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1)借鑑國內領先經驗 業界促制訂發展藍圖 法律科技改革 香港落後全球

縱然全球仍備受疫情困擾,但無阻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元宇宙(Metaverse)等概念備受重視,同時亦令各地「法律科技」(Legal Tech或Law Tech,即法律+科技)急速發展。當中,內地已廣泛推行「互聯網法院」,被譽為領先全球;反觀香港自詡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步伐卻落後全球,法律界常笑說:「大型律師樓仍要養着十幾人,每日搬文件去法庭。」
《堅雜誌》訪問了本港三類法律人,包括線上爭端解決平台「一邦國際網上仲調」副主席陳曉峰、以「創新」為定位的律師行創辦人余沛恒、以及即將入行的法律學生江肇恒,他們獻計政府,包括研究改變律師樓的合夥人制度、為法律科技的發展制訂具體藍圖,法院亦可從推動「文件電子化」入手,協力在法律科技的步伐上急起直追。

文:李家翹

科技律師陳曉峰 「司法問題全面網上解決」

陳曉峰律師本身是線上爭端解決平台「一邦國際網上仲調」的創會主席,他認為今時今日的司法問題,應全面網上解決。
陳曉峰律師本身是線上爭端解決平台「一邦國際網上仲調」的創會主席,他認為今時今日的司法問題,應全面網上解決。

假如疫情之下,返港市民預約了隔離酒店,誰知航班臨時被取消,酒店卻要求照付兩三星期住宿費,遠隔重洋又如何與酒店爭拗?原來透過非牟利的「一邦國際網上仲調中心」(eBRAM)平台,雙方各付低至約200元,便能作網上調解、仲裁,毋須上庭爭拗燒錢,而且仲裁判決在全世界約170個公約方都可執行。

幫助自己競爭更幫助市民

時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於2020年12月與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簽署備忘錄時,網上簽署儀式的技術支援,便是由「一邦國際網上仲調」利用其網上平台提供。
時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於2020年12月與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簽署備忘錄時,網上簽署儀式的技術支援,便是由「一邦國際網上仲調」利用其網上平台提供。

「新世代就是要網上解決!」作為「一邦」創立主席(現為副主席),陳曉峰指當初獲政府撥款1億5,000萬,加上香港律師會、大律師公會等業界一同發起,目的是促進本港法律科技開發,建設一個國際級認可平台,所以「一邦」是「業界的一個BB(Baby)」。

陳曉峰是本港少有的「科技律師」,兼具電腦科學和法律學位。因為這背景,陳曉峰做過很多私募基金投資,幫人創業、跨國公司收購等工作,當中不少都牽涉網上新世代平台,例如「物聯網」、「元宇宙」等概念。

「我們要幫助自己競爭,幫助市民。要做的,就是擁抱科技、擁抱未來。」陳曉峰舉例,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每個州立遺囑的法規都不一樣,但律師行不可能為此每個州都設辦事處。法律科技的處理方法之一,就是將各州法規「數據化」,屆時只要透過電腦程式或電話App回答數個問題,便可得到「遺囑」範本,再由律師覆核,毋須大費周章。

善用大數據搜尋適合案例

打官司又如何?若客人要知贏面有多大,其實很倚靠過往案例來研判,以前往往需要到圖書館翻查,今時今日呢?

「我們會善用大數據,會看到同行之間打這類官司要花多少錢?多少時間?通常法官排期多久?」陳曉峰指以前翻查案例隨時要花數個小時:「例如我想找『謀殺案』,如果只搜尋關鍵字『謀殺』而沒有找『兇殺』,它便不懂得找出相關判例。」而且,即使是專業律師,也有機會看漏眼,「那為何不交由電腦搜尋」?

現時部分「案例數據庫」已使用人工智能,能夠預測用戶搜尋的關聯性,增加搜獲合適案例的機率。陳曉峰任合夥人的「翰宇國際律師事務所」,被譽為全球十大律師事務所師之一,在超過20個國家設有辦事處,亦正採用人工智能等方法協助工作,包括付費購買私人公司提供的判例「數碼化」服務。

國內法律科技應用最出色

內地不少法院例如圖中的海門法院,已推動「雲開庭」。(中國法院網)
內地不少法院例如圖中的海門法院,已推動「雲開庭」。(中國法院網)
浙江法院已通過在街道設立一站式自助立案平台,讓當事人和律師便捷地完成立案。
浙江法院已通過在街道設立一站式自助立案平台,讓當事人和律師便捷地完成立案。

若要講「law tech邊度叻」,陳曉峰就讚揚大陸做得最出色,例如有3,500多個法院已連接「法律專網」,推動「智能法院」概念。很多法院都已轉型為「數碼法院」、「科技法院」,法官和與訟雙方都可在庭上各自使用平板電腦:「當我揭一頁的時候,大家面前那頁亦同時一齊揭。」他們甚至可以利用電子筆在上面即時寫筆記。

內地法院亦已開始重點利用「案件管理系統」進行分析統計,陳曉峰形容好處多多:「用它累積了的案例,電腦一看,在法官審判某人前便知:證據夠不夠?步驟有沒有遺漏?有否程序不公?它可以提一提醒法官。」

反觀香港法院卻發展慢得多,陳曉峰指目前香港約有8個類似的「科技法庭」,方便與訟各方毋須使用實體文件進行爭辯,但國內則大部分法院已普遍採用這種做法。

法院及業界須同步數碼化

西九龍裁判法院的第三庭本身是可用作科技應用的科技法庭,目前則主要用作處理重大社會事件案件。(政府新聞處)
西九龍裁判法院的第三庭本身是可用作科技應用的科技法庭,目前則主要用作處理重大社會事件案件。(政府新聞處)

本港若要加速推動法律科技,陳曉峰認為第一步是將所有東西「數碼化」,盡量減低文件用紙,好處除了省時、慳錢、環保,更重要是方便採用。

特別是本港在普通法制度下,打官司有個步驟需要將所有與案件有關的材料,披露予法官和對家律師。陳曉峰處理過某宗大案,相關文件多達「5車貨櫃箱」,需要多達20個律師日以繼夜地翻看研究:「上庭時並不容易記得哪頁提及過哪一句,但如果文件『數碼化』,用電腦便可即刻搜尋到。」

只有業界「數碼化」並不足夠,法院接收文件也要做到數碼化。陳曉峰解釋香港已於2021年10月實施新的附屬條例,可透過新的網上平台,方便業界將文件送交法院和對家律師,毋須再列印出來,再人手送達。

除了期望「一邦」茁壯成長,將服務外輸到大灣區、甚至全世界,陳曉峰也希望本港的法律科技走得更前:「希望全行律師和市民都可以更容易接觸到法律科技,可以享受更優質生活,讓公義可以彰顯得更好、更快、更便宜。」

84126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