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分歧】香港大學校政風波 校長校委會鬧分歧 李家超成立調研小組 釐清事實加強溝通

香港高等教育水平向來備受國際認可,當中又以港大、中大、科大名聲最響亮,成為本港引以為傲的「三大」。根據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2025」所見,本港6間院校排名皆較去年上升,香港大學更是位列全球第17,排名甚至比北京清華大學(第20名)、美國耶魯大學(第23名)更靠前。
如此一所享譽國際的名牌大學已成為不少人「留學香港」的首選,惟看似風光的港大,近年卻因內部紛爭不斷,浮現出種種管治問題,處理不慎難免對港大聲譽造成影響。
港大校長張翔今年4月剛擺脫針對其個人行為操守的匿名投訴風波,當時校委會以證據不足為由還了張翔一個清白,殊不知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校委會5月28日通過多項副校長任命安排,惟作為校長的張翔卻聲稱事前毫不知情:「所有暫任副校長的人選建議均非由我提出,事前也沒有諮詢我的意見,大學管理層對此一無所知。」他指控校委會的做法違反既定程序,同時背離任命高級管理層前,須事先進行溝通和討論的良好管治基本原則。
為平息風波,特首李家超接納教育局建議,允成立調研小組協調。

文:昭仁 圖:黃冠華、新聞資料圖片、港大圖片

香港大學近期就任命暫任副校長鬧出校政風波。
香港大學近期就任命暫任副校長鬧出校政風波。

港大原有4位副校長,其中經濟學家王于漸兼任首席、行政及財務副校長;主管教學的是何立仁副校長;主管學術發展的是宮鵬副校長;申作軍副校長則是主管研究事務,而負責環球事務和大學拓展的兩個副校長職位,則懸空多時。

校委會一舉通過多項人事任命

港大校委會上月28日開會,被指在校長張翔毫不知情下,任命數位暫任副校長的決議被提出並通過,令港大副校長人數由4人增至9人,即時生效。

人事變動後,僅何立仁和申作軍的職位不變,原先身兼兩職的王于漸變相被降職,改任本來懸空負責大學拓展的副校長,其首席副校長之位則由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補上。另一行政及財務副校長之位,就由工程學院講座教授田之楠取代。原主管學術發展的宮鵬副校長就轉為負責環球事務,其原職換上工程學者顏慶雲。

與此同時,校委會亦通過新增主管醫衞事務及商業事務的兩個副校長職位,分別由醫學院院長劉澤星及經管學院院長蔡洪濱出任。

校長張翔: 事前沒有諮詢我意見

張翔認為校委會的任命動搖港大學術自主的百年基石。
張翔認為校委會的任命動搖港大學術自主的百年基石。

隨着5位新副校長「入局」,校長張翔聯同王于漸、申作軍、宮鵬的原有班底再難主掌校政,故有指此次港大校委會風波,是有人以加快填補副校長職位為由,實則「奪權」。

有意見認為,風波的緣起是校長張翔與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就大學管治的意見相左,彼此不和因而引起角力。據悉,張翔當時在會上已即場對校委會的任命表示震驚及反對,事後亦點名批評校委會主席王沛詩的處事安排,更在一封致學生、職員及校友的電郵中,再就此事公開表態。

張翔6月5日發出題為「港大創高峰穩基石再前進」的中英文版本電郵,內容既嘉許港大在最新的QS國際大學排名中躍升至第17位,形容是歷來最佳表現,亦道出過去一年港大「內部紛爭不斷,衝擊大學的運作,無疑會影響香港大學未來的聲譽和地位」,他提到長達半年的匿名投訴調查「剛剛落幕」,校委會又在他和校委會成員事先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提出決議,任命幾位暫任副校長。張翔在電郵中直指「《香港大學條例及規程》賦予校長任命暫任高層管理人員的權力。今次任命暫任副校長的程序違反既定程序,並背離任命高級管理層時需事先進行溝通和討論的良好管治基本原則」。他強調「所有暫任副校長的人選建議均非由我提出,事前也沒有諮詢我的意見,大學管理層對此一無所知」。張翔認為這樣的行為動搖香港大學學術自主的百年基石,不利香港大學和香港的穩定與發展,更談不上吸引全球人才,而作為一校之長,張翔稱有責任維護大學的百年優良傳統、管理機制和程序,確保大學的正常運作,他有感「我們必須尋求解決之道,捍衞大學的尊嚴」。

