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施政報告》10月16日發表 立法會議員出謀獻策 識變 應變 求變 助港府銳意改革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大環境,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香港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不能獨善其身。
今年7月,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向港人帶出明確訊息,叮囑香港「銳意改革,主動作為」,更提出「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同一個月,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更確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香港必須積極配合,才能跟得上形勢,才能對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香港全面復常以來,經濟持續低迷,如何實現由治及興的重大任務?新一份《施政報告》推出在即,各方正期待特首拿出「法寶」,讓香港盡快走出「樽頸」。
《堅雜誌》訪問了多位立法會議員,他們都認為香港再不能故步自封,須與國家發展策略互相配合,發揮自身優勢,重建市民信心。

文:Wing Yip 圖:本刊記者

民建聯主席 陳克勤:最重要重建港人信心

陳克勤認為傳統行業要提質提效,增加競爭力。
陳克勤認為傳統行業要提質提效,增加競爭力。

新一份《施政報告》即將出爐,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陳克勤認為,重點當然是「搞好經濟、改善民生」,他指這兩句看似簡單,但執行時就相當複雜,一旦經濟搞不好,基層市民首當其衝,同時也引申出不少民生問題。怎樣重振香港經濟?陳克勤指,盛事經濟必須繼續外,隨着香港有六頭大熊貓進駐,應該利用好這個契機,發展「熊貓經濟」,從文創產業、旅遊產業、飲食產業等着手。

讓市民有信心從口袋裏拿錢消費

明年(2025年)香港經濟真的可以騰飛?陳克勤形容,自己不是經濟專家,但覺得「信心」相當重要,對香港未來的前景,必須要有信心。他提到,從不同資料數據顯示,「港人並非無錢」,如何令他們願意從口袋裏拿錢來消費,自然便會產生連鎖反應,就是特首及其管治班子,需要花的心思。

陳克勤指,「信心」看似抽象,但卻產生實際影響力,他認為,與其整天不停說股市不好、樓市又不好,東不順西不暢,完全沒有意思,大家都知道很艱難,應一起營造正面的社會氣氛。陳克勤表示,經歷2019年黑暴,加上新冠疫情肆虐三年與地緣政治角力等因素,令大家的消費習慣變得保守,擔心會否出現「突如其來」的巨變,希望留多一點錢,以備不時之需。

「三中全會」為香港「定了位」

貨櫃碼頭。
貨櫃碼頭。

對於如何突破這個心理關口,陳克勤在訪問中指出,「三中全會」的決定對香港非常重要,不單止幫香港「定了位」,要加強及鞏固八大中心角色,以及將香港打造成高端人才匯聚中心,「方向相當明確」,亦應該朝着這幾個方向推進。

他認為以往香港可能對中央提出一些政策,或者具體方針未必清楚理解,但近年大家也發現,每當中央有重要政策出台時,特區政府都會舉辦宣講會,向議員、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商界等,解釋有關政策詳細內容,讓大家清楚明白,相關政策方向怎樣具體落實執行。正如夏寶龍主任所指,香港要「識變、應變、求變」,亦向香港說明了,香港未來的改革方向,以及落實執行的方法。

問題導向才能夠找到解決方法

「識變」方面,陳克勤認為首先要找出問題所在,無論是經濟或民生等範疇,到底出了甚麽問題。若特區政府繼續用手上的工具箱,單靠這個工具箱內的工具,能否解決得到?認清楚問題在哪裏,問題導向才能夠找到解決方法。

至於「應變」,就是清楚了解自身的優勢。陳克勤指無論是經濟或民生,強在哪些方面,怎樣利用自身優勢解決目前面對的問題?又或者,回歸至今這麼多年,是否需要檢視有哪些地方不足?甚麼地方走慢了?需要作出適當的應變。

就「求變」這一點,陳克勤指出,一直以來當遇到各種問題時,很自然便會想到從政府一個高層次出發,例如由司長率領,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再去統合處理。當然這不失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他覺得除透過政府高層推動外,其實整個社會也有責任提出出了甚麼問題,這也是一個「求變」的方法。

把握機遇發揮戰略性位置

李家超(右二)日前巡視海洋公園熊貓館。
李家超(右二)日前巡視海洋公園熊貓館。

所以從「識變」、「應變」及「求變」,陳克勤認為是一個自己檢查自己的方法。他更指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甚麼困難,又或者有沒有能力,適應新時代變化,這三方向都很實用,並不空泛。就以鞏固和提升航運中心地位:「你會看到無論是海運或空運,正面對深圳或廣州等鄰近地區的競爭,貨櫃碼頭更由以往的第一、第二位,現以跌出第十位,這是不是代表我們再無法恢復航運中心呢?」

