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承載千年文化 年輕一代癡迷 漢服熱潮席捲香港

日本人熱衷於穿和服,韓國人愛穿韓服,歐洲人喜穿西裝禮服,唯獨中國人極少穿祖先流傳下來的漢服,甚至覺得「古舊」兼「老土」。不過近年,隨着「國潮文化」的興起,漢服逐漸走進日常,香港年輕新一代更興起一股漢服熱潮。
「00後」女生芷英就覺得,穿漢服出門裙擺飄飄、仙氣十足,是一件時尚的事情。她身體力行穿漢服坐地鐵、吃小食,毫無避忌走在維港、旺角街頭。
以為漢服只有年輕女孩子喜歡?那就大錯特錯。「85後」港青鍾毅創立自家品牌「明華堂」,回廣州番禺設廠生產漢服。2017年5月,名模林志玲身穿一件素淨典雅的豆青色漢服,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驚艷世界,這件漢服就是出自他手筆。他說,喜歡上漢服,不單單因為它美,更因為它背後承載着幾千年中華文化。

文:郭延桐 圖:黃冠華、受訪者提供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美譽,服飾和禮儀歷來是一個民族最外在的文化傳承。很多人都誤以為,漢服只是「漢朝的服飾」,其實一般認為,漢服是指中國上古時期到明末的漢族服飾。

漢服又稱華服、漢裝、衣冠。根據古書記載,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再發展至明末清初(西元17世紀中葉),背後有着數千年文化歷史。

「00後」女生羅芷英:漢服是活生生的時裝

「00後」女生羅芷英覺得,漢服是活生生的時裝。
「00後」女生羅芷英覺得,漢服是活生生的時裝。

「00後」女生羅芷英,今年22歲,在香港教育大學修讀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課程。接受《堅雜誌》採訪這天,芷英穿上一身素雅漢服,編織了古代髮型,化上精緻妝容,坐在非常有古典嶺南風格的荔枝角公園等候。

她一見記者,馬上熱情介紹自己身上所穿名為「青綠腰」的漢服:「我今天身穿的這套漢服是馬王堆墓出土,單繞垂胡袖曲裾袍,屬西漢時期服飾。因為第一次穿西漢服飾,心情很緊張。」只見這身漢服上面印有千里江山圖,柔軟暗紋提花段面料,非常素雅乾淨,再配合旁邊的溪流、橋廊、亭台樓閣,絕對是一道亮麗風景。

今年3月11日,芷英參加在油麻地天后廟舉行的花朝節,幾百人一起穿漢服還原古代節日。
今年3月11日,芷英參加在油麻地天后廟舉行的花朝節,幾百人一起穿漢服還原古代節日。
今年3月11日,芷英參加在油麻地天后廟舉行的花朝節,幾百人一起穿漢服還原古代節日。
今年3月11日,芷英參加在油麻地天后廟舉行的花朝節,幾百人一起穿漢服還原古代節日。
「00後」女生羅芷英很喜歡漢服。
「00後」女生羅芷英很喜歡漢服。

初接觸第一感覺「漂亮」

接受《堅雜誌》採訪這天,芷英穿上馬王堆墓出土的單繞垂胡袖曲裾袍,和荔枝角公園相映成趣。
接受《堅雜誌》採訪這天,芷英穿上馬王堆墓出土的單繞垂胡袖曲裾袍,和荔枝角公園相映成趣。

問她為何如此喜歡漢服?原來芷英6歲時候就開始跳中國舞,當時外出參加比賽,已經會穿很多包含漢服元素的舞蹈裙。後來進入真光中學,她們的校裙是一套天藍色旗袍,讓她對這種有歷史感的服裝,一直存在一種特殊喜愛。

高中時有一天,她在街上看到有人穿漢服,感覺像穿越時空一樣,很新奇、很漂亮,於是心血來潮,為自己買了人生第一套漢服,從此對漢服的熱愛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把漢服融入現代生活

今年2月,「只此青綠」中國歷史及漢服文化社舉辦的《圍爐·煮茶》活動,大家都穿上漢服參與。
今年2月,「只此青綠」中國歷史及漢服文化社舉辦的《圍爐·煮茶》活動,大家都穿上漢服參與。

