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從反英到抗日 從槍砲到藤條 元朗人心口掛個勇字 百年來誓死保家園

轟動一時的7.21白衣人事件,「元朗」及「藤條」竟捲入當中,惹人關注,成為坊間的茶餘飯後話題,我們在此不妨凑凑熱鬧,就二者歷史探古尋源!

文:郭延桐

元朗最先寫作「圓蓢」,然後變成「元塱」,再變成今日的寫法。「圓」的意思是完整、豐滿,「塱」則是開朗的土地或高起之江岸的意思。從字面上推測,古時元朗是一塊水源充足的沼澤低地。

元朗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秦朝時已隨香港地區一起併入中國版圖,在歷代行政分區的變易中,隸屬廣東省之下的一個縣份。現有的原居民有北宋時期南移的鄧氏、宋末文天祥後裔的文氏等。當時元朗原居民主要以務農為主,亦有漁業和生產鹽與珍珠,可謂安居樂業。

元朗鄉民曾參與六日戰爭

1890年代,心口掛著「壯勇」的新界鄕勇,歷史學家夏思義認為他們很有可能會參與六日戰爭。(圖片來源:夏思義《被遺忘的六日戰爭》)
1890年代,心口掛著「壯勇」的新界鄕勇,歷史學家夏思義認為他們很有可能會參與六日戰爭。(圖片來源:夏思義《被遺忘的六日戰爭》)

英軍的進擊打破了元朗的安寧,元朗原居民為了保衞家園勇敢奮戰,即歷史上有名的「六日戰爭」。1898年6月9日,滿清政府與英國簽署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租借給英國99年,在同年7月1日生效。當時元朗鄉紳因前景不明而恐慌,擔心各大氏族的風水及土地權益受損,把心一橫和洋人搏鬥,反抗英國的接收行動。

根據研究新界土地發展多年的歷史學家夏思義(Patrick Hase)著作:《被遺忘的六日戰爭》。書封即可見當時心口掛着「壯勇」的新界鄉勇圖片,原來當時就真的掛個「勇」字去打仗。

屏山鄧氏元朗鄉紳最為英勇

大概也會以為所有新界鄉紳都敢與英國人一戰,但現實並非如此。最激烈、走在戰線最前的是屏山鄧氏,呼籲大家團結一致抗英軍。

在屏山鄧氏的牽頭下,到處張貼一張張反英標語︰「該夷將進入我鄉界,奪我土地,貽無窮之患」、「願全體親朋攜械前往校場,戮力以赴,誅滅叛逃。以慰列祖列宗」等等。又與其他新界大家族召開會議,說服他們加入反英行列。

武器實力懸殊 招架乏力

六日戰爭中的英軍。
六日戰爭中的英軍。

元朗鄉紳非常英勇奮戰,一時之間火繩車、弓箭、砲彈打在英軍陣前。雖然鄉民勇氣可嘉,但是面對英軍的兇殘,還是毫無招架的能力。

村民的大砲角度固定後並不能調教,換句話說只要英軍避開砲彈打落範圍即毫無損傷。加上村民槍法奇差,心口掛着個「勇」字的村民,就真的只有勇氣,在欠缺先進武器、槍法、陣法、紀律下,反遭英軍猛烈還擊。

不幸地,整場六日戰爭,鄉紳死傷慘重。歷史學家夏思義根據各方紀錄,估計至少有450名鄉民在作戰中死亡。

抗日期間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立

其實,元朗鄉勇除了為了保衞家園勇敢抗英外,還有抗日。當時太平洋戰爭爆發再一次打破了鄉村的寧靜,日軍在1941年12月8日凌晨,以逾15000兵力,用飛機和砲火,兵分兩路越過陸港邊界,攻佔香港。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駐港英軍僅抵抗了18日就在聖誕節宣告投降,香港正式宣布淪陷。

在這3年零8個月的日據時期。期間,為了抗日,一支由新界原居民子弟在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下組成的游擊隊成立,它就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

元朗男丁主動「當兵」抗日

元朗村民不但積極支持游擊隊行動,更有男丁主動「當兵」保衞家園,為抗日事業奉獻良多。現年97歲的元朗山下村族長張廣祥,就是最有代表性人物。

根據歷史學博士邱逸、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博士所著的《戰鬥在香港 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一書中,就專訪了張廣祥先生。當中記載,張廣祥1924年11月出生於元朗山下村,在1941年12月游擊隊進駐張氏祠堂,親見游擊隊正義抗日保護村民,於是自願主動「當兵」,於抗戰期間加入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元朗中隊,為保衛家園,精神難能可貴。在一眾保家衛國的士兵努力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戰終於結束,香港有幸重拾寧靜。

前年7.21「藤條」捲入事件

2019年7月21日,西鐵元朗站發生白衣人事件。當時白衣人手持藤條、木棍、爛雨傘等,驅趕滋事分子,即「7·21」事件。

事發前黑衣人已在元朗搞事而被驅趕,後在網上揚言要再入元朗,向市民挑釁。有元朗鄉紳認為,只是本着保衞家園的傳統理念,驅趕入侵者,目的只是防止商店食肆被「裝修」(破壞),防止村內老弱被欺負燒成火人。

手持「打仔神器」藤條不是槍砲

藤條
藤條

今年剛好是香港淪陷80周年,很多人開始關注被遺忘的香港歷史,其實更多人遺忘了元朗人在這百年來對家園的守護和付出,用真槍實彈迎戰,誓死保衞家園,稱得上是烽火英雄。今次也是保護家園,唯一不同的是,今次用的不是槍砲,而是「打仔神器」藤條而已。

其實講起「藤條炆豬肉」,絕對是老香港的集體回憶。根據元朗的鄉紳訴說,小時候不乖、不聽話,犯錯,就會被父母藤條伺候,被藤條抽打的那種疼痛實非筆墨能形容,手掌心、手背、屁股、大腿烙印著條條紅腫藤條傷痕,因劇痛而痛定思痛。

但是,經藤條修理者大致會改過自新,不再行差踏錯走歪路。當然後來隨着時代變遷,體罰步入歷史,藤條也漸漸變成代表上一代的香港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