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2)獎牌數目決定資助額 精英運動員待遇惹爭議

早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趁全國運動會結束之前,到運動員村探訪香港運動員,結果探訪演變成申訴大會,運動員投訴體院以獎牌數目作評核資助準則的制度打擊運動員,但鍾伯光認為,以成績作為唯一資助標準非常合理,因為成績是最客觀的準則。

林鄭月娥:制度難絕對公平

鍾伯光認為,以成績作為唯一資助標準非常合理,因為成績是最客觀的準則。
鍾伯光認為,以成績作為唯一資助標準非常合理,因為成績是最客觀的準則。

有「欄后」之稱的港隊跨欄代表呂麗瑤,在與特首會面時說,目前精英運動的等級機制只看獎牌,即使成績不斷進步,但等級仍會下跌:「這件事對運動員來說好氣餒。」為此她更一度哽咽,說這種制度令運動員看不到將來。

林鄭月娥回應時表示,會與體院商討,研究制度是否相對公平,她承認任何制度都很難做到絕對公平,她明白有些項目運動員贏不到獎牌,甚至爭幾分就會被「踢出嚟」,而網球就因為有一名17歲運動員獲獎,於是變成了精英項目:「這樣波動得太多,如果只看一兩場賽事的話。」

成績是運動員唯一評核標準

精英運動員需定期交出成績。
精英運動員需定期交出成績。

「精英項目成敗與否,都是看成績。你說殘酷也好,說不夠運也好,甚至是受傷拿不到成績,那是你的問題。」鍾伯光回憶當年他制定精英運動員制度評核標準時,是以亞運標準作基準,奧運、亞運和世界錦標賽都是5分級別,亞洲錦標賽是4分級別:「運動員得到多少資助,就是看他們在這些賽事的成績,主要看獎牌,而精英項目的選擇,都是以這個為標準。」

如果評選準則當中有太多主觀性判斷,鍾伯光認為會「比較麻煩」,因為很難向公眾解釋。如果根據一些其他理由作考慮的話,就很難作出一個客觀評核:「大賽成績可以展示運動員的水平,當然你可以爭辯,說有些項目比較易獲牌,有些比較難。這很難判斷,你總不可能說田徑金牌含金量較空手道高吧。」鍾伯光認為,以成績來判斷誰人該得到多少資助,哪些項目要列作精英項目,是「唯一客觀標準」。

不同意精英運動員資助過低

鍾伯光指,精英運動員計劃訓練費用不菲。
鍾伯光指,精英運動員計劃訓練費用不菲。

運動員世界從來都應該是汰弱留強,鍾伯光認為很多運動員雖然得不到理想成績,但其實政府已經給了他們很多資源,幫助他們實現夢想,所以應該以嚴格標準,決定誰人能夠得到資助:「每個項目,政府要聘請一名總教練,另外兩至三名主教練或助教,教練團最多會有6、7人。一個總教練,人工高的年薪可以去到200萬。」

說到精英運動員的資助水平,社會有不少聲音認為,部分運動員收入過低,但鍾伯光不完全同意,他認為精英運動員計劃由當年資助12個項目,到今天資助20個項目,1年7、8億元撥款,支援約500多名運動員(即每人每年約160萬元),金額比當年「已經多出很多倍」:「有些人說現在做運動員『好慘、冇錢』,無錯,有些運動員真的沒有甚麽資助,但能夠入圍成為精英運動員,資助其實是相當不錯。」

只要有成績資助無上限

鍾伯光指李慧詩是資助中最高級別的運動員。
鍾伯光指李慧詩是資助中最高級別的運動員。

鍾伯光解釋,最近精英運動員的資助已經又再調整,「精英甲」類運動員,每月資助額差不多5萬元,未來相信還會再增加:「我近來寫了篇文章,比較運動員和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大學生畢業後,薪酬大約1萬5千至2萬元,專業人士才2萬元出頭。相對來說,投入精英訓練的運動員,他們可能無法兼顧學業,但平均資助額也有每月3萬多元,除了要交稅,其他食、住、訓練費用,體院全包。」

更難得的是,每個項目的精英運動員資助額,理論上沒有上限。鍾伯光解釋:「李慧詩是最高級別的運動員,她得到幾多資助?要看項目中有多少個『李慧詩』,越多的話獲得的資助越多,沒有上限。」

精英運動員是條好出路

除此之外,部分運動員有可能會得到商業贊助,也有部分可透過參加職業賽贏取獎金,獎金可以「全部自己袋」。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收入都可以儲蓄起來。退休之後,部分運動員更可以得到就學協助,大學會接受他們繼續學業。鍾伯光相信,精英運動員的待遇不算很差:「我覺得如果你喜愛運動又有天分, 精英運動員是一條很好的出路,如果取得成績,社會地位會很高,出路也闊很多。」

68608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