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公廁衞生 鼠患 危險招牌 有科技冇人手 智能管理得個睇字

公廁可以安裝感應器了解衞生狀況、熱能探測攝錄機可監察鼠蹤,裝設攝製影像或立體掃描設備車輛,可監測危險招牌。科技日新月異,智能科技可代為解決難題,政府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利用高新科技處理公廁衞生、鼠蹤處處和危險招牌三項「老、大、難」問題。不過,最重要都是人,業界專家異口同聲認為,科技只是一種輔助工具,可快速偵測問題所在,但歸根究柢仍需管理配合及人手執行,否則只會浪費科技、浪費公帑,最終未能徹底解決問題。

文:陳 明 圖:黃冠華

公廁衞生

現時全港約有1,700個公廁,分別由食物環境衞生署、康樂及文化事務處和漁農自然護理處管理,但不少公廁衞生情況差劣,地面長期濕滑、設施損壞、抽氣系統欠佳充斥異味等問題,單是食環署平均每年便接獲2,500多宗有關公廁服務、管理和氣味的投訴,署方監管能力成疑。

去年僅完成17個公廁優化

政府多年來動用不少資源改善公廁衞生,但成效亳不顯著。2019年《財政預算案》動用逾6億元,聲稱要在未來5年翻新約240個公廁,但過去一年僅完成了17個公廁的優化工程。最新的《施政報告》又宣布,將試用多項科技改善公廁衞生和服務,包括利用物聯網技術,推行智慧公廁試點計劃、在公廁潔具採用抗菌塗層、開發智能廁所系統等等,但根據政府去年12月10日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時間表,智慧公廁試點計劃要遲於2022年4月才在香港文化中心及荃灣體育館推行。

崔妙瑩:增加靈活性及效率

其實政府提及的物聯網技術(Internet of Things)已盛行多年,即是透過各種傳感器實時收集資料,再透過互聯網傳輸相關資料以作出應對。每年舉行公廁評選的香港廁所協會副主席崔妙瑩,在訪問當日便帶記者到獲選為2020年環保(創意)廁所獎的九龍灣建造業零碳天地公用廁所,了解當中設置的物聯網技術。原來該廁所每個廁格門上都安裝了感應器,可探測廁格是否有人使用,而洗手盆下方近地面位置亦有感應器,可探測地面是否被弄濕。崔妙瑩說:「其實IoT有很多功能,一方面控制室可得知廁所情況,或可透過電話下載相關應用程式(app),收到訊息後管理層便通知清潔工人去拖地或清潔。」

近年香港個別商場廁所已陸續引入物聯網技術,藉此向顧客顯示廁所的使用狀況。崔妙瑩表示,政府或公營機構廁所則甚少採用。她解釋,這項技術除了得知廁格的使用狀況等簡單資料外,亦可協助管理層收集數據,增加管理靈活性及效率,甚至規劃未來發展:「這個廁所究竟一個月或者一星期有多少人去呢?如果人不多,可安排清潔工人每日清理一次,但如果資訊分析顯示日日都有百幾人去,便要增加人手清潔,甚至考慮擴充廁所面積等等。」

廁所衞生人人有責

科技雖然帶來方便,但崔妙瑩認為處理人手是否充足才最重要:「如果管理層有用這種科技,但沒有人手去處理,就是浪費科技,有或無其實一樣。」她指現時政府最少有3個部門負責公廁管理,但工作均是外判,管理極不完善:「很多時清潔工人『一拖走天下』,用地拖清潔廁所後,又用來清潔大堂,用家離遠便聞到一陣廁所味,其實很不應該。」她建議政府設立專責部門管理公廁,劃一清潔及設施標準,甚至要求負責廁所清潔的工人接受特定訓練,才能有效提升公廁衞生水平。

不過,崔妙瑩強調「廁所衞生人人有責」,她說協會視察全港公廁多年,發現政府近年確實有增撥資源改善公廁衞生,尤其在新型肺炎疫情爆發後,巡查廁所的人手有所增加,甚至在新建公廁採用納米塗層避免細菌滋生。雖則如此,想要保持公廁衞生,用家亦要負上責任,她建議政府改善廁所教育,推廣廁所衞生文化。

鼠患

本港近年鼠患嚴重,多個街市被發現經常有老鼠出沒,甚至有肉檔豬殼惹來鼠群「開餐」,場面嚇人。食環署鼠患參考指數顯示,2019年指數高達4.2%,創10年新高;2020年上半年指數亦高達3.6%,而本港自2018年發現全球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肺炎病例後,至今已錄得15宗確診個案。

夜視攝錄機監察鼠踪

食環署過去11年用於防治鼠患的開支,每年平均達1.5億元。以去年活捉及毒死近54,000隻老鼠計算,平均「對付」每隻老鼠的開支近3,000元,成效「有目共睹」。其實當局在2018年起已試用新科技滅鼠,其中測試了8個月的氣壓捕鼠器,卻未能成功捕獲一隻老鼠;而在2019年初測試了3個月的夜視攝錄機監察系統,當局認為可準確辨識鼠隻及追蹤其活動情況,有助量化及提升滅鼠措施成效,但若廣泛應用則要考慮資源、技術及私隱問題。

最新《施政報告》提及,當局正試用配有人工智能技術的熱能探測攝錄機,監察和分析鼠隻活動,從而進行具針對性的滅鼠工作。有關測試早在2020年初在多區展開,每當進行小區滅鼠行動前後,在後巷安裝攝錄機進行一星期測試,當局初步認為這項技術頗具成效。

陳澤森:監察之後如何滅鼠?

