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1)經濟轉型迫在眉睫 再工業化面臨兩座大山 須解決土地及人才問題

政府近年大力投放資源推動「再工業化」,不僅讓香港科技園將3個工業邨重新定位為「創新園」,設立專用工業大廈,甚至提出擴大創新及科技局,成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由創科推動本港高端工業發展,為香港帶來更多商機。

不過,本港土地供應不足及人才短缺成為推動「再工業化」最大難題,香港工業總會及學者均認為,政府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將有利高端工業發展,能夠與大灣區的創科發展產生協同效應,但同時亦須改變年輕人對工業的固有概念,提供發展前景,才能吸引新血。

文:本刊記者 圖:黃冠華、資料圖片

今屆政府早在2018年已提出加速「再工業化」發展,認為業界可利用創科、應用智能技術和生產程序,進行高增值的高端製造業。除了撥款20億元成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資助生產商在港設立智能生產線,又向科技園公司提供額外撥款,在工業邨設立先進製造業生產設施。

政府在最新的《施政報告》又重申,會持續從基建、人才、資金、技術及科研5大方面推動「再工業化」,但承認土地不足將窒礙發展,提出將位於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聯同落馬洲及新田一帶,整合為新田科技城,又強調銳意建立更完整的創科生態圈,令「再工業化」植根香港,並與深圳以至大灣區的創科發展相輔相成,成為香港新經濟動力。

陳偉聰: 再工業化不是走回頭路

不過,香港工業已式微多時,還有工業在發展嗎?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陳偉聰接受《堅雜誌》訪問時,劈頭便說:「其實香港工業從未離開過香港,並非一些人所說的式微,只是在時代巨輪下,不斷演變,所以我們重新去看工業在香港的發展,同以往有點不一樣。」

陳偉聰認為,「再工業化」的「再」字令人誤以為是將舊有傳統工業回流香港,但其實是要發展高增值製造業:「並非將整條產業鏈放在香港,而是將整個產業鏈擴大。」他解釋,以微電子為例,由於佔地不多加上自動化運作,可以將香港作為試驗性質的生產基地,之後才到大灣區進行大規模生產,再借助一帶一路將產品推廣至東盟10國等其他市場。

因此,陳偉聰認為不能只着重工業在香港生產的部分,而是要看整個產業鏈:「在這個產業鏈中,不一定全部在香港做,最重要是香港可以做哪一部分,因為要配合國家整個大環境發展,我們工業界的定位與以前亦有所不同。」陳偉聰認為,微電子、環保再生科技、食品科技及生物科技4大範疇,較適合在香港深化發展:「所以『再』字其實是再次輝煌,並不是走回頭的意思。」

先進製造業中心 配合「再工業化」

土地供應不足及人才短缺是推動「再工業化」的最大難題。陳偉聰表示,過往香港地價貴,土地供應不足導致成本上漲,令生產大舉北移,香港只作為總部及後勤運作,但科技園早前將3個工業邨重新定位後,設立先進製造業中心配合「再工業化」發展,提供完善配套及設施,給予業界一個新的發展機會,加上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亦有利工業發展:「北部都會區範圍大,較接近深圳的創科發展,可做到互相協調,相信會產生更多美好火花。」

培養人才「官產學研」 互相緊扣

至於人才方面,陳偉聰承認較少新人入行,但未至於出現斷層,相信(人才問題)與很多人尤其年輕一代,對工業發展概念並不清晰有關:「工業是否仍是藍領、身水身汗、污糟邋遢?其實很多工業現時已不是這個模樣,為何一般人還有這個概念?可能因為較少接觸到。」

業界希望吸引新血入行,但陳偉聰認為近年教育制度只着重推廣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令學生較少關注應用學科,大學、大專院校報讀應用學科的人數亦偏低:「我們經常提及『官產學研』,希望政府提出相關政策,工業界亦須提供職位、實習,院校亦須設立更多應用學科及學位,讓學生感受到現時工業現狀是怎樣,畢業後會有出路,業界自然便會有人才,所以『官產學研』要互相緊扣才可做到。」

