位置搭建了一個「活動大棚」,是一個類似飯堂及課室的地方;亦有供行山人士補充物資,自行找續的「小角落」;也有一個供工作人員擺放工具及工作的「基地」,當中廁所、廚房、雜物房等一應俱全。

穿過「活動大棚」再往山邊走,見到已改造成露營區、一級一級的梯田,從這裏可以將整個二澳村盡收眼底,間中微風輕吹,令人心曠神怡,有種來到世外桃園的感覺。「根叔」說這裏可以租借給城市人,讓他們體驗一下深山生活,達到「Farm for Fun」(在種植中尋樂趣)的效果。

他強調,二澳村並非單純生產種植的農村,更希望達到教育作用,因此會定期舉辦一些體驗活動,讓城市人「走入深山」認識及體驗耕種生活。他舉例城市人來到這裏大多會問「這棵是甚麼菜?」、「原來茼蒿是這個樣子的嗎?」、「原來蘿蔔是生長在地下的嗎?」、「原來菜也有花?」等問題,因此絕對會「長了知識」:「我覺得一條農村不應該只有種植,城市可以和鄉村連結,為緊張的城市生活提供一種『其他的生活』。」他打趣說如果一年內多來二澳幾次,已可稱自己為二澳村村民,讓大家更愛這個地方。

復耕生活「摸着石頭過河」

「二澳農作社」全盛時期有11個員工,現在只有5個,當中包括3個全職和2個兼職。
「二澳農作社」全盛時期有11個員工,現在只有5個,當中包括3個全職和2個兼職。

二澳如今能發展成這樣,確實得來不易。12年前,「根叔」告別物業管理工作,實行「裸辭」,機緣巧合下有一位朋友有個「復耕二澳」項目,於是抱着「看似好玩」的心態,牽頭創立「二澳農作社」成為社長,如今一做12年。他笑說「永根」這個名字,可能是父母知道他最終是會做一個種田的農人。

「根叔」提到當年可謂歷盡艱辛,二澳全盛時期有逾千名村民,後來因農田和村落荒廢,已沒有原居民居住,他們散落在全港各地。「根叔」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在茫茫人海中,尋找二澳村村長,遊說他並得到授權,免費借出土地:「這裏幾十萬呎,一呎收一毫子都唔掂。」最後他成功用「會搞返好呢個地方」,幫助他們復村等理由作為誘因,與村長達成共識。

當初的耕種生活,「根叔」形容是「摸着石頭過河」:「綠色對我來說是草,黃色就一定是泥。」幸好團隊中有一些懂得耕種的人,他自己又上網學習耕種的基本知識,不時和其他人交流,最重要的是願意親身落田嘗試,才能夠讓二澳村由零開始,發展到現在。

環團質疑發展地產

二澳村內有一間「無人商店」,專門販賣一些農產物。
二澳村內有一間「無人商店」,專門販賣一些農產物。

「根叔」形容二澳未開懇前全部都是很高的草:「你走完一轉後鞋會濕透,手更會被長草割損。」整個復耕計劃涉及140萬呎土地,因此當時需要做大型開荒,動用一些重型機器,而這個開荒行動當年被一些環保團體及社會人士質疑,是否想將二澳「先破壞後建設」,用作地產發展。

「根叔」記得當時唯一的對應方法,就是邀請大家一起參與:「不需要怎麼特別解釋,我們要靠繼續做下去來證明。」時間亦證明一切,整個開墾和水利基建工程,歷時大約一年多,結果環境當然沒有受到破壞,如今還起到保育作用:「一條荒廢了的鄉村,不一定要做房地產發展項目。香港人這幾十年來對土地的想像都是這樣,但我們希望透過現在這種形式,讓大家知道一條荒廢的鄉村是可以有其他發展方向。」

建立自己不同的生活

二澳村中有個「活動大棚」,是一個類似飯堂及課室的地方。
二澳村中有個「活動大棚」,是一個類似飯堂及課室的地方。

「根叔」對「二澳農作社」其實有一個願景,希望透過耕作成為二澳村的核心活動,最終吸引到不同的人來這條村建屋、建立自己不同的生活,利用地區經濟活動,讓二澳變回一條活生生、有生氣的鄉村。

他歡迎任何人士加入與他們一起活動,例如較早前就有鄉村音樂會,也有人選擇在這裏靜靜地寫生,也有人選擇野炊:「希望這條村可以透過復耕,慢慢去演化出不同活動,而最終演化成甚麼,歡迎大家來告訴我。」

這裏生活真的很舒服

年屆六旬的「根叔」透露二澳村內有一個讓他可以感受大自然,而且坐得相當舒服的位置。
年屆六旬的「根叔」透露二澳村內有一個讓他可以感受大自然,而且坐得相當舒服的位置。

被問到如何可以「3年之後又3年」,堅持長達12年的「復耕生活」?「根叔」說自己就是喜歡這種生活,讓他感到「很舒服」。「二澳農作社」全盛時期有11個員工,現在只有5個,當中包括3個全職和2個兼職,5個人處理30萬呎以上土地其實相當吃力,尢其去年(2023年)「差不多要舉手投降放棄」,但每當他想到這裏會變回以前的荒山野嶺,就有一種捨不得的心情,這也成為了他支撐下去的理由。

說到這裏,年屆六旬的「根叔」突然有點哽咽,他有感而發:「我最深的感受,是下班時會有個位置,那個位置可以讓我看到下面(農田),太陽從西邊照過來,然後有人在附近淋水,聽到水聲、風聲,這已經足夠,還想怎麼樣?這裏真的很舒服。」

「香港製造」得來不易

「根叔」慨嘆,如今要在香港背負起「香港製造」這個招牌絕不容易,特別是農產品方面。
「根叔」慨嘆,如今要在香港背負起「香港製造」這個招牌絕不容易,特別是農產品方面。

「根叔」慨嘆,如今要在香港背負起「香港製造」這個招牌絕不容易,特別是農產品方面。除了面對人力問題,還有運輸、後期加工機械等問題,「香港製造」這四個字背後其實有極大限制,二澳生產出的一包米,最終去到大家飯桌上,可謂「歷盡風霜」。

現今的農場若純粹依靠種植,根本不可能生存,因此「根叔」會提供很多收費體驗活動供大家參加,也順便做一些食品推廣活動,售賣例如不同種類的醬料、自家曬的菜乾等等。至於未來,「根叔」希望多與一些學校合作,讓學生多了解農耕理念,讓他們認識二澳和大澳的關係。未來他希望可以發展一下「二澳民宿」,但現時仍未有足夠誘因說服到村民回來建房。他感嘆:「要體驗香港的鄉村生活,最好在這裏過一晚夜,不然怎麼知道這裏是多麼有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