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創業】習近平訪港啟發勇闖內地決心 70後港男助人自助 自願做灣區盲公竹

「我是機會主義者。」國家主席習近平4年前訪港,見證簽署「推動大灣區建設協議」,觸發了自言是機會主義者的港男李培,到大灣區發展的決心。他隻身到深圳開設文化公司經營市場推廣工作,深信能把握香港坐擁的「天時」及「地利」先機,在大灣區的商機中分一杯羹。

不過,李培卻計漏了「人和」,由於在內地欠缺人脈,發展困難重重,最終他決定為自己創造「人和」條件,回港設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自願做一支「盲公竹」,協助有志到大灣區發展的港青贏在起跑線,亦為自己拓展商機締造雙贏。

文:本刊記者 圖:黃冠華、受訪者提供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創會主席李培,在訪問甫開始便以「機會主義者」形容自己。70後的李培出身自基層家庭,中學畢業後便投身社會,曾在多個行業工作,「洗頭仔、跟車、酒樓侍應,低下階層工作,我全都做過」。其後他又投資生意,亦曾開設教育中心、美容院、製作公司等,每次都將公司轉售圖利。
至2017年初,他在港開設「星路傳奇文化傳播」,從事市場策劃及推廣,並經內地朋友介紹下,投資與內地公司合作拍攝一套鼓勵年輕人追尋夢想的音樂微電影,藉此作為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亦為他埋下到大灣區創業的伏線。

灣區協議預示「很多錢跌落嚟」

直至2017年7月1日,李培終於看到一個真正的「機會」。當時他在家中看電視新聞直播,看到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港,見證新任特首林鄭月娥與內地及澳門當局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又提及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港珠澳大橋2018年通車,打造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從而啟發他勇闖大灣區的決心。他說:「如果這些事真的發生,便會帶動人流、物流、資訊流,直接的說,你見到很多錢跌落嚟(商機),我是機會主義者,那一刻便決心要去大灣區。」

李培於是帶着公司合拍的音樂微電影,隻身到深圳創業,當時他想得很美好,計劃從事香港公司擅長的市場推廣工作,待站穩陣腳後,便可在高鐵、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的大灣區商機中分一杯羹。豈料,他的創業第一步已遇到不少困難。在內地唯一的朋友協助下,他借用了其辦公室一角創業,但辦理營業執照及銀行戶口等手續,足足花了8個月:「整個架構模式與香港完全不同,我是完全由零去摸索。」

香港人優越感蒙蔽了雙眼

成功開設公司後,李培遇到另一難題是尋找合作夥伴及客戶,他指當時很多人看不起他的「香港仔」身份,不願與他合作,雖然過程中吃了不少「白果」,但他未有氣餒,反而找出問題所在:「因為我懷着香港人的優越感,被蒙蔽了雙眼,在兩地文化差異下,他們不願與你做朋友,令你失去機會,後來我放下香港人的身份,將自己變成內地人,融入他們的文化,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才能交到朋友,做到生意。」

他慶幸能夠憑着之前的音樂微電影製作,讓內地人知道他是一個做事的人,藉此打開進入內地市場之門:「他們看到你策劃整件事,是一個做事的人,對你的定位便不同,我是製造一個舞台給自己,讓內地人看到我是一個怎對的人,得到他們認同,自然便有朋友。」

成立青年協會創造「人和」

不過,打開門路進入內地市場後,發展卻並不順利。李培形容,當時做生意經常「畀人恰」,被刻意壓價,始發現自己雖然看到中央推動大灣區發展的「天時」,亦站在香港這個大灣區龍頭的「地利」優勢,但原來欠缺了「人和」。他說:「我能夠將生意建立到甚麽地步呢?即使看到趨勢,亦很難對得準,除非要投資一筆很大的資金,否則我能夠做到甚麽呢?」於是他決定為自己創造「人和」條件。2018年李培放下內地生意返港,聯合數十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創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引領港澳青年融入大灣區作為使命。

協會成立首年便在多間大學、全港18區舉行合共53場講座,邀請在大灣區成功創業人士向大學生及青年人分享經驗,另舉辦了21個考察團到大灣區不同城市實地視察,又到騰訊、華為等企業參觀,藉着不同活動讓青年人更了解大灣區。協會的工作成功獲得內地多個省市政府及相關單位認同,合辦不少活動讓港青港企更了解大灣區優惠港人政策,會員人數亦由最初數十人增至現時逾千人。