陳克勤認為「其實不是」。香港的貨運能力成本無可否認較鄰近地區高,但並非「鬥平」,也不能單看貨櫃業務,需要多元化和高增值的航運產業,包括航運仲裁、船務註冊,以及配合國家新發展策略,打造一個綠色航運燃油加注中心,因為未來航運界必定轉用綠色燃料。若香港不能把握機遇,發揮戰略性位置,一旦被其他東南亞國家搶佔市場,香港航空中心位置便會被削弱。

檢視工具箱是否需要更新

至於現時特區政府手上的「工具箱」夠不夠用?陳克勤認為工具箱內的工具當然越多越好。還有哪些工具是否用得多「鈍了」?不如過往般鋒利?這又是否需要「磨一磨」,讓其能夠適應新環境?與此同時,也需要檢視是否需要更新一下,以前用「士巴拿(Spanner)或螺絲批,現都轉為電動」。把落後於人的地方,加快腳步盡量趕上。

過往「香港」這個品牌,給外界的印象為「快、靚、正」,現卻「落後人前」,陳克勤認為是每個社會發展到某個階段的必然過程:「當我們社會越來越發展得有制度、有系統之後,每樣事都要講規章、講制度,很自然便會慢下來,但這不代表沒有優勢,因為我們的制度健全,吸引到不少外來投資者。」

協助中小企業繼續經營下去

若太過跟從規章制度,便會變成大家所講的官僚,而這種現像無論在政府部門甚或商界都會見到。最近的例子,有部分中小企被銀行追貸款,其實這些都是官僚程序製造出來,如多一點彈性,多考慮社會政治、經濟需求的話,問題就不會過於僵硬。

陳克勤認為,凡事都會有兩邊,重點就是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令到香港速度繼續是香港速度,而不是香港速度慢過深圳速度。」

陳克勤不認為外界所說「香港病倒了」,其實目前最重要是如何令經濟盡快復蘇,以及協助中小企業繼續經營下去,努力尋找更多商機。陳克勤相信特首制訂新一份《施政報告》期間,社會各界給了不少意見,例如大家最關心的房屋問題;又例如如何拉近貧富差距、怎樣解決跨代貧窮等問題,其實這些特首都「心中有數」。不少政策需要時間推行,就以縮短公共輪候時間為例,經過大家努力,情況已經有所改善。

選委會界別 陳紹雄:慎防「蘇州過後無艇搭」

陳紹雄指低空經濟為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陳紹雄指低空經濟為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陳紹雄指出,早前中央決定進一步深化改革,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有關內容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無論對國家以至香港未來發展,同樣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尤其是未來五年。至於香港應如何配合?他指出:「我們最常掛在口邊,就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那麼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三中全會」是很重要的意義和指標。

三個對策面對新型經濟體系

陳紹雄提到,世界正面對一個百年未見的大變局,而且涉及不同範疇,包括:經濟、地緣政治、環境等因素變化,故此需要為未來五年,以至往後20、30年發展訂出發展路向。他強調「變」是硬道理。而在變的過程中,我們又如何面對新型的經濟體系?

因此他向特首提交的《施政報告》建議書中,特別提出三個對策,分別為碳中和綠色經濟、低空經濟和氫能經濟。陳紹雄認為,香港有足夠優勢,可以借「一國兩制」以及國家全速發之利,如能妥善運用定能殺出重圍。首先,國家正積極推動碳中和綠色經濟,訂出在2060年須達到碳中和,在推動過程中,會涉及碳交易等方面的活動,在在都需要認證核算、統計管理等專業,這些都是香港的強項。

「三中全會」已明確定出方向

陳紹雄還提到,香港另一優勢是面向國際,具備國際化經驗和人才,在交易或貿易等領域,能夠發揮重要角色。他指出綠色經濟、碳中和等議題將會是未來的大趨勢,國家的市場相當龐大,佔舉足輕重位置,而香港具備國際視野,可以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將國標和世界各地,例如歐盟標準進行對接,形式如股票市場一樣的交易。

其次,陳紹雄表示「三中全會」已明確定出方向,藉着新型經濟剛冒起,目前是最好發展時機,特區政府應該加快步伐。

至於即將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會否對此有所着墨?陳紹雄拒絕作出揣測,強調作為立法會議員有責任盡量提醒,加強香港與國家、大灣區的融合。香港不能獨善其身或單打獨鬥。

