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行其實好賺錢,因為最基本的一件事,你會否不買衣服?不會,只差在買甚麼衣服、甚麼品牌而已,誰願意轉型,誰就是贏家。」代表紡織及製衣業界的立法會議員陳祖恒如是說。
身兼全球大型服裝製造及供應鏈服務的主要供應商之一,聯泰控股有限公司資深顧問陳祖恒認為,現時紡織製衣業面臨「後疫情時期」,當中有危亦有機。現時他積極推動「工業4.0」,譬如以大數據分析銷售模式,希望帶領業界注入創新科技元素,更精準地判斷消費者喜好,提升競爭力。
文:潘翠華 圖:Yuki Cheung
近年消費者對於服裝的要求越來越多,既要防水、又要透氣,要薄、但保暖。陳祖恒說,這些新元素,正是近年消費者常常從製造業界口中聽到的「工業4.0」,也是業界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在各方面均結合創新科技,尋求突破。
「我們看到業界都在投資新科技、新儀器,以前做一件衫,可能只有設計上的元素,譬如這期熱門顏色是粉紅色、啡色、紫色,或者物料粗些、幼些、有領、無領、長袖、短袖、橫間、直條。但現在消費者講究的是功能性物料,要防污、防菌、免熨,衣服的功能性大大提高。」
衣料及製造過程都要創新
陳祖恒解釋,除了物料上的創新,還有製造過程的創新:「要編織一件毛衣,以前要分開編前幅、後幅、手袖,然後串連起來成為一件衣服。現在已有Whole Garment(無縫編織)的機器,可以如立體打印機般將整件毛衣編織出來,這些便是創新科技。
「很多製衣過程少不免會用人手去做,但現時多了很多自動化生產機器,亦多了很多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動導引車),用來運載裁片或做好的衣服,令流程由開始生產到包裝時,自動元素比以前高了很多,人手出現的問題便會減少,生產力效率亦會相應提高。」
運用大數據提高銷售效果
至於銷售渠道方面,陳祖恒透露,業界可以透過分析銷售數據來提高毛利:「這一行其實可以很賺錢,如果能夠每一次在消費者想買衣服時,衣服以正價出售而且全部賣出,毛利會比做科技如電腦、手機大得多。但現實採購的計劃中,無法準確去評估,要購入多些粉紅色抑或粉紫色的衣服,就如下賭注。」
陳祖恒坦言,有些服裝品牌失敗之處,在於採購太多消費者不要的貨品,然後減價促銷,盈利便會變差:「如果有多些銷售數據,和工廠的連繫更加密切,我們便可以成功配對消費者願意花錢買的衣服,不會缺貨,消費者不要的東西不要做,或者做少點,這樣會更有效率、成功率更高。」
與時並進 活化轉型才是贏家
在現時的「後疫情時期」,全世界消費模式都正在改變,打擊了不少傳統行業的前景。陳祖恒深信,有危才有機,而誰願意去改變、調整自己,誰就會是贏家:「因為最基本的一件事,你會否不買衣服?不會,只差在我們買甚麼衣服、甚麼品牌而已。」
他以一些歐美的「輕奢侈」品牌為例:「第一,以前做得很成功的品牌,並不代表『後疫情』會很成功。第二,人口老化之下,其實品牌會跟着消費者一起老去。譬如品牌剛創立時,消費對象可能是2、30歲年輕人,當10年後那班消費者已變成3、40歲,品牌的款式也跟着老了10歲,而20歲的人卻不會去光顧這個品牌。現在有些過去很成功的牌子,現在都有點老化,最後甚至將品牌賣了給別人。」陳祖恒認為,這些品牌要麼活化轉型,要麼創立一個新的年輕品牌,否則難以在市場上繼續站穩住腳。
陳祖恒衷心相信,紡織及製衣業不是無得做,問題是如何做:「要從科技、材料、系統上革新,要很Open-minded(開放)地放開以往的做法,去面對新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