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緩】(2)90後潘老師︰小學生難掌握法律條文概念

「如果去內地一些地方,可能我都會介紹自己是香港人,因為中國有很多不同城市,但如果去外國,一些西方國家,會介紹自己是中國人。在外國會以較大的區域或國籍來標籤、介紹自己。」
在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任教5年的潘老師,主要教授中文科及常識科。「90後」、在香港回歸前出生的的她表示,小時候很少討論身份話題,只是在高中時的通識科有相關內容及課題,會講述相關歷史,但都比較着重於批判性思考。

整個小學課程「滲透」內容

潘老師表示,整個小學課程不同科目都可滲透國民身份教育元素。
潘老師表示,整個小學課程不同科目都可滲透國民身份教育元素。

相比起現在,潘老師說,近年國民身份教育已經越來越普及,小朋友會有多些接觸,對於身份的疑惑就會少一些。目前國民身份課題在小學課程中有很多科目都會涉及,如中文、常識、音樂科等。潘老師以常識科為例,會向小朋友教授中國傳統節日、升旗禮儀式、唱國歌等禮儀,整個小學課程都會「滲透」這些元素,透過中國文化教導小朋友有關知識。

除了常規課程,潘老師說在一些特別紀念日,如七·一香港回歸祖國紀念日,都會在校內舉行升旗儀式及唱國歌,小朋友透過不同活動吸收有關知識。不過她擔心在講解一些有關一國兩制概念,甚至一些法律條文時,對於小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的確很難掌握︰「很難叫一些小學生去看法律條文,這就是我們困難的地方。」

望教育局按學生能力提供教材

有小學教師表示,學生可透過不同活動了解中國文化。(打鼓嶺巔英公立學校網站圖片)
有小學教師表示,學生可透過不同活動了解中國文化。(打鼓嶺巔英公立學校網站圖片)

潘老師說,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組」有統籌國民教育相關的教學資源,在網上有相關的簡報、影片或者動畫,學校及老師都有指引可循。學校會播放動畫,希望以較有趣的方式向學生講解,惟涉及一國兩制等嚴肅內容或較深的概念時,小學低年級學生還是很難理解,老師亦比較難重複或加以解釋動畫內容,故最終只能有限地揀選部分內容教導小朋友。她認為,如果當局提供的指引和教材能夠加以調節,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會更好。

當局雖然有向老師提供有關培訓,潘老師亦有參加,但她認為︰「(培訓內容)可能不是要教老師甚麼是一國兩制,反而是要告訴老師,可以怎樣去教小朋友理解這些概念。」她期望當局能夠為老師提供更多教材及指引,以供參考。

84834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