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壇近期岩漿滾滾,民進黨為推倒上次選舉的結果,搶奪台灣地區的民意機關——「立法院」的主導權,率先發起罷免國民黨立委的「大罷免」行動。國民黨和民眾黨則提出罷免賴清德作為反制,更在4月26日的集會,把聲勢推向高峰,形成全台倒賴之勢。
朝野政黨展開相互罷免的肉搏戰,全台民眾被捲入宣傳與動員的漩渦中。這一場仇恨總動員是政黨殊死戰的對壘,攸關台灣的政局發展與民主前景。
文:陳之穎(台北報道)

這場肉搏戰由執政的民進黨率先發起,意在奪回台灣的「立法院」主導權,恢復全面執政。目前在「立法院」113個席次,民進黨只有51席立委,國民黨、民眾黨和無黨籍盟友加起來超過半數所需的57席,導致民進黨每逢表決都輸的局面,因此希望透過「大罷免」,罷掉6個以上國民黨立委,再經由補選程序,讓民進黨委員總數達到57席。
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意在奪回多數席次


民進黨發動全面性「大罷免」進展順利,國民黨見情勢不妙,也發動「反罷免」,希望「以罷制罷」、「以罷制霸」,拉下幾席民進黨立委,由國民黨籍人士取而代之,以資抵銷國民黨失去幾席的可能結果,繼續和其他在野立委合起來在「立法院」掌握多數優勢。
掌握執政權的民進黨為了粉碎國民黨的反罷免攻勢,將各地檢察系統變為政爭武器,以「死人連署」及「偽造文書」的罪名搜查國民黨各地方黨部,對其負責人及參與連署作業的黨工聲請羈押,意圖產生威嚇效果與寒蟬效應,干擾國民黨的「反罷免」連署。
國民黨為了扳回在相互罷免中處於劣勢的局面,4月26日集結25萬群眾「抗獨裁」,並宣告對賴清德展開罷免行動,目的在於藉題展開批判賴清德及民進黨的宣傳,一方面數落他們的諸多不是,另一方面凝聚支持者的士氣,以期動員群眾在罷免投票時挺身投下不贊成票。這也算是對民進黨反「反罷免」的一個反制。
民進黨在相互罷免進程中居於領先地位

依據台灣地區現行的選舉罷免法,罷免的三個關鍵程序是:有百分之十以上選區公民參與連署而成案;舉行罷免投票,四分之一以上公民參與投票,贊成罷免者多於不贊成罷免者即過關;被罷免人即刻解除職務,空缺須在三個月內完成補選。
在這過程中,由於民進黨支持者態度比較激昂,積極出面連署,所以成案者多,而國民黨支持者態度比較不積極,所以成案艱困,甚至被查出有諸多死人被拿來參與連署的情事。
民進黨控制的中央選舉委員會嚴查國民黨提出的罷免連署資料前指出,送件的17件綠委罷免案,每一案均出現死亡連署或偽造,各地檢察系統據以展開偵辦。罷免藍委案也有死亡連署的狀況發生,但件數與佔比均低。目前檢方已在各地搜索、約談、羈押國民黨重要黨工幹部,引來在野陣營強烈抗議。
國民黨轉守為攻使得情勢發生微妙變化。在多個綠營選區的罷免案順利推進之際,台北市長蔣萬安拋出「倒閣說」,主張罷免台灣地區的「行政院長」。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對此不置可否,但祭出「520發動罷免賴清德」的策略,並要求全黨民代協助罷免綠營選區的連署。此舉被視為藍營從被動防守轉為主動出擊的訊號,試圖透過罷免案凝聚支持者,並對執政黨施加壓力。
由於罷免比當選容易,所以必須將博弈轉換成政黨之間的鬥爭,而將相互罷免行動超越單純針對個別民意代表的層次。在罷賴成為攻防主軸後,藍營不再只是被動防守,反而悄悄轉為主動出擊,矛頭直指賴清德執政一年的績效檢討,讓原本緊張的政治局勢更加緊繃,為未來台灣政局的變化埋下關鍵性伏筆。
國民黨轉守為攻順勢發動倒賴

轉捩點是「四二六反獨裁」集會,這是民進黨再次執政以來由藍營主導的最大規模抗爭運動,堪稱民進黨對藍白(民眾黨)極限壓制的一次大反彈;藍白反對勢力整合起來,一方面凸顯司法被政治利用的不公,一方面在對賴清德及民進黨展開全面性批鬥。
對國民黨而言,發動倒賴有助於重新整合團結國民黨內部,團結從中央到各地方執政菁英,凸顯國民黨在面對民進黨極限施壓下,必須團結進行危機動員、共同抗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凝聚藍營渙散的士氣,對在罷免戰中陷於非常不利局面的藍營而言,藉由民眾抗爭,聲援反罷免,在公共領域重新取得發言權。
國民黨原先只意圖「以罷制罷」,罷免掉幾席民進黨立法委員,確保立院最大黨以及與民眾黨加起來席次過半的優勢,至少不讓民進黨取得過半席次。不料「反罷免」引來民進黨「反反罷免」,透過檢調系統,以偽造文書罪嫌搜查國民黨各地方黨部,羈押連署承辦人員,企圖產生威懾作用,瓦解其連署作業。
為了扳回劣勢,國民黨發動罷賴,但由於依法必須有台灣的「立法院」三分之二委員同意並經公民投票才能通過,所以不容易過關,但過程中產生的宣傳效益十分可觀,可以動員支持者踴躍投下不贊成票,國民黨認為這比結果更加重要。
另一方面,罷賴有助於激發中間立場的選民支持對民進黨的反罷免。台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在「反獨裁」活動中高喊「台灣人民站出來!」展現絕大多數民眾反獨裁、要和平的期待。面對綠營發起「大罷免」,罷賴與倒賴可在危機意識下催出集體政治動員,激勵更多藍白營及中間選民支持者出來投票,降低大罷免對政局穩定的不利影響。
台灣朝野政黨加速對撞