不同型號的「無人機」,助力低空經濟發展。
不同型號的「無人機」,助力低空經濟發展。

百年未見之大變局「迫到埋身」

陳紹雄認為特區政府要搞好內交,加強與大灣區合作,一起「拼船出海」,沿着「一帶一路」、東南亞,以至於中東等國家及地區,開拓更多商機。假如特區政府沒有掌握好新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便會「蘇州過後無艇搭」,因為世界不會等香港,世界各國對新型經濟體,虎視眈眈,都想分一杯羹。

陳紹雄以低空經濟為例,整個產業鏈有關融資、認證等問題,暫時國際上還未有一套統一標準,這方面香港可以發揮作用,負責統一標準、認證核算、風險管理以及後期市場推廣等工作。陳紹雄強調面對百年未見之大變局,看似離香港很遠,但其實已「迫到埋身」,如何突圍要考驗特首及其班子的智慧。

鞏固自身優勢配合國家策略

就短期措施方面,陳紹雄指過去一段時間特區政府已推出多項提振經濟舉措,更重要是如何規劃中期及長期的發展路向。當然「遠水不能夠近火」,但不能夠因短期經濟低迷期便放軟手腳不投資未來,只要做好鋪墊,就可以「求變」,就可以有更大發展。

陳紹雄提到,其實香港有很大發揮空間,先鞏固好自身優勢,再配合國家發展策略,吸引更多國際高端人才來港發展。與此同時要「識變」,即「識得點樣變,可以變到甚麼」,早着先機。不要坐在那裏等「變」,不要等殺到埋身才去應對,這也是「求變」的意思。

管事者要有魄力「拆牆鬆綁」

國家「無人機」技術已相當普及,小學階段已能接觸。
國家「無人機」技術已相當普及,小學階段已能接觸。

陳紹雄強調在「變」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具優勢的傳統經濟,例如,金融、專業服務、健全法規等等。至於如何從「變」中保護自己的優勢,陳紹雄認為管事者要有魄力,修改一些不合時宜的法規條文,主動「拆牆鬆綁」,讓既有經濟及新經濟均能繼續發展。

陳紹雄指出,市民的反應相當直接,當看到經濟好,賺到十元,可能會花七元,把餘下的三元放在銀行,若經濟前景不明朗,同樣賺到十元,也只會花三元,將餘下的七元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故此,特區政府必須帶出一個重要訊息,讓大眾看到一套完整,及具前瞻性的願景。

任何措施都需要具前瞻性

陳紹雄又談到一個有為政府,在政策制訂的前或後都先要考慮到資源應如何投放,如何用在最洽當的地方。香港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營商環境受到很大挑戰。市民都很務實,知道需要「勒緊肚皮」,特區政府推出任何措施時都需要具前瞻性,扶助弱勢社群不能手軟之外,大家亦要培養「求變」心態。

現在香港是否處於「陣痛期」?陳紹雄認為「很難說」,問題是「要陣痛多久」,他沒有水晶球。陳紹雄深信大家應該樂觀面對,因為香港其中一大優點亦是最幸運的地方,就是背靠祖國,擁有一個龐大市場,但不能凡事都打「伸手牌」,當國家有求必應的同時,也需要問問自己,那些範疇能夠回饋國家?在相輔相成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得最好。

科技創新界 邱達根:不能單靠創新科技救香港

邱達根透露香港孕育了不少「觸角獸」公司。
邱達根透露香港孕育了不少「觸角獸」公司。

每談到「變革」,很自然便與創新科技掛鈎。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認為,「變」非拋棄傳統產業,只依賴創科界「獨挑大樑」,救活整體經濟,這是不可能的事。所謂「變」,就是善用創新科技,為各行各業「升級轉型」,亦所謂「新質生產力」之精髓。

掌握世界發展趨勢尋找突破空間

香港孕育不少獨角獸公司。
香港孕育不少獨角獸公司。

時移勢易,創科界從以往被忽視的一群,近年蛻變成寄望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的新寵兒。邱達根接受《堅雜誌》訪問時指出,在「識變、應變、求變」三大指導綱領下,近年特區政府在科技領域上確實落了不少功夫,就施政方面,從過往較為被動轉為現今的主動,思維上有很大的改變,例如推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都需要主動出擊。

在「求變」範疇上,邱達根認為需要不斷尋找突破空間,掌握目前世界發展趨勢,再制訂一套適合國際大局和自身擅長領域的方針。相對於其他界別,特區政府就科技領域上已經較為主動,當然還有很多空間。目前在發展方向上,特區政府已有「膽量」投入更多資源推動。