「我認為,漢服不是一成不變的古裝,而是活生生的時裝。」芷英說。她的確把漢服融入到現代生活,她不是為了受訪而穿漢服,而是平常就這樣。她會穿漢服吃街頭小食、穿漢服拍八達通卡入閘坐地鐵、穿漢服坐巴士、穿漢服參加各種各樣活動和聚會。

芷英平日最愛穿宋、明兩朝的漢服。她解釋,宋代女裝常見對襟小褙子、抹胸和百迭裙的配搭,以淡雅為主。明代則受胡風影響甚大,流行立領、琵琶袖、襖裙、馬面裙。不過她說,漢服雖然經過不同朝代演變,但大致上都具備三大特色: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繩帶繫結取代扣子。

最喜歡背後包含的「禮」

2022年11月20日,芷英參與響應全球漢服節舉辦的尖沙咀漢服遊行活動,連小朋友都感興趣。
2022年11月20日,芷英參與響應全球漢服節舉辦的尖沙咀漢服遊行活動,連小朋友都感興趣。

芷英說,剛開始只是單純覺得漢服「好靚」,後來慢慢發現漢服背後其實蘊含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不只是一件漂亮服飾那麼簡單。她舉例說,很多漢服的正中都有條叫「中縫」的縫線,除了用作正衣冠外,還有「提醒我們為人處世要中直、正直」。

另外,漢服注重的是舒適性和禮儀性,因此多為寬袖大袍,這不只令到穿衣者身體活動自如,也給他們溫暖,最重要是起到禮儀作用:「我最喜歡是漢服背後包含的『禮』,古人認為衣服要完整包裹着自己整個身體,這樣才不會失禮於人。」

加入漢服組織推廣文化

芷英穿漢服參與「只此青綠」舉辦的《圍爐·煮茶》活動。
芷英穿漢服參與「只此青綠」舉辦的《圍爐·煮茶》活動。

現在穿漢服出門已經變成很自然的一件事,芷英回想第一次穿漢服出門,卻是無比尷尬,甚至感到格格不入,「很多人不停回頭看你」,讓她渾身不自在。幸好近年情況已經改變,大眾開始慢慢接受並喜歡漢服。有一次她穿漢服走在尖沙咀街頭,有路人問她是甚麼衣服,她說是中國傳統服飾,路人都舉起拇指稱讚。

芷英也慢慢開始接觸更多漢服活動,今年參加在油麻地天后廟舉行的花朝節,幾百人一起穿漢服還原古代節日。當時芷英本來只想「穿漢服參加一下」,沒想到被漢服組織招攬,加入成為會員,現在更成為骨幹成員,擔任文書工作,幫忙推廣漢服文化。

讓更多人發現漢服之美

芷英穿漢服參與「只此青綠」舉辦的《圍爐·煮茶》活動。
芷英穿漢服參與「只此青綠」舉辦的《圍爐·煮茶》活動。

這個漢服組織叫——「只此青綠」中國歷史及漢服文化社。組織成立於2022年,由一群喜歡漢服、關注中華文化人士自發組織。團體由不同行業漢服文化愛好者組成,包括護士、文職人員、學生、小朋友、退休人士等等,成員200多人,年齡跨度很大,最大年紀70歲,最小年紀5歲。

芷英介紹,組織裏面的人都很喜歡漢服,譬如社長「365天都穿漢服」:「我們組織希望可以通過身體力行,讓更多人發現漢服之美,藉華服之美引導社會認識中華文化歷史意義。」

「00後」女生陳蔚淇:喜歡漢服呈現的文化沉澱

「00後」女生陳蔚淇對漢服更達到癡迷狀態。
「00後」女生陳蔚淇對漢服更達到癡迷狀態。

近年喜歡漢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00後」女生陳蔚淇更達到癡迷狀態,現時她在香港教育大學修讀文化傳承。採訪約在她家中進行,只見蔚淇房間充滿中國藝術特色,書架上擺放了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牆壁上還掛着很多中國傳統書法作品。

說起自己所珍藏的漢服,蔚淇如數家珍,滔滔不絕。按照服裝特點分有豎領、對襟、琵琶袖;按圖案分有鳳凰、麒麟、祥雲;按時期分有唐裝、宋裝、明裝……蔚淇把衣櫃裏平時珍藏的80多件漢服一件件掛起來之後,場面實在壯觀。她笑說,穿漢服的興致「一發不可收拾」。

