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一 阿Lee: 「新香港人」留港置業
「新香港人」阿Lee,2018年從長春來港修讀城市大學Public Policy碩士課程,2019年畢業後沒有返回內地,選擇留在香港工作,並視香港為他「第二個家」。
阿Lee自言「很喜歡香港,計劃一直留在此發展」。回想當初來港時,阿Lee覺得香港居住面積較老家「細」,租金亦貴,但早有心理準備,「無得與鄉下比」,這是香港特色。
政府「撤辣」考慮上車
為減輕租金壓力,阿Lee最初與4名同學合租一個單位。這種合租生活,沒過得太久,阿Lee就遇到「一名很好的包租公」:「包租公年紀較大,將一間房間出租,當我好似佢個孫咁,對我挺好。加上包租公上班時間比我早,下班時間比我遲,很多時甚至星期六、日,都只有我一個人獨自留在家中。」
雖然如此,阿Lee既立志留在香港發展,當然希望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物業,可以令自己感到安心。今年28歲的阿Lee,終於實現了他的業主夢。
阿Lee決定置業前考慮了一段時間,分析了不同因素。雖然坊間有不少聲音預期樓價會繼續下調,但他個人卻認為樓價其實已較數年前低了很多。
其次,特區政府「撤辣」,未在香港住滿7年的人也能上車,對於像他這批「新香港人」來說確實吸引,若未「撤辣」的話他們要多交30%稅款,兩者銀碼相差太遠。
三成首期家人幫忙出兩成
更重要一點,既然已選擇留港發展,將來亦會在港組織家庭,不可能一直租屋,當然希望可以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衡量各種因素之下,阿Lee終於作出置業決定。
雖然樓價已回落不少,但阿Lee仍選擇了20多年的供款期。然而他卻認為三成首期對一般年輕人來說是最困難一關:「家人一定要支持,若沒有家人支持,一定買不到。」他透露,三成首期家人幫了兩成,自己才出了一成。
阿Lee認為最重要是現時成功上「車」,日後可以節儉一些、把供樓年期拉長一些。阿Lee初步估計供樓的開支,包括管理費、差餉等雜費,差不多佔收入一半左右,當然會感到吃力,但自己尚年輕,只有28歲,還有很多發展空間,起步雖然有壓力,但長遠來說情況應該會好一些,對自己有信心。
阿Lee自認日常使費不多,例如喜歡打泰拳,未來也能夠繼續堅持打下去,沒有因為供樓影響生活質素。他目前還未結婚,考慮因素會較簡單直接,他日結婚的話要顧及的事情會更多。
七年後財政許可考慮換樓
雖然剛做了業主,但阿Lee已滿腹大計,希望在現單位住七年之後,財政能力應付得來的話便換一個較大面積的三房單位。阿Lee認為自己是一個較為傳統的人,希望能夠擁有自己的物業,「租(住)的話,業主隨時趕你走」,物業始終是固定資產。阿Lee認為不同人有不同計劃,個人既然決定留港發展,便藉目前樓價相對較低時入市,讓自己有多些安全感。
個案二 John: 30年分期減輕供款負擔
當了律師約4年的John只有28歲,剛成為業主,在土瓜灣購入了一個向海的私人單位,他選擇最長的供款年期——30年。
多留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John表示這個單位完全靠自己儲錢購買,所採取的策略就是首筆費用畀「少少」,供款開支又畀「少少」,盡量把還款時間拖長,讓自己壓力不致於太大。
還款年期越長,利息自然相應增加,John也慨歎「30年利息實在相當高」,但現階段剛起步,希望多留點現金,以備不時之需,也令自己較為安心。他認為未來可以在適當時候,或者事業更加穩定時,「轉按」又或提前「贖樓」,目前最重要是先上樓,每月能夠定期供款。
一直希望擁有一個私人空間的John,大約在2020年左右,嘗試「睇過下啲單位」,但當時市區單位普遍要六、七百萬,根本無法負擔,看了兩、三次便放棄。
直到近期樓價持續回落,他重新部署,專找一些能夠負擔到的市區「兩房單位」,積極「睇樓」最終決定入市。
對香港樓市前景有信心
對於《施政報告》提出,增加年輕人申請居屋抽籤機會,John認為對他,又或者中產收入的年輕人幫助不大,因為申請居屋有入息限額,剛單業出來工作時,收入可能符合條件,但無能力供,到有能力供樓時,收入已超出限額。當然,他明白特區政府需要平衡社會不同族群的訴求。
John認為居屋單位供應始終有限,也未必符合中產或專業背景年輕族群需要,特區政府可以從「供樓扣稅」方面入手,若能把每月供樓開支用作扣稅,確實會有很大幫助。
John表示自己並非經濟專家,但對香港樓市前景有信心,因為每個人都追求一個安樂窩,尤其準備結婚、生兒育女的話,置業誘因更大,但最重要樓價穩定。
對於不少年輕人認為,上樓最大難關是首期,需要家人協助。John認為要視個別情況而定,若動用全家積蓄放在一個單位上,風險相當之高,已非單單牽涉到個人財務問題,而是整體家庭的財政狀況。他個人而言,希望自己能力負擔到的話就要靠自己。
個案三 吳卓其: 對置業需求有不同需要
23歲的吳卓其,剛於英國完成法律碩士課程回港,正準備參加「海外律師資格考試」,目前從事「私人補習」工作。