加強與國家直接雙向交流

至於如何配合國家大方向?如何實現更好銜接?邱達根認為「尚有空間」。例如「十四大」、「十五大」,當中涉及不同政策方向,在國家推動相關政策時,香港特區應從被動轉為主動,不要國家推出相關政策後再研究如何配合,當國家考慮一些重大方案之前,香港可以主動與國家部委交流,重要政策上香港也可以參與其中。

邱達根提出香港除了配合國家政策外,應該更主動參與國家籌劃政策的過程中,例如,大科技方案、實驗室研究;又或者航天科技、深海探索等領域,香港都應積極參與,由「被動變主動」,加強與國家的直接雙向交流,令到這些大政策出台前,可以提早考慮香港。

國際舞台上扮演帶領者角色

至於怎樣拋棄過去的枷鎖?邱達根指以前無論制訂政策、立法,甚或如何訂立市場上標準,政府都不願意當先行者角色,只懂參考其他國家經驗,再緊「跟」外國標準,做一些相應互認。但隨着國家推動大科技,尤其是需要發展核心科技,因而對研發工作非常重視。在這個大趨勢之下,香港能否制訂出一套國際新標準,並於國際舞台上扮演帶領者角色,幫助國家的科技「走出去」?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與國際社會高度接軌,本地專業人士在不同的領域上,均擁有各種國際認可資格,並常與國際機構人員保持互通,甚至有部分港人代表所屬專業出任相關國際組織的核心成員。邱達根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為例,認為香港的專業人員在國際上具有相當高的地位,他個人有信心和底氣,可以制訂出具國際地位的標準。

KPI適用範圍擴到大灣區層面

政府積極推動綠色經濟。
政府積極推動綠色經濟。

另一項求「變」,就是以整體大灣區作為制訂政策的思維模式。邱達根強調,目前特區政府衡量KPI是否達標主要集中在香港範圍內,但香港作為大灣區一部分,甚或是國家一部分,應該改變心態,不要再畫地為牢,將KPI適用的範圍至少擴大到大灣區層面,從較為宏觀的角度審視問題。

邱達根認為,特區政府推動創新科技,也只是最近十多年的時間,之前主要集中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引導青年對科技關心等等。雖然如此,香港亦孵化了20間以上的「獨角獸」公司,還有一堆創科企業冒出頭來,因此不能說沒有成績。接下必須投入到科研領域,發展上游科技。科研發展需要一段較長時間,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推動科技領域在三兩年間就會看到成果,美、日、韓都經歷一段較長時間,才能有一波接一波的企業誕生。

企業不能只困在香港之內

「幼苗」要時間生長,至於目前長得有多高?邱達根形容,現剛好落完苗,正在生長中,要努力抓實根部的時候。當然,已有少少苗頭出來,亦有一定高度,距離成長為一株大樹還有一段時間。他認為高度不重要,最重要是根要生得穩固,有個好的底座,若根生得不好,未來樹幹發展亦會受到一定限制。

「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為創新科技中心,邱達根認為香港絕對有此土壤,人才也不少,部分更是業內尖子。他提醒大家應該把眼光放遠一點,研究如何與大灣區融合,發揮軟硬件之間的互動優勢,運用好香港「一國兩制」的好處。邱達根再次強調,要令企業成功,不能單單困在香港之內。

借助科技提升自身競爭力

面對外界競爭,邱達根強調各行各業必須「升級轉型」,不管金融、零售、旅遊、地產都要借助科技,提升又或保持自身競爭力,才不會萎縮,不會被侵蝕。比如電商,過往只看本地市場,但現時需要與全世界競爭。他相信科技是未來發展主力,但不能單憑一個行業去救活整體經濟,這是不合理的想法。最重要是透過科技提升港整體競爭力。

自由黨主席 邵家輝:融入國家發展策略

邵家輝認為香港一定要融入國家發展策略。
邵家輝認為香港一定要融入國家發展策略。

自由黨主席邵家輝指出,香港正值「由治及興」的重要時刻,香港應該發揮好「一國兩制」,更重要是如何發揮背靠祖國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為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打下基礎。至於如何抓緊這個勢頭,邵家輝認為,一向以來旅遊及其相關產業,佔本地經濟相當大比重,隨着旅客消費模式轉變,不再單純來港購物,為打造「香港無處不旅遊」的招牌,應全力開拓具深度的旅遊景點。

開發藍色旅遊資源

李家超落區與茶客交流。
李家超落區與茶客交流。

他指出,自由黨建議善用本港不同地區既有特色,打造深度遊景點。除廟街辦夜市外,也可推廣中上環海味街、參茸燕窩街和藥材街;深水埗鴨寮街跳蚤市場及基隆街鈕扣花邊珠仔街等等,可以在上址設立牌坊,吸引旅客前往打卡旅遊。