除了漢服,蔚淇更買了過百件精緻華麗的古代女子頭飾和飾品搭配穿着。譬如新娘子出嫁要戴上特製頭冠,大家閨秀日常生活配戴「步搖」,皇宮女子配戴「鳳凰」,令人看得眼花撩亂,美不勝收。

媽媽送給她第一件漢服

她家中珍藏了80多件漢服。
她家中珍藏了80多件漢服。

蔚淇說,其實她從小就對祖先流傳下來的美好傳統和事物相當感興趣,回想起小時候,她最開心是跟着外婆看黃梅戲,當時很喜歡演員的衣着,覺得非常特別。後來愛上寫書法,蔚淇說,香港生活節奏太快,平時會在空閒時慢下來,練練書法,絕對可以修養身心。

2018年,蔚淇刷抖音時,無意中看到別人穿漢服,覺得非常漂亮,於是自己買來「中國衣冠」書籍研究,隨後像着了迷似的。幸好她的喜好獲媽媽支持:「我還記得,第一件購買的是魏晉風漢服,淘寶買,888元,很貴,是媽媽送給我的。」

能夠感知歷史相當有趣

還買了很多漢服配飾。
還買了很多漢服配飾。

喜歡漢服,蔚淇 一開始是覺得漢服工藝漂亮,包括顏色、設計、花紋,後來看了很多關於漢服的書後,蔚淇有更深的體會:「漢服是文化的一種載體,能夠體現不同朝代人的審美,通過不同朝代時期衣服樣式變化,可以感知歷史,相當有趣。」

於是她開始瘋狂購買不同朝代的服飾,平常會存起零用錢購買,在漢服上的花費估計已過萬。蔚淇跟我們展示的80多件漢服中,要數她最愛,是一件明朝披風,上面刺繡了一百隻蝴蝶,色彩斑斕:「蝴蝶有祈福和平安的寓意,我很喜歡。」後來,她甚至自己學習刺繡,很多搭配漢服的中國風刺繡扇,都是她自己一針一線製作出來。

有一種文化歷史厚重感

蔚淇穿漢服參觀湖南省博物館。
蔚淇穿漢服參觀湖南省博物館。

蔚淇興奮地向我們介紹,採訪當天身上所穿的漢服:「我身上穿的是明制漢服,上身是綠色明制豎領大襟長衫,龜甲暗紋紗料。下身是梯形褶馬面裙,織金緞面,雙獅滿地金圖案。」

她解釋,上身的綠色明制豎領大襟長衫,是參考明孔府舊藏,藍色素面紗豎領長衫文物。衣服較長,約130厘米,是明中後期風格。

「當中的龜甲紋,是中國民間裝飾紋樣,又稱靈鎖紋或鎖紋。古人認為龜是長壽吉祥靈物,寓意健康長壽……我就是喜歡漢服所呈現的文化沉澱,以及歷史厚重感。」

穿漢服已超越個人喜好

蔚淇採訪當天,身上所穿的是明制漢服,上身是綠色明制豎領大襟長衫,下身是梯形褶馬面裙,織金緞面。
蔚淇採訪當天,身上所穿的是明制漢服,上身是綠色明制豎領大襟長衫,下身是梯形褶馬面裙,織金緞面。

回顧2018年,蔚淇首次穿漢服出門,那時候漢服還未普及,遭受到很多異樣眼光,還被人一直惡意偷拍。甚至社交媒體上,看到香港有人穿漢服的帖子下,網民留言都很惡毒,批評「作秀」,令她無比痛心。

她認為現今市民接受度大了很多,很多身邊人都會問她在哪裏購買,甚至借她的衣服拍照,蔚淇都非常樂意,皆因她希望在推廣漢服的路上盡一分綿力:「穿漢服已經遠遠超越個人喜好,更重要是體現出一種對復興中華文化的擔當。」

為林志玲設計漢服 登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 「85後」港青鍾毅:這件事需要有人去做

「85後」香港青年鍾毅,創辦漢服品牌「明華堂」。
「85後」香港青年鍾毅,創辦漢服品牌「明華堂」。

2017年5月,林志玲身穿素淨典雅的豆青色漢服,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她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盡顯古典美人的溫婉大氣,驚艷世界。

