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新血】聯合各方專業 為港未來找「新方向」 工程師張欣宇:香港有潛力做得好

「聽到有些人說現時香港一無是處,或者說香港已死,其實我都幾唔開心。我所認識的香港,仍是個很好的地方,很有Potential(潛力)去發展。」身為香港及英國特許工程師的張欣宇說。

兩年多前正值反修例風波風暴,其時張欣宇對香港社會的分化撕裂感到痛心,便與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創立了政治組織「香港新方向」,希望透過凝聚各界人士,從不同範疇作分析研究和政策倡議,共同幫香港尋找新方向、新出路。

該組織成立至今已有近300名會員,張欣宇坦言,他們無錢、無資源,甚至要成員自掏腰包「帶錢入會」,所有的推動力僅來自大家共同的理念:「我們組織的理念是Be The Change,意即改變的力量源自每一個人。」日前他已報名參選競逐立法會選舉新界北選區議席,他不諱言,若果未來有不同的平台和機會讓他發聲,他都樂意接受挑戰。

文:潘翠華 圖:黃冠華

張欣宇透露,「香港新方向」在2019年10月成立,當時正值反修例風波發生,社會最動盪和撕裂的時候:「無論持哪個看法的人,見到當時的香港都會很痛心。我們作為社會上有承擔的一代人,應該想辦法去為香港Explore(發掘)一條出路,這正是我們成立的初衷。」

成員多專業人士 8成40歲以下

▲「香港新方向」近日漸趨高調,今年9月首次露面。左起特邀青年學者、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黃裕舜,「香港新方向」創始人、法律專業召集人王宇,「香港新方向」創始人、總召集人劉暢,「香港新方向」執委、青年召集人陳璟隆。
▲「香港新方向」近日漸趨高調,今年9月首次露面。左起特邀青年學者、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黃裕舜,「香港新方向」創始人、法律專業召集人王宇,「香港新方向」創始人、總召集人劉暢,「香港新方向」執委、青年召集人陳璟隆。

他表示,該組織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包括不少專業人士如律師、工程師、建築師、會計師、醫生、校長、大學教授、教師、社工、心理學家、記者、導演、資訊達人、銀行家、企業家等。成員的年齡分布亦很廣泛,細至千禧後的學生,大至退休人士都有,有「港漂」亦有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約8成是40歲以下人士。

雖然成員的背景多元化,但張欣宇強調招收會員毫不馬虎,「每位申請者我們都會親自約見面試,談談大家的價值觀、理念是否相近,是否認同一些基本原則。」他表示,組織並不主動招募會員,反而大部分是有興趣人士主動接觸他們。

無錢無資源 要自費做政策研究

張欣宇是香港及英國特許工程師。
張欣宇是香港及英國特許工程師。

當外界都認為「香港新方向」的背景很神秘,張欣宇直言該組織很草根,甚至無錢、無資源:「雖然我們無收會費,但要搞活動時,全部都要AA(各付各),就算我搞個講座,連講者自己都要夾錢。所以加入我們的人,都是比較『純』,目標比較清晰。很多人說到香港很多人好功利、好現實,但我們仍可以以理念驅動組織,真的很難得。」

與一般政治組織不同,「香港新方向」傾向聚焦於政策民生的分析研究,而因為組織成員大多是專業人士,本身就有分析能力,所以組織內部成立了不同範疇的研究小組,「有青年的、土地房屋的,亦有不同產業的小組,由不同專業的成員擔任組長,帶領成員做研究,最後提出政策倡議給政府和機構。」

近日轉趨高調 為參選立會作準備

成立兩年多以來,該組織一向低調行事,今年9月組織成員才首次亮相,就土地政策研究開過記者會。對於組織最近轉向高調,張欣宇坦言,組織的成立目的本來就是想為香港帶來改變,所以有不同平台和機會,組織都會爭取接受挑戰。日前他已宣布參選立法會選舉,競逐新界北選區議席。

在深圳出生的張欣宇,父母均是教師,他在10多歲時移民來港讀書。雖然他並非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不過他自言由讀書、工作、成家立室都在香港,一家人都早已視香港為家,亦以香港人這個身份感到自豪,「我一直都好Grateful(感恩)香港這個城市給予我很多機會,這10多年來遇到很多好人,讓我有今天的成就。」

少年移民來港 以港人身份自豪

張欣宇(中)帶領同事在港鐵站進行例行消防演習。(受訪者提供)
張欣宇(中)帶領同事在港鐵站進行例行消防演習。(受訪者提供)

對於「新移民」這個標籤,他並沒有介懷,「香港本來就是個移民城市,香港歷史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移民而創造出來。香港有很多代表性人物,其實也未必在香港出生,亦未必講純正廣東話。」他又指,真誠是最好的工具和溝通渠道,「人們知道你對他真誠,對這個地方有感情,他們很快便當你是自己人。」