除此之外,香港三面環海,海岸線長,周邊又有超過260個島嶼,風光明媚。邵家輝建議善用香港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將一些具旅遊發展潛力的島嶼,以租約方式批予合資格的非政府機構和私營企業營辦,發展旅遊項目,例如度假村、水上活動中心等等,開發藍色旅遊資源。

邵家輝又指出,現時經香港過境,往來另一國家或地區的中國護照持有人,可於每次入境時獲准在港逗留7天而毋須事先取得進入許可,他們必須符合一般入境規定,包括持有前往目的地的有效入境證件及經確認事先已預訂前往海外的續程車/船/機票。為讓該批過境旅客更認識香港,他建議延長7天限制,增長至15或30天,吸引他們在港逗留更長時間。

透過香港品牌走出世界

此外,邵家輝特別提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提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戰略,將會為香港創科發展提供更大驅動力。他認為應該善用北部都會區土地,將科研成果更好地「落地」,將科研知識產業化、大學研發成果商品化、產業商品國際化,做好櫥窗角色,將科研成品透過香港品牌走出世界,亦可以將內地產品輸出世界,與世界共享。

經民聯: 高質經濟 高質惠民 高質治理

經民聯向特首提交新一份《施政報告》建議。
經民聯向特首提交新一份《施政報告》建議。

面對「求變」之心,經民聯向特首提交的《施政報告》建議中,亦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為基調,提出147項建議。經民聯認為,要突破目前的瓶頸,必須走「高質」之路,包括「高質經濟」、「高質惠民 」、「高質治理 」等範疇。 至於如何逐一落實,經民聯認為,當務之急就是「拼經濟」,特區政府須抓緊全球化、數字經濟和產業訊息化的機遇。

牢牢抓緊香港「八大中心」定位

李家超(左一)積極開拓中東市場。
李家超(左一)積極開拓中東市場。

在推動過程中,資金及人才變得相當重要,因此經民聯建議,放寬投資移民計劃,容許住宅物業投資在3,000萬元也列入「獲許投資資產」內,同時要進一步善用機場三跑道的容量和優勢,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名酒交易中心、構建「雙循環」產業互聯網交流平台、打造國際信息中心,以「新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混合融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加快構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擴大兩地專業資格互認。

此外,經民聯認為,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融入國家策略中,而在「十四五」規劃已確立香港為「八大中心」,故特區政府須善用相關優勢,進一步構建跨境電商領域,包括強化香港貿易發展局有關角色,推動展覽及會議創新,加強對本地和海外宣傳香港在電商領域的基建優勢和政策配套。爭取中央支持,協助港企把握國家「絲路電商」合作先行機遇,推動兩地電商合作,打造「香港電商購物節」,同時爭取國家擴大《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的覆蓋門類。

建立數據池邁向「數字灣區」

李家超(左二)多次訪問東盟。
李家超(左二)多次訪問東盟。

在推動創科和「新型工業化」範疇,經民聯建議政府明確北部都會區產業定位,並與深圳規劃相銜接;加強對北部都會區創科企業的支援,建立專屬制度。推動生命健康和醫療科技發展,完善跨界協作和訂立客觀指標。完善「新型工業化」政策;強化研發中心和研發平台的功能。放寬「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和「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的資助門檻。

另外,更要強化各項創科支援計劃,加快大專院校科技人員研發成果產業化;成立創科教育督導委員會,加強創科人才培育和灣區交流。提升部門和機構的數據和系統安全,建立灣區數據池,邁向「數字灣區」。

制定全新《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

民生問題中,住房為重中之重。
民生問題中,住房為重中之重。

經民聯認為,過去一段時間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各項盛事,藉以帶動盛事經濟,應該持續推行,爭取更多國際級盛事落地香港。保留整個中環海濱,重新規劃機鐵隧道通風樓位置,適度容許延長中環海濱場地的表演完結時間,並舉行青年「夜繽紛」,重振「不夜城」美譽。

在刺激夜經濟方面,經民聯建議成立高層次旅遊產業發展委員會,制定全新《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針對性研究訪港旅客數據。發展文化和體育產業,協助香港電視電影業「引進來」、「走出去」,支援時裝業界講好中國和香港故事,推動香港體育精英化、專業化、盛事化、產業化和普及化。同時,開拓工業旅遊、「運動+旅遊」、鄉郊深度遊、島嶼旅遊等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