精緻細膩的紋飾,盡顯東方柔美。不說你不知道,為林志玲量體裁衣,手工縫製這件漢服的設計師,竟然是一位「85後」的香港青年,鍾毅。

從被視為「怪人」、「奇裝異服」,到終於得到大家認可,鍾毅從寂寂無名到「同袍」心中的明制漢服「天花板」。他創辦的品牌「明華堂」,足足花了整整16年,看着漢服文化從小眾走向今天興盛,讓他感到過去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有了價值。

內地讀高中 上歷史課開始接觸漢服

2017年5月,名模林志玲身穿一件素淨典雅的豆青色漢服,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驚艷世界,這件漢服就是出自鍾毅手筆。
2017年5月,名模林志玲身穿一件素淨典雅的豆青色漢服,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驚艷世界,這件漢服就是出自鍾毅手筆。

鍾毅關於漢服的啟蒙很早。因為家庭原因,年紀輕輕就在媽媽安排下,從香港回內地讀高中:「媽媽認為這樣是最好安排。」有一次,他從歷史課堂上讀到「清人入關,剃髮易服」的歷史,首次得知清兵入關後改變了漢人沿襲數千年的服飾傳統。

「中華幾千年服飾傳統,怎麼說斷就斷?」這令鍾毅震驚和嘆息。他當時覺得,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服飾的斷裂,更是漢服文化傳承斷裂,從此漢服在他心中有了位置:「那時候開始認為,這件事需要有人去做。」

天天穿漢服上課 見女友家長被質疑

鍾毅(右)2009年廣州美術學院畢業。
鍾毅(右)2009年廣州美術學院畢業。

高中畢業後,鍾毅考入廣州美術學院。一個男生每天都穿着「奇怪」服飾出入,似乎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很多人沒辦法理解他的「奇葩」行為,被人恥笑在所難免。滿腔熱血的他,完全不理會其他人的冷嘲熱諷,每天身體力行穿着漢服出門上課,又組織學校的漢服社團,到廣州的公園、商場,跟市民普及漢服知識。

鍾毅在廣州大學認識了現在的太太,記得第一次去當時還是女朋友的家拜訪,這位少年依然穿着一件交領漢服前往。女友父母打開門時,愣了一下,悄悄把女兒拉到一邊問:「你男朋友好像有點奇怪,怎麼穿成這樣?」幸好女友非常支持他,甚至幫忙說服爸爸媽媽接受。

訂下未來目標 大二創辦「明華堂」

鍾毅打造原創紀錄片《大明衣冠》,借由多媒體影音手段,生動有趣地推廣漢服。
鍾毅打造原創紀錄片《大明衣冠》,借由多媒體影音手段,生動有趣地推廣漢服。

為了研究漢服製作,鍾毅跑去圖書館、博物館,大量查閱歷史資料,研究關於明清染布、織布、紡織方面的書籍,對漢服的熱愛與日俱增。2007年,大學二年級的鍾毅就訂下做專業漢服的目標。然而,應該怎麼做?從哪裏開始做呢?

鍾毅發現大家對於漢服的理解存在誤區,以為漢服是漢朝人服飾。其實漢服是跟隨着中華文明,從原始時代開始,不斷延續和發展至明代的中國服飾。鍾毅認為,既然明代是漢服在歷史上被迫斷層的時期,「那就從明代開始重拾傳統吧」,於是他創辦漢服品牌「明華堂」。「明」取自「明朝」,亦有光明之意;「華」取自「中華」,涵蓋了「光明華夏」的含義。

爸爸投資5萬元 廣州番禺設工作室

大學畢業後,鍾毅在廣州番禺開設「明華堂」工作室,專注於復原與製作明代漢服。
大學畢業後,鍾毅在廣州番禺開設「明華堂」工作室,專注於復原與製作明代漢服。

大學畢業後,鍾毅在廣州番禺開設「明華堂」工作室,專注於復原與製作明代漢服。可是萬事起頭難,鍾毅遇上了不少障礙:「一開始,最重要的問題是面料,因為製作服飾,面料是很重要的環節。首先要開發這個面料出來,因為當時,十幾年前,市面上找不到面料,那個時候甚至漢服這個名詞都沒有人知道。」

