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倍受打擊,《港區國安法》順利落實,讓香港社會總體穩定下來,但未來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建制派上月(8月)曾發表名為「香港要變革、攜手創明天」的聯合聲明,提出變革的呼喊,但尚未有具體的內容。
建制派的元老級人物,身兼全國人大常委、民建聯會務顧問、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的譚耀宗認為,香港須從行政和司法兩方面作出變革,改革問責制官員及公務員運作模式,改革司法機構,推動政府善用政策調整,解決社會矛盾。
譚耀宗在接受《堅雜誌》專訪時指出,有矛盾才能推動社會進步,香港社會存在貧富分化、年青人發展困難等多種矛盾,但最主要的矛盾,仍然在於對「一國兩制」的認知和理解,「大家一定要認識到香港與國家已是命運共同體。」
文:文 武 圖:黃冠華
2019年的修例風波,引發了香港回歸以來最激烈的社會動盪;今年初出現的新冠肺炎病毒,又令香港面對百年一遇的疫情,經濟、社會發展倍受打擊,香港未來應向何處發展,已是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問題。
譚耀宗認為,香港近一年來發生了這麼多事,現在需要靜下來,思考有哪些事可以做得更好,建制派希望能推動政府改革。
市民對政府期望大幅度提升
隨着社會發展,市民大眾對政府的期望大幅度提升,政府也經常會對市民和社會作出一些承諾,但有時政府的這些承諾最終卻未能落實,令市民感到失望。而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譚耀宗認為其中一方面,就是公務員體系原有的運作模式,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未能符合社會期望,令政府施政出現了問題。
舉例而言,政府向全港市民派一次錢,需要幾個月時間才派得出來;現在香港與內地關係緊密,但最近港大深圳醫院想使用病人的病歷都搞出一大堆事,其實只要當事人自己同意就可以辦到的事,到政府這邊卻顯得寸步難行;疫情之下,許多市民要求政府推出「健康碼」,要求將兩蚊乘車優惠降至60歲,政府上下都認同,但也一拖再拖,做不出來……。
公務員體系不符社會期望
種種這些,令人對政府的施政效率產生懷疑,而政府的政策措施需要公務員配合,政府很多事情做不出來,問題很可能就出在公務員體系的運作模式。「公務員以前很有效率、很精幹,但現在好像不是,是否我們的運作有問題呢?」
譚耀宗指出,香港的公務員體系有很多優點,比如,廉潔、守規矩,做事都依照法律按本子辦事。但是,隨着社會發展,市民和社會對政府的期望不斷提升,原有的公務員體系的運作模式,就會與社會脫節,未能符合社會的期望。
公務員體系運作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要受到法律的制約,社會上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一些公務員就產生了「唔做好過做」的心態,「有時覺得佢哋乜都唔做,乜事都推到特首身上,咁特首死梗了。」
問責制官員應視為一個團隊
公務員隊伍中可能還有一些「黃絲」,政見立場與政府不同,那就會帶來更多的問題。還有些公務員在心態上不想變,常抱怨說:「又變?又改?以前唔係咁,問責局長政治上討好人,搞到我哋改來改去。」於是經常以人手、資源不足為由推搪,「冇咁多人手,要做就增加資源。」
除了公務員團隊須隨時代作出變革,譚耀宗認為問責制官員團隊也要作出一些變革,「好似好多問責局無乜事做。」他認為,問責制官員應該視為一個團隊,雖有分工,但並不能夠事不關己,就高高掛起,不聞不問不出手相助,而應該將問責制官員視為一個整體,共同去推動政府的重大政策。這次政府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由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統籌,與其他多個政策局及政府部門一起去落實,譚耀宗認為,這就是正確的做法,否則全部事情都由食衞局局長陳肇始負責,一人累死,其他人則無事可做,就不理想。
政府應善用政策調整解決矛盾
譚耀宗指出,政府須善於透過政策調整,解決社會矛盾。社會存在一些矛盾,但有矛盾才會有進步,當看到社會有問題時,就要盡量透過政策去調整。比如,香港社會存在的貧富矛盾,在職業、工作、收入、房屋、醫療、養老等方面反映出來,而特區政府有充足的財政盈餘,雖然在防疫抗疫過程中用了三千億,但仍有八千億,政府有條件通過政策的調整,用好盈餘儲備,加大力度去解決問題。他說:「中國為何發展得那麼快?內地原來也很窮,他們透過政策調整,沒錢變得有錢,荒地變良田,土地價值大大提高。」
不僅行政部門須變革。譚耀宗認為,司法機構也須變革,《基本法》強調司法獨立,是指審理案件時,由法官獨立審理,不受其他干涉、干擾,但司法機構一路發展也會出現一些問題。譚耀宗說:「前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烈顯倫最近提出司法機構存在的一些問題,我認同。」
司法機制須向社會問責
他認為,在確保司法獨立的同時,也要有機制去監管或提意見。外國也有這樣的機制,比如,可以成立由法律界代表和社會上的代表共同組成的委員會,負責監察法官。「如果你只告知市民不能批評他們(法官),大家不服氣,久而久之,大家會覺得法官講這些話,作出這樣的裁決,大家覺得很不合理,有些人就會發起寫信攻擊他們(法官),這也不好。法治要維護,司法機構要尊重,法院自己對社會也要有問責性。」