深化發展高增值製造業迎商機

陳偉聰承認沒有「加速器」可以催谷人才,因此建議政府稍為放寬政策,讓業界在短時間內先吸納海外人才來港協助發展:「我認為內裏要培訓,外面亦要引入,兩方面一齊去做,可能對業界發展會有幫助。」
不少日常用品,例如電話、攝影機,甚至5G資訊網絡、智能機械人等等,陳偉聰認為不單只是科技,亦需要有工業協助將設計概念落實生產成為產品:「有些初創公司的研發概念相當好,但去到投產時才發現欠缺了一些考慮,這就是要與工業互相配合。」他認為,政府提出將創新及科技局擴大成「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能同時兼顧兩者配合,理順整個流程。

陳偉聰重申,「再工業化」非走回頭路,而是改變發展模式,在香港深化發展高增值製造業,再利用大灣區土地供應充足,進行大量生產,從而產生協同效應,加上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中已有定位,他深信香港正處於有利位置當中,會有很大發展商機。

鄧希煒: 思考轉型到「初模生產階段」

早前與生產力促進局合作撰寫《香港再工業化研究報告》,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接受《堅雜誌》訪問時,認為香港要探討發展高端、高增值及科技帶動的工業,須透過「產學研」,即生產、研發及學習三方配合,以產生協同效應:「我認為香港可以做上游研發和創新之外,亦可思考如何由研發轉型到『初模生產階段』。」

鄧希煒認為,不少生產成本較香港高的先進國家,仍有工業發展,更採用「工業4.0」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化及機械人操作等,取代密集基層勞動力需求,因而更需要有技術背景或相關知識人士,去設計機器及生產過程。

學習新加坡、以色列及瑞士經驗

鄧希煒早前撰寫的《報告》,列舉新加坡、以色列及瑞士的工業發展情況,指出這3個國家的人口及整體本地生產總值與香港相若,亦存在人工高及土地少的問題,但這3個國家的工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都超過10%,原因是3個國家都是發展高增值工業。

瑞士是著名的鐘錶國家;新加坡則着重研發藥物、新物料、半導體設計及製造;以色列則由一個初創國家,擴大生產規模,升級至包括機器及藥物研發,增加經濟效益:「這些國家都有香港的經濟發展程度,亦面對土地少及人工高的生產困難,但她們都是透過技術、研發及有效的市場調整,推動高端及高增值工業發展。」

北部都會區發展 解決土地問題

鄧希煒認為香港亦有條件發展高增值工業:「其實發展任何產業都需要資金、土地及人才。」香港一直都有資金,只是政府及私人企業、投資者,都會視乎該產業是否有願景或回報,才願意作出投資。香港在土地開發及土地轉型運用方面較有阻滯,需時甚久,因此鄧希煒期望政府能真正落實「北部都會區」發展,做到一個北部初創中心,集中發展高科技、研發及高端工業。

引入海外或內地大機構 培養本地人才

至於人才方面則較為「棘手」。鄧希煒認為,香港有足夠的一流大學,有能力去培訓科學家、工程師等,但大前提是要學生願意入讀相關科目:「全世界都朝着高科技發展,我們落後在於生活上未有用好這項技術,生產亦沒有用好這項技術,當年輕人沒有這方面的印象時,他們不敢入行,再加上香港是全球國際金融中心,高薪職位都是金融、地產相關行業,面對生活壓力、置業壓力,他們很自然地選擇一些畢業後能夠在短時間內帶來財富的學科。」

鄧希煒建議政府,可透過推動內地或海外一些大機構進駐香港設立分公司,大舉招聘數千人,藉此在短期內振興高端工業。以新加坡為例,每隔數年便會有大公司進駐當地,協助推動當地高端工業,而進駐的公司中,高層管理及技術人員亦可協助培訓接班人,讓相關行業能夠持續發展,他相信此舉可給予年輕人發展事業及向上流機會:「學生很現實,哪個行業可以賺錢,便去讀哪個行業的學位,最重要是市場給予他們一個願景。」

與內地協同合作 「一加一大過二」

鄧希煒形容,推進香港經濟轉型, 必須多方「落重注」加速進行:「現時整個產業鏈不能夠推進,不能夠發展,是因為這些問題環環相扣,解決一項但另一項未解決亦無用,即是培訓好人才,但沒有土地,準備好土地但人才又未到,所以要全部一齊做。」

他認為,香港必須認定本身在軟硬實力的不同優勢,其中包括醫學專業知識、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化、大學基礎研發等,均是香港本身的強項,相信可透過內地支援及合作,從而做到「一加一大過二」的協同效應。

81647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