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求變】(1)解構醫學課程6年變4年?  兩大學推4年制「第二學位課程」 林哲玄:畢業後均能成為稱職醫生

2025至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出,醫學生培訓學額將於2025/26學年增至650個。在教育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中顯示,港大及中大兩間醫學院將會合共增加60個學額,其中50個用作招收「第二學位」醫科生,其餘10個學額將分配予現有醫學課程。
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醫學院緊隨其後亦宣布,將於今年9月開辦第二學位課程,讓持有學位人士報讀,各提供25個學額。港大醫學院於上月舉行的入學資訊講座,現場可謂座無虛席,足以證明課程相當受歡迎。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接受《堅雜誌》訪問時,表示外國也有不少醫學院以「第二學位」模式招生,同樣是4年制課程,而且行之有效。他相信,政府除了正籌備成立本港第三間醫學院外,如今再有醫學院推出第二學位課程,是為了解決政府過去兩次人力推算認為本港醫生不足的問題;他又分析6年制的醫學課程,到底如何變成4年制。

文:Mike 圖:陳錦輝、網上圖片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接受《堅雜誌》訪問時,分析了6年制的醫學課程,到底如何變成4年制。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接受《堅雜誌》訪問時,分析了6年制的醫學課程,到底如何變成4年制。

港大醫學院及中大醫學院早前先後宣布,推出4年制醫科「第二學位」課程,各有25個學額,同樣在今年9月入學。港大的課程名為「Graduate Entry Track in 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MBBS),而中大為「Graduate Entry Track」(GET)。

兩大「第二學位」課程各有特色

中大及港大醫科「第二學位」課程比較
中大及港大醫科「第二學位」課程比較

據港大醫學院介紹,MBBS的學生在第一年將接受密集式臨床前培訓,其後學生會獲安排到本港及大灣區其他城市公私營醫院,進行為期3年、與6年制醫科生一起接受「沉浸式臨牀訓練」,亦可跟隨世界級學者參與頂尖研究項目,或增修1年制醫學研究碩士課程,在5年內獲取兩個學位。

據中大醫學院介紹,GET首年是臨牀前課程,分為核心科目和進階科目兩部分,前者包括解剖學、生物化學、藥理學和生理學等醫學知識基礎,後者裝備學生具備順利過渡至第二至第四年臨牀培訓能力。第二至第四學年,學生會與六年制的醫學生一起在本地醫院臨牀學習,亦可到海外臨牀培訓。

港大:重視申請人溝通技巧

港大六年醫科課程中,其中一年為「增潤學年」。圖為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去年11月預測,新冠疫情後十年抑鬱症將成香港醫療重擔。
港大六年醫科課程中,其中一年為「增潤學年」。圖為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去年11月預測,新冠疫情後十年抑鬱症將成香港醫療重擔。

港大醫學院早前舉行入學資訊講座,吸引不少人參與。談到申請人的要求時,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入學事務——醫科)關日康表示,申請人須具備化學或生物背景,生物醫學、生物化學、藥理學、分子生物學等均屬相關學位,同時能以流利英語及廣東話溝通。他預期屆時競爭相當激烈,不會單純根據申請者的畢業院校GPA成績作判斷。申請者面試環節時須就指定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顯示其具備分析性思維,並對新聞時事有個人見解。

關日康又強調,面試階段希望了解申請者為何想要修讀醫科,也十分重視申請者是否具備溝通技巧:「作為一名醫生,每時每刻都需要和病人交流,所以我們會同時用上中英文進行面試。」

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本科教育——醫科)黃田鎮則表示,循第二學位途徑入學的醫科生,本身已修畢學士學位課程,故意味他們不需要太多適應期:「傳統6年制,我們理解學生需要一些時間,逐漸轉化成為一位大學生,但對於第二學位入學的醫科生,我們預期他們已是足夠專注的學生,會更明智地善用時間。」

林哲玄:4年制醫科課程相當普遍

有學者認為,「第二學位」收生的醫學院,是吸引留學港人回流的好機會。
有學者認為,「第二學位」收生的醫學院,是吸引留學港人回流的好機會。

現時兩大醫科課程為6年制,林哲玄分析,港大6年課程中有一年是「增潤學年」,學生可按照自己興趣和志向,選擇該學年的學習內容及模式,其中包括在本港或海外非政府機構實習或參與義務工作:「因此,有關的醫學教學及臨床學習實際上是5年。」至於中大的6年課程中,第一年是通識和基本醫療有關的基礎科學,實際上有關醫學教學也只是5年:「因此新推的第二學位課程,基本上是由5變4,而不是6變4。」

他又提到理工大學有個碩士課程(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課程)同樣是第二學位課程,該課程只需兩年便完成,但代價是這兩年內學生「沒有暑假」,稱得上是密集式學習,但目前未知兩大的第二學位課程會否也選擇這種模式。