校委會主席王沛詩: 沒有繞過校長提出任命

王沛詩為主席的校委會指事件並非私人恩怨。
王沛詩為主席的校委會指事件並非私人恩怨。

事件的另一核心人物,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則向傳媒否認有繞過校長,提出任命暫任副校長的決議。

港大校委會也就此事向師生校友發電郵,提到有關的委任為加強管治,是合法合規且校長知情,又指這是別無選擇下,為港大利益做出的集體決定,也考慮到種種管治問題,非某些傳言中的「私人恩怨」。

校委會表示,根據《香港大學條例》規定,任命大學高層管理團隊的權力完全屬於校委會,又稱已與校長就相關議題醞釀溝通多時,認為校長所言的「毫不知情」實在說不過去。校委會解釋,大學本有7個副校長職位,但卻只有4名人士出任,有一個副校長職位更是懸空了5年半,經年沒有完整的管理團隊令管理問題頻出,強調過去大學出現的管理疏失,已說明有問題存在,必須正視解決。校委會稱只肩負監督之責,和校長並無個人恩怨,對大學管理問題一直是按內部程序解決。

張翔反駁:「校長知情」與事實完全不符

張翔(中排右三)和王沛詩(中排左三)去年出席港大國慶升旗禮活動,中排左二為時任首席副校長王于漸。(港大圖片)
張翔(中排右三)和王沛詩(中排左三)去年出席港大國慶升旗禮活動,中排左二為時任首席副校長王于漸。(港大圖片)

對於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和校委會的表態,港大校長張翔亦再發聲明反駁,他指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從來沒有就提出的「暫任副校長」人選向他徵詢過任何意見,對方所指的「校長知情」是匪夷所思,與事實完全不符。

張翔提到,校委會委員5月21日晚上收到校委會主席發出的會議議程,議程只簡單提及將處理關於「暫任副校長」的討論文件,但列明文件後補。直至開會前一晚(5月27日),校委會委員才收到議程文件,當中只包括對管理層的批評,並沒有任何任命「暫任副校長」的提議、內容或人選。張翔表示直到校委會會議開始後,他才得悉王沛詩提出的暫任副校長人選,以及王于漸與宮鵬的人事調動安排。

張翔強調,他和大學管理層一直在努力填補副校長的空缺,並在去年11月根據既定程序向王沛詩提交幾名副校長人選,但一直不獲納入校委會會議議程,直至王沛詩5月28日的校委會會議上,突然拿出多名暫任副校長的名單。

港大校友關注事件聯署發聲

蔡素玉質疑校委會是否架空了校長的權力。
蔡素玉質疑校委會是否架空了校長的權力。
葉劉淑儀期望事件盡快平息。
葉劉淑儀期望事件盡快平息。

對於港大爆發這次校政風波,不少港大校友十分關注事件。當中,包括前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前港大校委會委員黃啟民及文灼非,以及前全國人大代表蔡素玉等8人,甚至聯署去信身兼港大校監的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對校委會主席王沛詩的管理能力失去信心,責令校委會主席盡快與校長協商,提出補救方案。

有份聯署的前全國人大代表蔡素玉對此事則抱持很大疑問:「會否架空了校長的權力?這件事會否改變香港大學的管治模式?會否引起香港其他大學校長都會有這個擔憂?事實上我聽過有其他大學校長已經開始擔憂。」

行會召集人葉劉淑儀,知悉有校友就香港大學校委會任命副校長風波去信行政長官後,亦發聲表示期望事件盡快平息:「在工作順暢的角度而言,副校長應該與校長有默契,是應該有諮詢過校長才委任,我希望可以盡快透過協商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愛國港大校友關注組的核心成員,以及一批1993至2023年的香港及內地學士及碩士畢業生,亦聯署發表公開信,提到非常關注過去一年及近日發生的暫任副校長風波,呼籲校委會以大局為重,嚴守良好管治守則,拒絕任何激發校內矛盾、影響學校正常運作的行為,應根據《香港大學條例》及規程所賦予校長任命暫任副校長的權力,依循現有遴選副校長的方式,由校長向校委會建議委任副校長,保障校長及大學主管人員真正擁有大學的教務及行政權。他們同時也促請校委會,與校長帶領的大學主管人員衷誠合作,捍衞港大聲譽。

特首成立調研小組助平息風波

民調顯示,六成二市民滿意以李家超為行政長官的特區政府表現。
民調顯示,六成二市民滿意以李家超為行政長官的特區政府表現。
蔡若蓮解釋,調研小組旨在釐清 事實,協調內部溝通。
蔡若蓮解釋,調研小組旨在釐清 事實,協調內部溝通。