對於司法機構存在的問題,譚耀宗舉例指出,司法機關以前沒有那麼多司法覆核案件,但近年來這類案件越來越多。本來司法機構會把關,即使有人提出司法覆核,也不一定就允許。但現在不同,大多數案件都同意,而且在作出同意與不同意的決定之前,先搞一輪雙方辯論,攤開資料,差不多等於開庭,然後才決定。結果出了很多事情都由法庭處理和決定的現象,有些事情是政策上的問題,結果也由法庭處理,代替了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
可參考英國設量刑委員會
去年11月,高等法院裁定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在「危害公共安全」的情況下,以《緊急法》訂立規例,違反《基本法》多項規定,故頒令《禁蒙面法》無效,就是其中一例。譚耀宗說:「我當年在《基本法》籌委會的法律小組,我們看了全部法律,哪有違反《基本法》?」
另一方面,英國的司法機關有量刑委員會,香港是否也需要?譚耀宗指出,有時法官很少接觸外界,甚至很少讀報看新聞,這有可能導致與社會脫節,不能掌握社會發生的事情。有時當社會發生一些嚴重事件,而且經常發生時,可能量刑方面就要有些變化,量刑要起阻嚇性作用。但是,香港並沒有這樣的制度,未必有人提醒法官,而法官自己也未必能考慮到這些。
法官將個人感受寫入判詞惹爭議
近年一些裁判法院的法官,將自己的個人感受寫入判詞中,給人的感受似乎有些個人看法,可能有些政治取態,存有偏頗。因而,即使法官本人仍然是依法判決,但會受人質疑。有時候這麼做可能會讓人覺得是法官做了辯護律師的角色。譚耀宗認為,這方面也值得改變。
譚耀宗認為,政府的律政司方面對於法庭的判決也須作出及時反應,比如,如果發現有量刑不當的,要及時作出反應,須上訴的要上訴。
修例風波體現教育對青年影響
談及去年香港發生修例風波,譚耀宗感覺到,這次風波體現出教育和整個社會環境對年青人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教育方面,很多年青人在求知識的時候,很容易有很多人可以影響到他們,甚至是誤導他們。最不理想的是,年青人對「一國兩制」沒有認識,沒有感情,以為很多事都是以前比現在好,但現實並非如此,回歸之後香港人可以當家作主,很多事比港英殖民地管治時開放很多,可惜年青一代不這麼想。
同時,也因為國家發展得很快,讓一部分香港市民心態上未能適應。「當國家未發展時,大家為自己是香港人很多自豪感;當國家發展超越香港時,就回過頭來,變得自卑。」自卑時就覺得心理有障礙,覺得不平衡,有時看成不是國家幫助香港發展,反而覺得國家影響了香港,佔了香港的資源;不覺得內地居民來港消費是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反覺得是在影響香港市民的生活、工作。
年青人叛逆心理提出「港獨」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走出來,要用激烈行動抗爭,取代傳統的抗爭方式,所以有抗爭派、勇武派。另外,年青一代還有叛逆心理。比如,「港獨」本來沒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想法,但仍有些年青人,明知行不通,仍要講,這就是反叛心理,「你越唔鍾意,我越要提」,但這是死路一條,觸動了中央的底線。
與此同時,因為中美角力,香港變成棋子,美國人利用香港內在的矛盾,加以鼓吹、背後煽動、支持,就釀成很嚴重的社會事件。所以,逼着中央要出手,按國家《憲法》和《基本法》,制定《國安法》。有了《國安法》,還要有執行機制,令法律落實得比較到位,社會才平靜了下來。
香港主要矛盾是誤解「一國兩制」
譚耀宗認為,香港目前的主要矛盾就在對「一國兩制」的認知方面,提及「一國兩制」,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反對,但有些人心目中的「一國兩制」是不要「一國」,只講「兩制」;而且,他們心中的「兩制」,只強調香港的「一制」。所以,香港市民一定要認清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其實,香港與國家已是命運共同體,連在一起。
總結這段時間發生的事,香港人一定要重新明白,如果國家被侵略,被攻擊,被破壞,香港一定沒有好日子過。不要以為美國會保護你,美國只是利用你,走去美國要求人家制裁自己,這些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漢奸。所以,美國制裁香港,制裁中國,是一樣的,沒有分別,一定要明白這些。國家和香港的關係,一定要扭正態度,如果整天想自己國家衰,想要脫離自己的國家,就一定沒有好日子。
香港與國家命運連在一起
中美角力,美歐一些勢力不斷地找議題攻擊中國,同時亦攻擊香港。譚耀宗認為,這對香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最重要的是國家面對這樣的局面能穩得住。香港背靠祖國,香港與國家命運連在一起,中國發展起來香港一定沒有問題。
他認為,這次國家應對疫情做得很好,經濟正在恢復,當全世界經濟在下滑,有些國家GDP跌兩成以上,中國經濟實現正增長,還可能有3-6%的增長,很難得。這種對比很強,說明我們國家的制度有本身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