收入超出申請居屋資格
對於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協助青年置業,吳卓其認為給年輕人多一個抽居屋機會,確實有一定幫助,但能夠幫助到多少,卻又是另一個問題。
吳卓其認為,白表居屋申請本身設了入息上限,單人3萬左右,這對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確實吸引,但對某些具有專業資格,並已有兩至三年工作經驗的年輕人來說,例如醫生、律師等,收入已經超出了申請資格。
對於年輕人上樓難問題,吳卓其認為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對置業需要都有不同,不是單一味提供多一個抽籤機會就可以解決問題。
對於有條件的年輕中產,他們的置業考慮更在乎地點、交通及社區設施配套,尤其是所住地區是否傳統名校網,子女日後能不能入到心儀名校等問題。
首期儲來儲去儲唔夠
吳卓其表示,可能社會上有意見覺得,「有能力」的年輕人可以自行解決居住問題,只要努力工作便可以達到理想,毋須協助。但實際上,他們並非「供唔起樓」,而是「畀唔到首期」,過去一段時間,大家同樣有一種感覺,就是儲蓄永遠都追不到樓價,「首期儲來儲去都儲唔夠」,這方面特區政府應該探討一下。
吳卓其認為應該從樓宇按揭成數入手,可以按足9成,讓一批有能力的年輕人盡快上樓。
吳卓其暫時沒有置業計劃,他認為人生並非只圍着一個住房單位而轉,可以有其他事業追求,最重要是「住得舒唔舒服」。他目前與家人同住,也覺得很適合,短期內不急於解決住房問題,更不覺得「有錢就要立即買樓」,要視乎時機、社會環境及家庭成員等因素而定。
個案四 Joe: 不會浪費白表機會
剛畢業的Joe認為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協助年輕人的置業安排,對一些剛畢業,非具專業資格、收入低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有幫助,提供了讓他們上樓的機會。然而,他個人卻暫時沒有置業計劃,主要原因是大學剛畢業,只做了幾個月工作,事業尚未打好基礎。
更重要就是,他計劃先安頓好家人,利用這幾年時間與家人合供單位,暫不會考慮自己置業。以Joe目前收入,短期內供兩層樓的話,負擔會很重。
結婚前置業是最終目標
Joe強調「自己一定會置業」,他覺得不單只年輕人,香港所有人都想安居落業,擁有一個穩定單位,老來可以過穩定生活。
他覺得「租樓」不夠穩定,特別是將來計劃結婚,又或生小朋友的話,租樓風險頗大,不排除幾年就要被逼搬一次,甚至可能要搬到很遠,子女要跨區上學或不停轉校,對他們的成長亦不理想,所以結婚前置業是Joe的最終目標。
既然如今政策下,年輕人白表機會大增,他當然不會浪費。至於是否選擇私人市場,要視乎當刻自己的財政能力,以及家人的生活情況。
另外,Joe認為年輕人希望擁有私人空間,今份《施政報告》亦提及增加青年宿舍宿位,確實配合到年輕人的需要。
個案五 方日東: 內地發展內地置業
北上國內發展,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內地,對於《施政報告》中提出協助年輕人置業,方日東表示就算增加了白表居屋抽籤名額亦不會申請,原因是他已決定留在內地發展,家人也到了內地工作,日後會選擇在內地置業。
40歲以下就應該受惠
方日東提到,10年前還未回內地發展前,曾考慮過在港置業,但「香港樓價太恐怖」,根本沒有能力。若申請居屋,又要入息審查等等,實在令人卻步,相信不少年輕人也有同感。相反,內地樓價較低,各種配套設施不差,對於他這種基層來說,不會太吃力。
對於《施政報告》提出協助40歲以下白表家庭及一人申請者,將獲派多一個抽籤號碼。方日東認為,首先需要符合入息限額,只有3萬多元,有數年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很大機會已超額。況且始終要抽籤,以他37歲為例,很快便跌出這個資格。方日東認為政府不如找一個試點區或樓盤,專門給合資格年輕人購買,可能會更具吸引力。
另外,社會上有聲音質疑,一些擁有專業資格而入息不錯的年輕人,應該有能力自行置業,是否需要動用公共資源協助他們上樓?
方日東認為,只要40歲以下就應該符合條件,不能因為他具專業資格,便剝削了這群人士的權利,尤其是中產階層:「稅又交得多,卻享受不到任何福利,若月入四、五萬的話,每年需要交的稅數目也不菲。」
置業非年輕人唯一目標
方日東認為,就算有家人幫手分擔首期費用,也要衡量自己是否有置業能力,若只有兩萬多元收入,每月供樓就花了三分二薪水,只餘下數千元作生活費,這是否大家想追求的人生呢?
其實年輕人應該還有其他目標,例如創業、進修等等,甚至參與各種社交活動擴闊自身眼界,人生並非只為一個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