談到香港的前景,張欣宇仍充滿憧憬。「聽到有些人說香港一無是處,或者說香港已死,其實我都幾唔開心。以我認識的香港,香港還是很好的地方,有很多好人,有很多Potential(潛力)去做好。」

他續指,組織的核心理念是「Be The Change」:「改變的力量是源自每一個人,而不是有不滿作出批評後,等環境自己去改變。在最好和最壞情況之間,仍然有很大空間讓我們一步步爭取。」

入行10多年歷盡業界興衰 冀重振香港建築工程界聲譽

近年香港基建工程屢屢傳出醜聞,沙中線、港珠澳大橋延誤超支,人工島、輕鐵站出現沉降等,打擊了市民對本港建築工程界的信心。張欣宇擔任工程師10多年,見證着業界的興衰,他認為香港汲取這10多年的經驗和教訓後,發展已漸趨成熟,是時候給予本地建築工程公司機會,重新建立香港品牌。

曾參與沙中線等大型工程

參與興建南港島線隧道。(受訪者提供)
參與興建南港島線隧道。(受訪者提供)

張欣宇自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便投身港鐵公司工作,曾經參與南港島線、沙中線等多項大型基建鐵路工程,早幾年轉到前線負責車務營運,由站務員、車站站長做到車站經理,一做就是10多年。他現時主力管理全港最繁忙的其中兩條鐵路營運,分別為荃灣線及觀塘線,在疫情前的載客量各佔110萬及70多萬,共佔全條港鐵的約三分之一,工作非常繁忙。

談到入行以來最難忘的事,張欣宇認為是參與沙中線的工程。「我當時是鑽石山站擴建工程的地盤工程師,當紅磡站工程被揭發(剪短鋼筋)問題,政府要求檢查所有工程段的質素。結果我負責的鑽石山工程,是整條沙中線工程中,唯一一條只檢查一次便合格的路段。」他亦因為在業界的卓越表現,先後獲香港工程師學會「年度最佳學員」和「年度青年工程師」的獎項。

在港鐵任職期間,張欣宇亦參與過多場大型事故,包括2017年尖沙咀縱火案的處理和調查、2019年反修例事件期間處理油尖旺路段的車務調動及示威應對措施,這些經歷都令他學會了如何帶領團隊迎難以上,以及面對市民和傳媒的技巧。

張欣宇2018年代表香港業界,在波蘭獲頒「國際年度青年成就獎」。(受訪者提供)
張欣宇2018年代表香港業界,在波蘭獲頒「國際年度青年成就獎」。(受訪者提供)
2017年獲評選為香港工程師學會「年度青年工程師」獎狀。(受訪者提供)
2017年獲評選為香港工程師學會「年度青年工程師」獎狀。(受訪者提供)

本港基建大起大跌致人才流失

問到對香港工程界有何看法,張欣宇說自入行以來,業界面臨很多挑戰和挫折,「工程超支、延誤,甚至有些質量方面的醜聞,對整個業界是很傷的,亦影響了社會的氣氛和民生。」他續指,有些說法指香港工程界「唔掂」,轉而找香港以外的工程公司承包工程,他並不認同。

他指出,工程出現問題的背後,未必是香港人「唔掂」,而是因為過往本港基建工程曾出現斷層。「由97年到08年這10年間,真的無推出甚麼工程,大學工程系、建築系學生畢業後入唔到行,唯有轉行。但08年後(政府)卻出推十大基建,突然有好多工程上馬,當時業界有句笑話,『有身份證嘅都可以做工程師』,可想而知情況有幾大起大落,便出現質量和經驗傳承的問題。」

發展新界北是業界黃金機會

張欣宇認為新界北都會區發展,將為建築工程業界帶來巨大機遇。(政府圖片)
張欣宇認為新界北都會區發展,將為建築工程業界帶來巨大機遇。(政府圖片)

早前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建議發展新界北都會區,可望解決土地、產業規劃等問題,預料建設需時10至20年,當中將會牽涉很多大型基建工程。張欣宇認為,這正好是業界的黃金機會,重新打響業界的口碑。「業界最難的一關已經過去,我們這代人開始成熟了,要相信我們可以做好香港未來的基建。」

張欣宇續指,香港的建築工程一向享譽全世界,在內地、澳門、歐美和東南亞都有很好的成績,「甚至有很多地方專門找香港人去當地做(建築工程),無理由當地政府當我們係寶,但返到香港本地市場就被嫌棄。」他亦希望香港建築工程界在國家的發展大局中,擔任領先的角色,亦希望有朝一日,本港業界能夠重新成為世界的引領者。

張欣宇已報名參選立法會新界北直選,同區參選的還有劉國勳及沈豪傑。

張欣宇小檔案

張欣宇小檔案
張欣宇小檔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