至於外國,林哲玄指放眼整個北美,包括頂尖學府哈佛、耶魯等大學,4年教學也相當普遍,而且行之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醫學院不像英國、澳洲一樣可以申請醫學學士,而是只有「學士後醫」,修讀學士後課程(Post-graduate Degree)取得學位後,才能申請美國醫學院,畢業後才能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在學制上跟香港有點不同。

4年制醫科生更需知道「學無止境」概念

中大醫學院表示,GET首年是臨床前課程,分為核心科目和進階科目兩部分。
中大醫學院表示,GET首年是臨床前課程,分為核心科目和進階科目兩部分。

中大公布4年制醫科生的第一學位要與醫學科學或健康科學有關,獲取錄的學生要有心理準備,須自行分配時間,形容他們「未必不可以上莊」。林哲玄對此表示認同,皆因僅用4年便要完成現時5年的學位課程,「一定會辛苦」,例如基礎科學方面會相當緊迫:「即是你要讀完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生化學、微生物學或其他病理課程,一年之內要你讀完這些其實相當困難。」

林哲玄解釋醫學知識可謂「永無止境」,不代表畢業前修讀了相關基礎,畢業後便不用去學習,故預期「第二學位」的醫科生會比較成熟,知道自己修讀年期比其他人少一年,更要自律、不斷地學習更多知識。他以自己為例子,修畢解剖學後再替病人做外科手術,理所當然想要更加熟習,所以不時要看更多做手術的示例:「手術過程中為甚麽在那裏能找到血管?之後都要繼續上課,為自己增進知識。」因此只用4年而不是5年完成課程的學生,更加需要知道「學無止境」這個概念。

未來醫生人手需求屬未知數

現時全世界都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對醫療需求也有所增加。圖為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脊柱外科部門主任關日康(右一),示範使用輔助機械臂技術進行脊椎手術。
現時全世界都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對醫療需求也有所增加。圖為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脊柱外科部門主任關日康(右一),示範使用輔助機械臂技術進行脊椎手術。

談到第二學位課程的開辦原因,林哲玄認為源於政府最近連續兩次的人力推算,報告中都認香港醫生不足夠。翻查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2023年醫療人力推算,推算結果顯示多個醫療專業存在人手短缺問題,當中以醫生最為嚴重,分別推算2030年、2035年及2040年的人力差距分別為1,570、1,400和1,200名,建議繼續採取有助於增加本地和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的供應措施,包括進一步增加本地醫科學額、招聘並挽留公營界別醫生等等。

現時全世界都面對「人口老化」挑戰,因此對醫療需求一定會增加,林哲玄認為真正需要多少人手其實是個未知數。例如科技再發展下去,會否可以利用機械人或人工智能取代部分醫護人員的工作?他相信兩者未來均會擔任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現時推算指2040年醫生不足,林哲玄質疑是否等於一定不足夠?他相信未來人口結構上會有改變,但在科技協助下數字未必能準確反映屆時情況:「不能說今天決定了我們要有多少(醫護)就盲目加下去,將來還要再檢討,但至少今天來說,政府看着數字覺得是有需求的話,就訓練多一點。」

第二學位學生有利「交叉發展」

林哲玄指開辦第二學位課程與政府最近兩次的人力推算有關,該報告指多個醫療專業存在人手短缺問題,當中以醫生最為嚴重。
林哲玄指開辦第二學位課程與政府最近兩次的人力推算有關,該報告指多個醫療專業存在人手短缺問題,當中以醫生最為嚴重。

2002年醫生對香港人口比例每千人1.65名醫生,但當時醫管局認定醫生過多,遂推出自願提早退休計劃,也就是俗稱「肥雞餐」,以一年額外酬金吸引服務滿10年醫生和護士提早退休。林哲玄笑說自己當年也是這樣「提早退休出來」,繼而成為私家醫生:「所以要記得當年教訓,原來1.65(比例)並不是太多,如今決定2.1都是太少的時候,我相信當局有責任,既然你訓練了那麼多醫生出來為公營醫療體系服務,就要聘用他們。」

林哲玄相信,「第二學位」的學生對自己前途、目標會比較清晰,大學訓練能令到學生思想成熟一點,讓他們「想清楚」是否真正想在醫學科研或者臨床服務中發展自己。

林哲玄強調「第二學位」學生還有一個好處,假如其本科是修讀一個和醫療相關,但又不完全一樣,例如是生物科技工程或與人工智能有關的課程,這些知識或有助學生在醫科中「交叉發展」,繼而成為一個優勢:「很重要的是,任何一間醫學院訓練出來的學生,畢業之後均能做一個稱職醫生,不會說『第二學位』或其他學位訓練出來的醫生,只會做科研,我們不會這樣想。」

174608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