不過,政府試來試去仍在「監察」鼠蹤階段,未有任何實質滅鼠方案。有數十年滅鼠經驗的香港蟲害管理學會主席陳澤森批評:「監察是對,但問題是在監察之後,後續的功夫是否做得足夠呢?」他所指的後續工作,是改善環境衞生,清除後巷雜物,杜絕老鼠的食物來源及匿藏空間,但政府似乎欠缺決心,只做表面功夫:「你看到牠們哪裏來哪裏去有甚麽用?那些雜物、食物仍然存在,落藥都無用。」

陳澤森的辦公室內放滿老鼠夾、老鼠籠、捕鼠器等滅鼠工具,在他眼中這些傳統捕鼠工具仍然十分有效,他在2020年3月,就利用了一款意大利製造的「連環捕鼠器」,協助將軍澳一個地盤滅鼠,捕鼠器分上下兩層,上層放置鼠餌誘使老鼠入內進食,期間觸動感應器令機板轉動,老鼠便跌落下層的消毒藥水箱內淹死,10日內成功捕獲超過50隻巨鼠。

滅鼠須專業人士處理

政府測試的探測鼠蹤科技並不能滅鼠,只是輔助增強滅鼠效果。陳澤森認為老鼠越滅越多,全因政府現行政策只靠外判清潔承辦商兼顧滅鼠工作,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始終政府缺點是價低者得,便宜多數沒有好東西,他們並非專業人士,只是清潔工人,連老鼠藥名稱也不懂,只按上級要求,放置食環署批准的老鼠藥,但究竟放置位置是否適當?放不對位置是沒有用的。」

陳澤森認為要有效滅鼠,必須由專業人士去做,正如捉蛇亦要靠蛇王一樣。另外,他建議設立一個專責委員會,監察及跟進工作,當成效不彰時便要問責。甚至應考慮立法,懲罰衞生環境欠佳吸引老鼠出沒的店舖,才能杜絕鼠患。

危險招牌

全港現時有超過10萬個招牌,由於政府一直沒有登記招牌制度,屋宇署亦承認大部分現存招牌屬違例招牌,構成長期存在的樓宇安全風險,過往便曾發生多宗招牌墮下令途人受傷事件。其中2017年12月,油麻地南京街一間遊戲機中心的6米長招牌從高處墮下,3人受傷;同年6月,深水埗大埔道一間足浴店招牌墮下,擊中一輛途經7人車,幸無人受傷。

2,500宗舉報巡查發現516個

屋宇署目前只靠定期巡查或舉報監管招牌。2020年首9月個,經巡查發現的棄置或危險招牌有516個,但接獲的舉報卻有2,500宗。而同期有逾1,600宗未有遵從清拆令個案,但提出檢控僅得45宗。至於2013年實施的「招牌檢核計劃」,由於要求招牌持有人自願參與檢核,過去3年屋宇署僅接獲145宗申請,參與率極低。

其實現時屋宇署視察招牌做法主要倚靠巡查人員目測,難以作出準確評估。2019年及最新的《施政報告》便提出,試行引入新科技加強對危險及棄置招牌的執法效率,包括利用裝設攝製影像或立體掃描設備車輛,巡邏繁忙而危險,以及棄置招牌集中的地區,其後再運用可自動識別破損招牌的人工智能,分析拍攝所得的數碼資訊,亦藉此成立合法招牌資料庫等等,但系統最快於2021年11月試行,目前仍未進行招標。

賴達明:重要在實施時是否可行

香港公正行技術總監、資深專業驗樓師賴達明認為,香港商業活動頻繁,街道狹窄,人流車流亦相當多,招牌密集「景色」只得香港獨有,外國並無類似經驗或技術可供參考,效用如何仍屬未知之數:「我認為很理想,在提升執法效率方面是好事,但最重要是實施時是否可行,中間的技術問題需要透過實際操作去研究。」

驗樓無數的賴達明解釋,現時檢查招牌結構是否安全主要靠目測,亦會借助測量工具量度招牌距離、高度及大小等,但由於需要大量人手及時間,加上很多招牌與商業活動有關,或會短時間內出現變動,形成執法漏洞,影響執法效率:「招牌數目或狀態因應商業活動的改變,可能短時間內又要再去檢視,令執法存在難度。」

政府擬採用的攝製影像或立體掃描設備車輛,賴達明估計是類似Google地圖現場實景拍攝,當車輛行駛時便掃描拍下周邊街道的招牌,好處是可實時記錄現場情況,快速透過人工智能分析影像當中的破損招牌,提升檢查質量和效率,減省人手。不過,由於有關科技不算普及,研發投資成本相信十分昂貴:「建立掃描車包括的配置,例如立體鏡頭、掃描鏡頭,亦需要電腦智能分析,整套器材相當昂貴,還要通過實際應用才能得知實際操作方式。」

要有足夠人手執法

街上招牌有不同高度,而車輛行駛拍攝時,若遇到招牌密集的地點,或有可能出現招牌重疊情況,賴達明解釋:「可能看到大的招牌,但細的招牌被遮蓋看不到,所以中間仍有很多技術性問題要解決。」他又認為,以車輛拍攝只能局限於街道兩旁大廈的招牌,個別位置較高或特殊的招牌便難以拍攝。

過往不少廢棄招牌未有處理,主要是難以釐清招牌「責任誰屬」的問題。賴達明相信,借用人工智能、5G等科技,確實有助收集大數據,從中協助管理招牌。然而,試行破損招牌診斷系統到真正建立完整合法招牌資料庫,需時甚久,因此賴達明認為目前重點仍是要有足夠人手執法,才能解決危險或棄置招牌的問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