為港青港企落地做「盲公竹」

為協助港青「落腳」,協會現時在深圳寶安區設有兩個青年創業基地,以平租或免租形式供港青使用。2019年11月啟用至今,已有超過30間港人港企進駐,另在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協助下,與大灣區多個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簽訂為合作伙伴,並協助深圳市龍華區政府今年初在深圳北站設立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安排港青港企進駐。

成功創造「人和」後,李培再為自己開拓新商機。他有感不少準備到大灣區創業的港青亦會像他當年一樣,遇到重重困難,遂將自己的公司重組為「灣區文化」,集中為到大灣區發展的港青港企提供一站式顧問服務, 由申請營業執照、銀行戶口、各項補貼,到處理財稅、法律問題,甚至連招聘、商務對接、市場推廣等服務均有提供,成為港青港企創業的「盲公竹」,務求讓他們能在大灣區順利「落地」。

反修例及疫情後大灣區創業增

李培過去兩年協助至少逾百名港青港企到大灣區發展,從中接觸到不少港青,發現經過反修例事件及疫情後,計劃到大灣區發展的港青有所增加,當中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純粹想到大灣區創業,但未想到方向;第二類是有工作經驗但沒有創業經驗,想到大灣區創業;第三類是已在香港創業,決定將部分生意轉移到大灣區。但李培卻發現,他們始終抱着香港人「着數行先」心態:「部分是受大灣區優惠港人政策吸引去發展,部分則是怕蝕底。我嘗試調整他們心態,反問:『你有甚麽本事?』你不是為了補貼而去大灣區創業,而是為了創業成功而去大灣區發展,補貼只是輔助品。」

不過,亦有部分港青對大灣區存在很強的抗拒心態。李培察覺到他們當中有部分對自己欠缺信心,怕去到陌生地方會失去優勢。部分則因政治原因堅拒接觸內地,令他大感可惜:「他們堅持,我亦懶得說下去,但我感到有點遺憾,為何他們不把握這個天時?這個機會已給了你,是你選擇不去,到時不要怨天尤人。」他認為部分港青應放下成見,先去大灣區觀察了解,給自己一個選擇機會。

透過幫人創業去成就自己

李培以自己為例,認為這幾年因為有大灣區,可以給予港澳青年去發展,他才把握到機會,走得比別人前,現時甚至可以協助他人贏在起跑線:「我是透過幫人去成就自己,幫港青港企落地,幫助他們創業孵化成功,他贏我也贏,我公司的品牌便更厲害。」

他舉了一個例子,早前在深圳獲邀出席一個考察團做嘉賓分享,有一名26歲青年突然上前感謝他,令他大感奇怪。原來該名青年3年前剛剛大學畢業,參與協會舉辦的大灣區創業講座後受到啟發,與同學到廣州創業經營餐飲店,短短兩年半已開設第5間分店。事件令他深受感動:「原來我做的事可以影響他人,令我有能量繼續做下去,我邀請了他加入協會,向其他人分別自己創業故事。」

年輕人不要讓自己有遺憾

現時,李培在內地及香港公司合共僱用數十人,但他笑言自己仍未算成功,因公司仍未達到上市目標:「我在大灣區算是一個貢獻者,算是幫到香港人,在推動深港市場一體化方面是一個小小推動者,我現時做的是配合國家政策去走。」

隨着中央最新制定《十四五規劃》重點提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李培認為大灣區未來發展只會不斷膨脹,但港人優勢則未必會長久持續:「現時香港的東風,就是大灣區向港澳創業青年提供優惠政策,但3年後,可能隨着大灣區成功,這些政策會減少或取消。」他又指,在反修例事件及疫情爆發後,加上內地免稅區不斷增加,內地人內循環消費提高,令香港市場出現萎縮,而租金又高企不下,創業便越趨困難,他奉勸年輕人應要作出嘗試:「不要只站在香港這個位置,應要放眼世界,更加要了解中國大陸的規模,我勸喻年輕人不要讓自己有遺憾。」

開發手機程式提供一站式服務

不過,香港與內地已封關逾年,李培早前舉辦的大灣區政策講座,已儲了數以百計計劃到大灣區發展的港青港企,當中半數為創業港青,但受封關影響一直未能成行,令他的生意大跌8成,現時只靠內地部門委託在香港進行大灣區政策推廣,以及轉型協助客戶發展電子商貿。但亦因受封關影響,啟發他開發手機應用程式灣區通(Bay One),為到大灣區發展的港青港企提供一站式全產業鏈服務平台,務求在封關期間亦能為客戶提供服務:「我相信這是一個很艱難的時間,但我堅持我的理念,只要我捱過這一關,我仍然站在一個有利位置,因為有很多人需要我幫忙,市場不會讓我死,一定會捱得過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