隨着校長張翔與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就暫任副校長任命一事各執一詞,港大校政風波越演越烈,驚動作為校監的特首李家超亦需要介入。李家超為此曾會見王沛詩和張翔協調溝通,並提醒二人良好溝通和互相配合的重要,以及政府的資助是有要求的,必須以大學的利益為首要考慮。

李家超早前見記者時強調,香港大學屬於香港,不是屬於任何一個個人,不屬於校長個人,亦不屬於校委會任何一個人,大學要不斷自我完善,如果港大行政有不當的要改善,重要崗位有長期懸空的要填補,程序上不清楚的要寫清楚,大學財務亦要清晰,李家超強調政府對大學的撥款每年以百億元計,公帑必須用得其所:「大學的行政和管治必須符合撥款要求。」

政府隨後宣布,特首李家超接納教育局建議,就香港大學近期內部運作事宜成立調研小組,該小組由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教資會主席雷添良組成,盡快展開工作,亦會設立由教育局及教資會秘書處組成的支援團隊。成立這個小組主要有三個目標,包括釐清事實及了解各方問題;協調內部溝通、協助各方配合、加強彼此合作,以及按調研情況提出意見,並就改善措施和良好做法提出建議,確保大學按《大學問責協議》的要求運作,並妥善運用公帑。政府相信,成立小組可協助港大提高管治效能。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調研小組會通過書面了解情況或約見相關人士,但不會調查個別事件,亦不旨在提交書面報告,而是希望發揮實際作用,以釐清事實、協調內部溝通等。據指小組已與張翔和王沛詩會談,二人承諾積極配合小組,但對副校長任命仍有分歧。

匿名電郵告密掀起風波序幕

有人曾以「hkuwhistleblower(港大吹哨者)」之名,多次發送匿名告密電郵,指控校長張翔管理不當。
有人曾以「hkuwhistleblower(港大吹哨者)」之名,多次發送匿名告密電郵,指控校長張翔管理不當。

事實上,爆發此次校政風波之前,港大才剛平息匿名電郵告密事件,當時有人以「hkuwhistleblower(港大吹哨者)」之名,多次發送匿名告密電郵,指控校長張翔管理不當,其中部分指控包括未經招標購買校長座駕、指定美國獵頭公司招聘副校長及醫學院院長、不當處理捐款等等。

為此,港大校委會去年10月宣布成立五人專責小組展開調查,經過半年調查後,專責小組認為匿名「吹哨者」對張翔的所有指控皆不成立。張翔對此表示,調查結論充分證明,連串的匿名舉報和惡意指控,全屬子虛烏有,大學須慎重運用「吹哨者」匿名舉報制度,在事件真相未明時,尊重及保護被舉報者的權益,防止機制被濫用,杜絕誹謗、誣告和陷害他人的不正之風。

傳引入美國大學管治模式惹分歧

姑勿論匿名電郵告密事件,與此次任命暫任副校長風波是否涉及港大內部「權鬥」,但已揭示出港大管理層在管治上出現了分歧和矛盾,而當中校長張翔與校委會主席王沛詩被視為針鋒相對。

有消息稱,張翔自上任以來,致力推動港大國際化,並招攬更多國際知名科學家,又進行財務管治改革,一心將美國大學管治模式搬到港大。相反,作為校委會主席的王沛詩,則致力保持港大百年以來的傳統管治模式,未知二人是否因為管治作風不同而起衝突。

任詠華為中科院院士

任詠華的學術地位不容置疑。(港大圖片)
任詠華的學術地位不容置疑。(港大圖片)
本地資助大學學費,於25/26學年起將連續三年加價。
本地資助大學學費,於25/26學年起將連續三年加價。

這次被「安排」取代王于漸,出任首席副校長的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來頭不小,是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學術地位不容置疑。

王沛詩2022年1月1日起出任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任期三年至今年底。張翔2018年7月起出任港大校長,任期5年,後再獲續任5年、即至2028年。

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推動專上教育發展,打造「留學香港」品牌。除了增加大學招收非本地生比例外,亦擴大獎學金計劃。連串舉措令來港留學的外地學生不斷增加,而早已蜚聲國際的港大,作為「留學香港」的「金名片」,如因校政風波接連發生,損害了港大的國際聲譽和地位,絕非政府樂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