開發面料又面臨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資金。鍾毅笑說:「最早一筆資金來自爸爸的投資,主要用來開發面料。還有一部電腦、一部相機,(產品)做出來後拍照用。」就這樣,爸爸的5萬元,加上媽媽的精神支持,「明華堂」工作室初步成形。

創業問題多多 質量仍要嚴格把關

大學畢業後,鍾毅在廣州番禺開設「明華堂」工作室,專注於復原與製作明代漢服。
大學畢業後,鍾毅在廣州番禺開設「明華堂」工作室,專注於復原與製作明代漢服。

「幸好當時廣東省製造業已經很發達,所以基本在市場上,已經可以找到生產面料的廠商,只是他們當時沒有生產這個產品,他們不知道做出來有甚麼用。」鍾毅說,解決了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又浮現,因為「明華堂」剛起步,訂購面料很少,成本變得相當高。

為追求平面剪裁的完美,鍾毅特意聘請有多年裁縫經驗的師傅幫忙。當時完成一件漢服往往要費時幾個月,甚至大半年,工作室一開始舉步維艱:「一開始訂單極少,有時候一個月可能就一單、兩單,維持吃飯都成問題。」儘管如此,鐘毅對於漢服質量還是嚴格把關,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紋樣反映王朝興衰 細節一絲不苟

2017年5月,名模林志玲身穿一件素淨典雅的豆青色漢服,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驚艷世界,這件漢服就是出自鍾毅手筆。
2017年5月,名模林志玲身穿一件素淨典雅的豆青色漢服,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驚艷世界,這件漢服就是出自鍾毅手筆。

在最艱難時刻,從設計、裁剪、縫製,鍾毅都依然嚴格把關。鍾毅特別注重面料上的紋樣:「紋樣考證不周,製作出來的漢服就如同沒有靈魂、經不起細看。」在他看來,漢服面料上的紋飾發展存在着一定邏輯,對應當時的社會發展形態。

例如,明代龍袍上的龍,流行四合如意雲紋樣,但在明初和明末存在着不同形態。鍾毅解釋:「明初王朝初建,百廢待興,反映在服裝上,花紋顯得不那麼精美。隨着時代發展,明中期的紋樣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及至明末,社會經濟發展使得服裝上的圖樣越發飽滿奢華。」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中,漢服毋疑成為王朝興衰與變革的縮影,當中大有學問。

從小工作室開始 發展成產業龍頭品牌

漂亮的漢服,背後承載幾千年文化。
漂亮的漢服,背後承載幾千年文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鍾毅印象最深刻的是當他接到第一份訂單,讓他備受鼓舞:「是一位來自北京的女顧客,訂了一套嫣紅纏枝蓮直領披風、玉色纏枝蓮交領短襖和緋紅五穀豐登織金襴裙。我沒有記錯的話,是5,000元。」

每一張單,從客戶選擇面料紋飾、顏色,到確定尺寸數據和具體穿着要求,每一套都是高級「量身訂製」。由於鍾毅的漢服質量非常好,訂單也越來越多。今天「明華堂」已經從一個小工作室,發展成漢服產業龍頭品牌之一。從一開始不被理解和嘲笑,鍾毅和他的「明華堂」已經成為圈內公認做工最嚴謹的漢服品牌。

科普漢服知識 打造紀錄片《大明衣冠》

問鍾毅現時每月可以接到多少訂單?他說「很早之前已開始盈利」,現在接訂單部分,他已經沒有時間親手去做,反而花更多時間負責設計工作,還有制定每年「明華堂」的工作任務和目標。現時,他會把盈利更多地投放在漢服推廣上。他在網站上開闢了一塊獨特的視頻展示專區,打造原創紀錄片《大明衣冠》,借由多媒體影音手段,生動有趣地推廣漢服。

鍾毅的科普視頻每集約8分鐘,他不僅擔任導演、編劇,還把拍攝、剪輯、後期、布景設計等工作全部承擔起來,甚至每期他都要專門製作一首原創音樂作為配樂。雖然短短幾分鐘,但成本很大,每期都要耗費數月至半年籌備時間才能完成,相當不簡單。

「我只是希望能為漢服的推廣和普及,為延續傳承漢服文化,盡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