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同部門都會推出「自家」手機App(應用程式),供市民下載。如果要真正做到「一網通辦」,不少App可收歸其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2024年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文件,指過去5 年政府共推出116個App,而當中已有38個下架。

程式開發費用相差甚遠
記者翻看政府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發現不少應用程式開發費用相差甚遠。例如漁農自然護理署開發的「郊野樂行」,開發費用為3.8萬港元;屋宇署開發的「窗安無事」,開發費用則高達261.8萬港元。
屋宇署於2024年共有三個App,「窗安無事」在2023年下載量為2,500次,2024年下載量為6,000次,按年上升 3,500次,但維護費用則由7萬港元上升至12.1萬港元,升幅72.9%。至2025年最新下載數字為14,000次,每年維護成本上升至43.3萬港元,維護成本升幅達257.9%。
屋宇署另一「小型工程錦囊」應用程式,2023年下載量為63,000次,到2024年下載量為67,000次,維修費用由28.7萬港元上升至33.42萬港元,升幅16.4%。在2025年立法會文件中顯示,下載數量為71,000次 ,每年維護成本下降至10.9萬港元,跌幅67.4%。
屋宇署原有「強制驗樓/驗窗錦囊」應用程式,2023年下載量25,000次,到2024年下載量僅上升200次至25,200次,每年維護費用則由19.6萬港元上升至32.62萬港元,升幅66.4%。而在2025年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顯示,該應用程式已下架。
「我的天文台」下載逾千萬次

相對較多用家下載的政府應用程式,據最新2025年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我的天文台」(下載次數1,120 萬次)、「醫健通」(下載次數366.1萬次)、運輸署「香港出行易」(下載次數279.9 萬次)、香港電台「RTHK 隨身版」(下載次數257.5萬次)。
而一些下載量偏低的應用程式,政府經整改後已下架。如環境保護署2023年推出的兩個流動應用程式,該年8月花165萬港元推出的「香港泳灘水質預報」,2024年總下載次數僅1,900;及2023年11月推出的「走塑有賞」應用程式,開發用了140萬港元,2024總下載次數只有2,800。在2025年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顯示,該兩個應用程式均已下架。
部門須以成本效益考慮

政府提醒各局或部門須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推出及更新流動應用程式,又或整合現有流動應用程式,亦要求各局或部門在推出程式後定期檢討,包括程式是否切合用戶需要?能否達致預期成果及成本效益?若應用程式下載率未如理想,各局或部門應考慮將程式下架。
政府強調正全面提升「智方便」系統的整體設計和功能,便利各局或部門將其現有網上服務與新的「智方便」平台整合,簡化整體作業流程,讓市民更方便就可獲得政府服務及更一體化的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