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是本港常見的一種野生猴子,不過牠們並非「原居民」,而是1910年代從外地引入猴子的後代。據資料記載,九龍水塘興建時,附近有很多名為「馬錢」的小灌木,是四大毒草之一,果實成熟時,外形如小桔,若掉入水塘中或市民誤服可致命,故此引入猴子吃掉「馬錢」果實。然而,這些猴子在香港幾乎沒有天敵,一代又一代繁衍,慢慢演變成現在龐大的猴子族群。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高級野猴生態調查員黃潔婷向本刊表示,現時本港有31個猴群,最大的「孖指族」猴群有逾250隻野猴。調查員會每天在野猴最常出沒地點如金山郊野公園、城門水塘等地方,點算不同猴群的猴子數量及觀察行為,來評估自然環境承載力,以求在野猴群體的健康和生態之間取得平衡。
過度餵飼及頻密接觸 野猴失去畏懼人類本性
不少人誤以為野猴需要人類餵食,黃潔婷澄清,野猴適應力強,植物的葉、果實、花、根、嫩芽及樹皮都是牠們的主食,偶然會捕食昆蟲,基本上在郊野一年四季都有充足食物給猴子充飢。過去多年,由於市區與郊區邊界變得模糊,加上人類過度餵飼並與野猴頻密接觸,或令野猴失去覓食本能,甚至失去畏懼人類的本性,所以人類應該停止餵飼野猴並做好垃圾管理。
該基金作為漁護署承辦商,團隊每兩周會在野外設置大型捕猴籠捕捉野猴,之後交由獸醫檢查,確認猴子適合進行手術後,獸醫會替猴子麻醉及絕育,過程只需4至7分鐘。
內視鏡絕育手術 胸口紋身作標記
基金於2009年底引入內視鏡技術,為合適的雌性猴子進行永久絕育處理,並於2014年起為合適的雄性猴子進行內視鏡微創輸精管結紮手術。術後工作人員會在野猴的胸口位置紋身,作為已絕育的標記,不同的紋身圖案代表不同的猴群。當麻醉藥力過後,工作人員會即日於現場將牠們放歸野外。
自2018年開始,漁護署將絕育手術擴展至郊野公園附近滋擾民居的猴群,過去從未發現有接受永久絕育處理的雌性猴子再懷孕或帶有剛出生的幼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