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AI】(2) 內地法院AI輔助法官庭審 法律界促本港借鏡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上線。(網上片段截圖)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上線。(網上片段截圖)

香港法院使用人工智能輔助司法工作僅屬起步階段,那麼鄰近地區的情況又如何呢?今年6月底,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上線,該系統由法官參與聯合研發,由立案、閱卷、庭審到文書生成,整個審判流程都由AI大模型輔助法官快速掌握大量信息,令審判質效得以提升,例如一些家事糾紛案件使用了系統後,審理周期縮短一半以上時間。該系統今年1月試用以來,輔助立案近30萬件,輔助生成文書初稿達1.16萬份。

早於2001年已開始常駐上海和北京工作、自2020年起於廣州市南沙新區的聯營律師事務所任副主任的陳永良律師,不時中港兩邊走,熟知廣東省的法庭如何將AI技術應用於庭審及其他司法程序。他相信深圳法院採用新科技後,只要成功解決技術問題,所有流程都運作順暢,全國的法院很快都會採用。

陳永良:同意法官要慎用AI

陳永良律師指內地法院的智能語音系統,令庭審效率急升。
陳永良律師指內地法院的智能語音系統,令庭審效率急升。

但他亦同意司法機構所發出的指引,法官要慎用生成式AI,若用於法律分析上會有危險:「因為始終很多事情需要擺在法庭上,透過審訊來判定是非黑白,未必一定可以完全依賴數據做得到。」

他認為香港法院對於這方面的憂慮是正確的,相信內地法官亦未必百分之百倚靠AI,但他認為AI在其他工作中亦可減省不少人力物力、有助加快工作進程,「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抱住一種心態,以為人工智能一定不適合我們司法機構採用,若這樣想便可能錯過很多益處。」他認為香港法院應用科技的步伐比內地滯後得多,應借鏡內地經驗,研究如何將AI技術用於法庭及協助香港的法律工作者。

內地法院已普及應用智能語音系統

在內地使用例如圖中的「深圳移動微法院」程式,不出門就能立案。
在內地使用例如圖中的「深圳移動微法院」程式,不出門就能立案。

陳永良指,目前內地法院的AI應用包括證物影像人臉識別、電子立案系統、「法庭無紙化」措施等,但最普及的莫過於由內地AI科企「科大訊飛」參與研發的智能語音系統。他形容這系統能將庭上所有的發言立刻轉化為文字檔,大幅提升審案效率。而本港立法會的謄錄系統去年亦已採用了該公司的語音識別技術,謄寫立法會及各委員會會議的逐字紀錄。

陳永良說,智能語音系統能夠於庭審期間,將法官、原告、被告及其律師的庭上發言,立即轉換成一份內容大致準確的卷宗,再由書記員翻聽庭上錄音即日完成校對,令庭審效率明顯提高。他見證着內地法院推行智能語音系統後審案效率急升,不論是排期還是開庭審訊,所需時間都比香港快得多。本港很多審訊隨時需時數個星期,但他接觸過的內地訴訟普遍一兩天便完成審訊,因為很多所需文件事前已經在網上處理好。

本港法官仍要手抄審訊內容

而目前香港部分法官審案期間,仍緊握筆桿抄寫庭上內容,「有時我們審案中途,法官都會要求你停一停,讓他先抄寫某句說話,即是他一定要確保自己把每一字每一句抄寫下來。」至於內地法官,陳永良指他們不會用筆拼命抄寫,都靠AI工具協助記錄,法官只需專心聆聽庭上發言,審案效率自然比以往快得多。

據陳永良所知,區域法院數年後搬遷到銅鑼灣時不少法庭將設置AI設施,當中包括語音轉換成為文字的系統。他認為如果司法機構有決心推行AI,法律業界都熱切期望能夠追上時代的發展,解決滯後的問題。而司法機構政務長今年6月於立法會曾表示,去年底已陸續開放給法官於實體聆訊中使用相關系統,期望長遠而言令法官本來用人手寫的筆記能變成一些電子筆記,既有助加快聆訊時間,同時亦讓法律使用者更快取得審訊謄本。

林新強:內地法庭做到當庭發放庭審謄本

林新強認為本港法庭使用AI的進展較內地法庭「落後」,應急起直追。
林新強認為本港法庭使用AI的進展較內地法庭「落後」,應急起直追。

立法會議員林新強亦曾到過內地法院考察如何應用AI,他指部分內地法院藉AI技術集成大量資料,然後快速生產一些標準的法令或判決,再由法官去審查及修正。由於聆訊期間庭上的發言已經即時轉為文字謄本,法官能即時查核,幾乎散庭時便能夠簽名核實,因此生成判決的速度自然比以往快得多。

「不像我們的法院現時那樣,還需要聘請速記員,逐個字詞打出來,又不能夠即時翻查發言內容,要相隔一兩天才能整理好某部分給予你核對。」如果需要索取整份庭審紀錄使用,更往往要等待兩三個星期、甚至一個月以上才能到手:「這對於司法公義來說,相對是慢了些。」不過林新強說,其實香港法庭目前亦正在試用AI語音系統,英文的準繩度很高,廣東話則略遜一籌,由於本港法院要自行成立系統,所以推展時間較慢。

154218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