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重來】中國五千年歷史 初中不可能讀完 歷史學家丁新豹:改革中史課程 吸引學生興趣

中國歷史科已列為初中的獨立必修科,初中生需在三年內讀完由史前時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曾任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的歷史學家丁新豹認為,中國5,000年歷史源遠流長,要在短短三年間讀完,就算對他而言也十分困難,更何況是初中生。

但歷史一定要讀,才有身份認同,丁新豹認為如果要初中生學到歷史,首先書本內容要進行改革,刪去一些不重要的部分,同時編者亦要更新最新的史料,令內容可貼近最新史實,而老師亦應以趣味方式教導學生。

文:羅偉健 圖:MIA

初中中史課程制定,丁新豹認為應從學生角度出發:「未定課程之前問一個問題,你預計讀完那三年初中中史,學生會學到甚麼?之後你才去定課程,我覺得這樣比較合理。」

翻開初中中史書的課程要旨,課程主要集中於治亂興衰,屬政治史的部分。丁新豹認為這些內容對初中生而言十分繁瑣,亦會令他們感到沉悶,從而對歷史失去興趣。因此,他認為初中中史課程必須改革更新,課程內容也要有所取捨,比如將治亂興衰的部分減少,加強一些文化內涵等。

初中中史課程宜詳近略遠

被問及如何評價初中中史科課程,丁新豹指現時初中中史課程聚焦在治亂興衰部分,亦即不同朝代的各種制度:「老實說,讀中國歷史好難,因為好長,不計三皇五帝,只由春秋戰國到唐宋元明清,其實都好長。如果要去讀每個朝代的制度,我覺得不是太有需要,比如府兵制、兩稅制,這方面需要簡化,不需要讀那麼多繁瑣及混淆的事,容易令人混亂。」

他認為課程應該「詳近略遠」,將重心放在近代,因為作為中國人,起碼要讓學生讀完三年必修的中史科後,對現代中國歷史及文化發展有較清晰理解。丁新豹舉了連串例子:「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界是怎麼來的?陸地疆界怎麼來?水上疆界怎麼來?甚麼叫中華民族?甚麼叫五族共和?這些都要知道。」

至於古代歷史,丁新豹認為有個基本概念就可以,比如朝代與朝代間的關係,有幾個朝代等等。當然,一些重要事件也要提及,比如唐朝安史之亂,那是唐朝衰亡的一個轉捩點。又或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對之後不同文化之間的衝擊有很深遠影響,以至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最後得到融合,到唐朝發揚光大。

制度史應着重與現時之聯繫

丁新豹指,有新的證據顯示,戊戌 變法失敗,康有為才是告密者。
丁新豹指,有新的證據顯示,戊戌 變法失敗,康有為才是告密者。

初中中史課程繁瑣,丁新豹一直強調這正正是問題所在。中史科一直被認為是需要「背書」最多的一科,因為當中包含歷朝制度。他認為這些制度方面要作出取捨,不應該甚麼都讀,反而要教一些和現時有聯繫或影響的制度。

以科舉制為例,丁新豹指出這是歷代開科取士及學而優則仕的一個渠道,在未有科舉之前,是世代傳承做官,或者是有錢有勢的人壟斷了仕途,但科舉的出現,讓大家有個平等機會,只要你發憤讀書,考到進士就會有官做,這影響到現代社會也實行相似的模式。

另外,科舉制亦影響到儒家思想的傳承,因為科舉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所以儒家思想的壯大是隨着科舉制度一路傳承下去,及至1905年廢科舉的時候,也意味着近代儒家思想低落的開始。丁新豹說:「科舉好偉大也好重要,因為歷代官員都是這樣出來,也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承。反而你說各朝的兵制,我覺得就不需要,因為現在都沒有了。」

袁世凱告密未必是「奸」角

袁世凱是大家心中的﹁奸﹂角, 丁新豹認為未必是。
袁世凱是大家心中的﹁奸﹂角, 丁新豹認為未必是。

教科書內容除了要進行簡化,教材亦要不斷更新。丁新豹表示,每年都有很多新的考古材料或研究成果出現,這些材料有時對史實的認識會影響,也帶來了對歷史新的詮釋。

以袁世凱為例,一直以來大家讀到的袁世凱都是一個反派角色,但近年越來越多史料證實,袁世凱未必如大家所想像的那麼「奸」。比如戊戌變法,教科書上寫的是光緒帝及康有為等人被袁世凱告密,從而令變法失敗,丁新豹卻指出,這十年期間有很多新史料及研究出現,不但推翻了袁世凱是告密者的說法,更開始有證據表示告密者可能是康有為本人。

「沒辦法,我們睇慣大戲,有反派就有正派,習慣將兩面分開,忠奸分明,所以袁世凱一定變了『奸』,大家一見袁世凱就是大反派,關於他的衰嘢大家一定信,但其實他沒有辦法不和慈禧說,雖然他不是第一個告密,但要自保他一定要講,不然會死。」

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威」

鄭和的家族和穆罕 默德有關係,圖為 長樂市鄭和館的 鄭和雕像。
鄭和的家族和穆罕 默德有關係,圖為 長樂市鄭和館的 鄭和雕像。

編書者除了要留意新史料外,也要對歷史知識有一定了解,丁新豹以「鄭和下西洋」為例,在他的讀書年代,曾有一條考試題目問「鄭和為甚麼要下西洋?」,並要求答五個原因:「如果現在你問我鄭和為甚麼下西洋,我只會答一個原因,佢要去威!就係咁簡單,就係要威。」

為甚麼要「威」?丁新豹解釋,最主要是明朝趕走了當時非常強大的蒙古人,所以要借下西洋去不同國家,建立一個朝貢關係,要各國向天朝朝貢。解釋完之後,丁新豹又反問:為甚麼是鄭和?我們對鄭和又有多少認識?