罷免賴清德可以說是在整個朝野惡鬥過程中的一次反「反反罷免」,民進黨的罷免引來國民黨的「反罷免」,再引來民進黨大查案的「反反罷免」,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行動,是對民進黨「罷免」和「反反罷免」的全面大反擊,可對民進黨的「罷免」產生抵抗火力,也可對國民黨的「反罷免」產生激勵助力,還可對民進黨的「反反罷免」產生壓制作用。
國民黨勢必在罷免案投票中提出「不同意罷免國民黨立委等同於罷免賴清德」,或者「同意罷免民進黨立委等同於罷免賴清德」,這樣就可以將「罷綠」升級為「罷賴」,而在台灣的「立法院」罷免賴清德過程中,則可宣揚「罷免賴清德就是以罷制霸」等口號。
這些加總起來,算是對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罷賴成為「反罷藍」、「罷綠」及「反霸」的升級版,無論結果如何,都將對賴清德和民進黨構成傷害。
台灣的「立法院」罷免領導人這回不是頭一遭。2006年6月國民黨立法委員丁守中在陳水扁家族涉及貪腐風暴時,在「立法院」對陳水扁提出罷免案,表決未能超過三分之二法定門檻,因此不進行第二階段的公民投票,但陳水扁為此公開表達,「因為個人及家人的事情,引起這麼大風波,並付出這麼多的社會成本,表達由衷的歉意」。罷免未遂,但產生宣傳效益,算是在必然結果之外的一個宣傳收穫。
倒閣主張在國民黨內出現爭論


在民進黨罷免藍委進展順利之際,台北市長蔣萬安近日提出倒閣主張,引起政壇議論。然而,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出席在野峰會時表示,倒閣救不了台灣,也沒辦法解決現在真正想要專制獨裁的力量,就是賴清德。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不認同倒閣,他認為讓賴清德下台才是最大的目標。
國民黨的區域選出立委有半數以上面臨罷免危機,依據選罷法的遊戲規則,罷免只要四分之一選民投票而同意者多於不同意者就過關,相對於選舉投票,確實比較容易。而且,罷免可透過仇恨動員,召喚基本盤出來投同意票,事實上比號召支持者出來投不同意票來得容易。再說,選舉可以募款,反罷免不能,國民黨及多數被罷免立委阮囊羞澀,反罷動員相對困難。
以擂台比喻,選舉是兩方或多方拼搏,觀眾投票決定勝負,是一道選擇題,只要較多選民認為優於對手就贏。罷免則是是非題,一人在擂台上挨批挨鬥,純屬守勢,沒有對手可以攻擊與比較,防衛起來比較困難。
因此,國民黨區域立委多半承受被罷免的沉重壓力,陷入不安與焦躁情緒中,多數傾向不如乾脆發動倒閣,反守為攻,但黨中央認為茲事體大,一旦倒閣成功,賴清德可以解散立院改選,不僅將不分優劣勢, 所有選區一律改選,國民黨的總席次是否將不增反減?
反對倒閣者的另一論點,是認為以目前政治環境及民意趨向來看,在野兩黨並未比上次選舉時取得更多優勢,沒有把握在選後保有多數議席,更不能完全排除改選後,在野席次可能少於執政的綠營,屆時不但「立院」優勢斷送,正副院長換人,執政黨勢必擴大對在野的追殺與清洗,骨牌效應也將使藍營2026「九合一」選舉陷入困境,徒增政治風險。
另外的一個不確定因素是,即使倒閣成功,是否解散「立法院」的決定權握在賴清德手中,若賴清德選擇僅更換閣揆而不解散「立法院」,改選的盤算可能付諸東流,也將對反罷免的氣勢產生不利影響。
國民黨將倒閣列為罷賴不成的後續行動
對國民黨而言,罷賴與倒閣都很難成功,因為民眾黨不支持倒閣,而罷賴雖獲民眾黨支持,但三分之二的門檻不易跨越。站在民眾黨立場,現在擁有8位不分區立委,主要是前主席柯文哲在聲望最高時取得的成果,現在柯文哲清廉人設已崩壞,倒閣後重選不容易保有既有成果,區域立委即使獲得國民黨麗榮,也補不了不分區減少席次,連帶將減少目前獲得的選舉補助款,實在礙難支持倒閣後重選。
不過,由於罷賴和倒閣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宣傳賴清德和台灣的「行政院長」卓榮泰不適任的理由,因此,如果5月間「立法院」倒賴沒有過關,後續可以安排倒閣戲碼,為可能在8月間舉行的罷免投票做輿論鋪墊。如果倒閣不成,或是賴清德只更換閣揆而不解散「立法院」,則罷免將繼續進行,屆時兩大政黨就要較量動員能力的強弱了,也要看民眾是否願意讓在野黨繼續掌握「立法院」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