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正邁進「由治及興」的新篇章。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訪港時明確表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
有着祖國堅強後盾,越來越多香港青年有意到粵港澳大灣區大展拳腳。《堅雜誌》訪問了幾位來自教育、會計、法律等專業界別的80後港青,分享各自行業在內地發展的優勢。有企業顧問剖析港人到大灣區創業最常遇到的「中伏」位,包括註冊公司時要小心選址,以免錯過當地的稅務優惠。
文:潘翠華 圖:黃冠華、Ian Wong、受訪者提供
資深執業會計師李恩輝:與國際準則接軌,香港會計擁獨有優勢!
現年37歲的資深執業會計師李恩輝,從事會計行業已逾15年,2017年擁有自己的會計師樓,及至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大灣區發展綱要》)出台後,恰好一間內地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看中他的會計師樓並邀請加盟,他欣然答應,成為該事務所的唯一香港管理合夥人。現時該總公司共有逾2,000名僱員,分所遍布廣州、上海、北京、重慶等30個不同內地城市。
會計師行業一向予人感覺是「筍工」,皆因薪高糧準,但李恩輝說實情並非那麼「筍」。「其實做這行好辛苦,有網民曾笑說『做譚仔姐姐(餐廳侍應)仲好過做會計師』,因為工時好長,故此在香港招聘人手越來越難,亦都受限於香港市場本身不大,發展到某程度就會遇到樽頸。」
進軍內地收入大增3至4倍
加盟內地會計師事務所後,李恩輝明顯感受到內地市場潛力龐大。進軍內地市場後,公司收入有3至4倍增長,會計師樓亦由13位同事增加至近40人,很多大企業,甚至國企、央企都成為了他的客戶:「有些大型企業一個項目,就要有10幾位同事對接,以前全公司只得10幾人,總不能動用全公司去Serve(服務)同一個客。加盟(內地會計師事務所)後彈性大增,有能力去承接這類工作。」
問到香港會計師在內地有何優勢?李恩輝解釋:「第一是語言上便利;第二是香港會計師懂得國際語言,可以用這套語言幫中國企業走出去。」內地有自己一套會計準則,跟國際會計準則不一致,當外國或香港投資者想到內地企業投資時,因兩地會計準則不同,外資會不明白或不相信內地企業「盤數」,這時候香港會計師便可以幫他們一把,協助內地企業對接國外投資者。李恩輝說,現時有很多中資企業,包括大部分藍籌股都在香港上市,香港會計師可針對這批客戶提供會計服務。
親身感受中國發展速度
李恩輝內地、香港兩邊走,親身感受到國家近10年發展的速度驚人:「以往我接觸的客戶主要是做低端製造業,例如工廠,不是高附加值的一些生產企業。我現在面對的內地客戶,已經是一些寫程式、遊戲,以及高端製造業,如汽車、建造業等等。」
升學顧問鄧家豪:DSE未來大趨勢,吸引內地學生報考!
年僅36歲,已是一家教育集團董事兼升學面試首席顧問的鄧家豪,早在大學畢業時便下定決心創業,發展自己的教育王國。
由最初的「蚊型」補習社,鄧家豪「揼石仔」一步步做起:「那時我做補習、Playgroup(遊戲小組)、Pre-school(學前教育)、升學、校外教育培訓等等,連同教學生、設計教材、宣傳單張、網站設計、與家長溝通,全部『一腳踢』。」
到內地發展,鄧家豪早在讀書時已定下目標:「那還是人人講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年代,加上08年北京奧運,好像整個世界都屬於中國,當時我已覺得,未來一定要回內地發展。」
親赴廣州尋機會遇貴人
鄧家豪在《大灣區發展綱要》還未發表之前,已膽粗粗隻身北上發掘商機:「當時我在網上看到,廣州有個大型加盟展覽會,有近千個商家參與。我報名參加,誰知去到才知道,那個展覽大部分參展商都是飲食業,做教育的10隻手指數得出。」
雖然最後並無成功加盟,但卻有「意外收穫」,鄧家豪在會場中認識了很多朋友,對他日後發展內地教育事業大有幫助。
鄧家豪首次打開內地教育之門,就是經加盟展上認識的朋友介紹:「那位港商在內地業務繁多,在東莞有興辦幼兒園,我就到那裏做教育顧問。」現時他在深圳寶安區開設了升學中心,亦會到內地不同中學舉辦外展課程,協助當地學生升學,以及培訓當地老師。
DSE考試內容與高考重叠
談到未來最想做的,鄧家豪希望將香港DSE(中學文憑試)課程引進內地,讓更多內地學生認識和應考:「一來DSE是非常優質的考試,它有個獨特性,就是面向全球,但以中文應考,可說是世界唯一。第二,DSE考試方法雖然和內地高考不同,但知識內容跟高考有很多重叠地方,考生溫習完高考之後,多花點功夫便可應考DSE。」
鄧家豪說,香港考評局花了很多功夫向全球推廣DSE,他自己也希望能向內地推廣,令內地學生多個選擇。
因應內地越來越多港人子弟學校出現,一些外語學校亦趨向報考DSE,鄧家豪相信DSE在內地將會是未來大趨勢:「現在內地應考DSE的學生不算多,所以發展潛力非常大,單單說學生基數已(比香港)大很多,升學需求又大,機會自然多。」
香港仲裁公會執行理事梁亦廷:錢途無限,可惜政府未有政策助業界北上發展!
現時香港的律師和大律師,可以透過「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考取牌照並到大灣區執業。然而,除了律師、大律師之外,香港的仲裁員、調解員這些法律界人士,並未獲得政府協助,到內地尋找工作。
香港土生土長,現年37歲的香港仲裁公會執行理事梁亦廷表示,成立該公會的目的,就是希望多些人認識仲裁行業,並設立平台,讓香港仲裁員與內地機構對接,尋找新的工作機遇。
仲裁服務內地比香港普及
「香港人一般遇上法律爭議,第一時間會想到告上法庭,但有無想過用一些簡單、便宜、快捷的方法去解決?這方法就是仲裁。」梁亦廷解釋,仲裁在香港還未普及,甚至有人會將仲裁與訴訟、調解混為一談。相反,仲裁在內地更廣為人採用,故此公會在疫情前,不時都會到內地,向仲裁相關機構「取經」。
「調解就好像『和事老』,而仲裁則有判決,就像一個私人法庭。」梁亦廷說,仲裁比法庭審訊優勝之處,是仲裁判決可以國際互認並適用:「譬如香港法庭判決,去到內地或其他國家未必承認,可能要在當地法庭展開新的法律程序。仲裁就可以解決這情況,因為它受制於《紐約公約》(《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包括中國在內,百多個國家互相承認仲裁判決。」再加上現時香港法庭審訊進度緩慢,司法審訊動輒費時數以年計,高效仲裁通常3至4個月便可得出判決,更省時及有效率。
港人北上發展帶動仲裁商機
香港仲裁員到底要怎樣才可以到內地擔任仲裁工作?梁亦廷說,香港政府還未有任何政策協助業界北上發展,因此公會希望未來能變為一個平台,協助雙方對接。早前,公會已將約30位會員推薦給珠海國際仲裁院,希望能夠為業界尋找更多內地發展機會,不過受限於疫情封關,這個對接計劃仍有待實行。
梁亦廷相信,隨着大灣區有越來越多優惠政策給香港,必定能帶動更多港人到國內發展,當中一定會遇上商業糾紛,因而造就了香港仲裁員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