「如果你看鄭和的英文名就嚇死你,鄭和先祖是來自中亞世界一個叫布哈拉的地方,他是布哈拉望族,名入面有個字叫Sayyid,你會發現這個名字代表的家族是和穆罕默德有關,那你就知道為甚麼要派鄭和去,因為他去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回教地方。為甚麼七次都找鄭和去,因為他的地位在回教和伊斯蘭世界是無可替代。」

辛亥革命諮議局應記一功

丁新豹認為諮議局 倒戈才是推翻清潮的 關鍵。
丁新豹認為諮議局 倒戈才是推翻清潮的 關鍵。

記者拿出一本中三中史書,在辛亥革命一章中,書中寫到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有三點,分別是「滿清腐敗無能」、「西方思想啟迪」、「革命黨人努力」,丁新豹看畢後笑笑說:「其實講咗等於冇講。」

他認為這三點因素就像一個公式,在不同朝代的更替中都可以套入去:「這三個原因太簡單,根本接觸不到問題核心。」丁新豹認為,要推翻一個政權,一定是內部自己作反,而不能只單靠外力。其中一個很少人提到的核心,就是當時的諮議局。甚麽是諮議局?他解釋當時君主立憲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先在每個省設立諮議局,集中省內一些有功名及影響力的士紳階級,最後才在中央成立一個國會。

丁新豹直了直身子說:「最後辛亥革命會成功,首先是武漢兵變,剛好當時武漢總督不在,一時間軍心大亂,之後革命黨拿下武昌,諮議局就開會支持這班起義的人。諮議局為甚麼支持起義?原因就是甚麼滿清腐敗無能之類。湖北省諮議局首先跳出來支持革命黨,之後就全國骨牌效應,倒戈支持革命黨。」

諮議局對於辛亥革命成功 有重大影響。
諮議局對於辛亥革命成功 有重大影響。

喜見新課程集中於近代史

初中中史科即將迎來一次大革新,就分期方面,中一舊課程是由史前到魏晉南北朝,新課程則是史前到唐朝;中二舊課程由隋代至明代,新課程則由宋代到清末;中三舊課程由滿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課程則是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丁新豹認為,新課程可以看出來是要將古代濃縮,多花時間在近代史上,同時減少了治亂興衰部分。比如宋朝,舊課程會分作「北宋的積弱與變法」和「南宋偏安」兩部分,十分仔細,反而新課程則以「兩宋政治經濟」概括所有,這樣可以方便教師以較為概括的方法去授課:「如果說到那麼具體,教師就不能不教,一定要專講。比如舊課程好強調東漢戚宦政治,新課程就比較簡單,叫兩漢政治文化。」

丁新豹強調,老師教 歷史,也要更新知識。
丁新豹強調,老師教 歷史,也要更新知識。

沒有甚麽比興趣更重要

新課程中某些內容濃縮了,但中國歷史不會縮短或減少,對於新課程,丁新豹最憂心的是中一,竟然一下子要由史前時期講到唐朝,內容還是非常多。

初中中史課程的對像年紀較小,丁新豹認為應該以興趣作出發點,引起學生好奇心。比如之前「三國熱」,他有朋友就是由打機開始再去看《三國演義》,然後到《三國志》。丁新豹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去學習歷史:「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老師又照本宣科,學生上堂只會發夢。」

如果可以的話,丁新豹認為學校可組織一些博物館活動,甚至到內地博物館參觀,因為考古或參觀文物會觸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有機會到考古遺址看一看,例如兵馬俑,去到一看,埋在地下的陶俑聲勢都這麼浩大,大家就明白秦朝為何可以滅六國,一看兵馬俑就知道有多厲害。要提升學生的興趣,我覺得考古是一個幾有幫助的方法。」

另外,丁新豹希望學生參觀博物館時一定要有導賞,最後彼此之間做分享,這樣就會對博物館展品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不是看完就算:「沒有比興趣更重要,小朋友一有興趣,就可以自己掘得很深。」

教育局應做到專科專教

除了教科書外,丁新豹認為老師的角色也很重要,他們也要用功,首先要對那些歷史有足夠認識,然後再用淺白的語言給學生解釋清楚。另外,教師要不時更新自己的知識,不要十年都教同一樣事,要不斷進修,同時他們亦需要觀察學生的喜好,盡量和學生打成一片。

話雖如此,丁新豹也知道對教師這樣的要求其實有點過分,因為教師本身也很忙,只能盡量去做。

最後,丁新豹嚴肅地說,中史科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有些低年級的歷史老師,不是讀歷史出身,這樣會非常麻煩,他希望教育局可以做到專科專教:「這點很重要,如果不是專科專教,就會出現很多荒天下之大謬的事。就算是小學老師,都應該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教育是一樣好重要的工作,不可以掉以輕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