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28歲,趁年輕,反正就是試一下,所以在ICAC(廉政公署)上了3天班就辭職了。現時我住在佛山,公司在肇慶,還有距離工作的茶園70公里山路,車程要兩個小時以上,總是來回奔波。」已經在肇慶做了8年茶農的香港青年余威,接受《堅雜誌》專訪時由衷地說: 「我滿意,我沒有後悔。」
文:周 萱 圖:黃智峰、被訪者提供
余威是土生土長香港仔,從小就到加拿大讀書,然後在機緣下在廣州完成大學。按照生活軌跡,畢業回港後,余威首要任務是找份高薪厚職又穩定的工作,他向不同政府部門廣發履歷,希望應聘做公務員,最後被廉政公署選中,成功取錄。
灣區起跑公務員蛻變茶農
本來以為從此薪高糧準,好好地過他的公務員生涯。豈料一天晚上,余威父親找他進行了一場認真談話,那絕對是他出世後,20多年來的第一次。平日,余威與父親很少交流,他們本來不是那種像朋友般無所不談的關係。那次交談,父親叫他想清楚「工作」與「事業」的分別。原來,父親93年在肇慶投資的茶園一直需要人打理,希望余威能繼承這份事業。父親未想過他會考得上公務員,所以一直沒有開口。那時,余威剛剛上班,他認真地考慮了父親的建議。
彷彿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余威沉思,有甚麼行業可以有長遠發展,持續做個30年、50年?是農業?教育?環保?還是護老?他想了又想,最終選擇了農業,因為對他來說進入的門檻最低,只要接手打理父親的茶園就可以。終於,他決定辭掉ICAC的工作,投身到自己的茶葉事業中。那時,余威未想過國內的生意環境怎樣,只知道國內人口基數大,先天上有這麼大的數據庫,再加上成本可控,各方面條件看起來都令人滿意,所以就決定回內地闖蕩。
清楚追求目標不後悔選擇
余威現時住在佛山,從香港搭高鐵不用一小時就到,如果不是疫情,他一個月會返香港兩次探望父母,一次留三至四天。他的公司在肇慶懷集,從佛山家裏開車到公司要兩個小時,再到茶園還要開個半鐘頭70公里的山路。余威慨嘆,在大灣區創業注定要這樣來回奔波,但只要安排好時間,一個星期至少有還有兩三天可以陪伴家人和子女。
這樣奔波了8年之後,回想當日放棄公務員工作,余威完全沒有後悔。他這樣計算,如果沒有辭職,仍然安分守紀做他的香港公務員,薪酬收入可能比現在高一些,但中港兩地消費水平有別,他現時的收入,已經保障到他過上比較高質的生活,這樣就可以了。
轉眼做了8年茶農,余威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很清楚自己想要甚麼、想得到甚麼,因此做抉擇時就比較簡單,毋須掙扎。他始終認為,年輕人一定要時刻清楚自己想要甚麽,這樣當抉擇來臨時,會更加容易面對。余威以自己為例,他明白當日為甚麼會去考公務員,主要是為了高收入。因此當有另一個選擇出現,能夠給他別的一些可能性時,高收入就變成了不再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支撐點。
他在肇慶種的茶,包括新崗凍頂烏龍茶、新崗綠茶及新崗紅茶等,年總產量約兩萬公斤,銷售地點以肇慶本地與珠三角為主。
內地可以做的比不可以更多
在內地工作,日常生活跟香港沒有太大差異,亦沒有因為香港人的身份而帶來甚麽不便。不少港人覺得,內地言論不自由,港人在內地生活不知可以說甚麽,不可以說甚麽,因而未必能習慣。余威對此有點不以為然:「我唔明,有甚麼不可以講?我覺得,無端白事為甚麼說言論自由不自由?難道你在國內講粗口會被抓嗎?這是無知……我一直很疑惑,所謂言論自由,我們正常人會談論國家政治層面的事嗎?說會被人抓,好想問一句,你是誰呀?你一個普通人,無端端去講政治,為甚麼?而且還要講國家壞話?」
余威說,很多港人總以為內地整天都是各種不行!不行!不行!但他經過多年體驗,發現內地可以做的比不可以做的多太多。單是日常生活,共享單車、支付系統已經比香港方便得多,節省很多人工成本和時間。
港人思維靈活勿浪費優勢
在內地做農業,余威說一定要肩負起社會責任。農產品面向廣大群眾,要放入嘴巴,所以產品必須保證安全,這就是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在大山里的茶廠工作,時刻記住要保護生態,防止破壞環境,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港人對比起國內人來說,思維比較靈活,「轉數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強,余威認為這是到國內開拓市場的一大優勢,千萬別浪費。北上發展不是因為在香港發展不好,而是要尋求更多更大的發展,因此港人必須走出去,最近的目的地就是大灣區。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首宋代文學家蘇軾寫的《定風波》,正好描述了余威當前的心境。他說,自己的事業自己把握,余威鼓勉勵大家不要怕嘗試,走出去才能找到自己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