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戰略】集合市場力量 激活拉鋸3年計劃 85機構簽署意向書發展「北都」

特區政府為激活「拉鋸」了三年多的「北都」計劃,高調舉辦了「企業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簽署儀式」,並在儀式舉行前,先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率團,帶領企業代表「視察」北都,營造一呼百應的景象。此舉自「北都」計劃提出以來,首次出現如此大型的「動員」舉措。
其實,特首李家超一直將發展「北都」,列入其重點施政項目之一。「23條」既已成功立法,便可以把心思放在推動經濟民生事務上。於是先行在去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放出發展北都的信息,再在翌月(11月)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與此同時,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亦曾多次寄語工商界要履行社會責任,不斷為特區政府注入底氣,但工商界卻一直持審慎態度。
因此,特區政府罕有地、透過簽署意向書的形式,「團結大眾」,有參與的工商界認為,今次純粹表態,目的不希望工商界繼續「口頭答應,不作實際」行動,但最終是否落實,仍須「計計數」。而今次簽署儀式,中資卻表現積極,某程度冀透過參與「北都」,汲取國際經驗,以此作為「出海」的跳板。

文:Wing Yip 圖:陳錦輝

企業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簽署儀式。
企業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簽署儀式。

龐大項目「路演」推介 李浩然:招商引資內地常見

對於特區政府罕有率領企業代表團考察北部都會區,並舉行意向書簽署儀式,身兼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李浩然接受《堅雜誌》訪問時表示,「北都」除提供廣闊土地資源外,本身也具重大戰略意義,它處於香港與深圳聯通的經濟紐帶上,國家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定性為「出海」、走向國際的重要跳板。

李浩然指出,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九加二」城市群中,香港與深圳無論在市場化、法治化程度,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等各方面,都較群內其他城市為高,成為城市群中的核心點,同時更扮演牽頭作用,把區域發展輻射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甚至大中華市場。

沙特「2030年計劃」也有「路演」

李浩然指北都具重要戰略價值。
李浩然指北都具重要戰略價值。

目前全世界的競爭已不再是城市和城市之間,而是城市群與城市群之間的競爭。李浩然指出,國家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時,對比的標竿是美國西岸的矽谷(Silicon Valley),又或是美國東岸的紐約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以及西歐的巴黎、倫敦等城市。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期望非常高,加上大灣區上的香港和澳門特區,是對外的最重要平台和窗口,起着很獨特的作用。

鑑於大灣區發展具重大戰略意義,李浩然認為代表了國家改革開放進入到另一個新階段,無論產業升級或是創科、高科技發展,都要與全世界進行競爭,大灣區扮演火車頭角色。故此不存在「外界」不關注,需要中央官員「出手」協調的問題,反之,外界是「高度」關注。

至於今次特區政府罕有地透過「路演」方式介紹「北都」發展,李浩然認為「北都」發展屬特區政府近年最龐大的項目,透過大規模「路演」,從中央及特區政府層面介紹及視察,甚至簽訂意向書等等,讓大眾以及未來計劃參與者,無論中資、本地資金或外資,先行「了解一下、計計數」,就算簽訂了意向書,到最後都要「計數」。

李浩然提到這種關乎到政府層次的「路演」,香港較少接觸,但內地卻很常見,不同省市的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佔很重要角色,如果涉及到大型項目,例如當年上海發展浦東新區,當地政府都會舉辦不少的商業「路演」活動。其實全世界不同地方當涉及大型投資項目時,也會舉行全球性的商業「路演」,就以近期的「中東熱」為例,數年前沙特阿拉伯提出「2030年計劃」,當時也舉行了大型商業「路演」。

規模龐大單一資金「食唔到」

今次「北都」計劃,中資企業表現積極,是否會藉機搶佔市場佔有率?李浩然認為中資企業除在香港有業務外,不少在深圳的業務都相當龐大,已經深入掌握兩地市場脈搏,他們明白「北都」對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價值,發展規模龐大,單一資金「根本食唔到」,需要以財團合作方式,或按不同項目內容,由不同類型企業財團負責,必須集各家大之大成。

李浩然不認同中資要在香港搶佔市場,他說香港屬開放型經濟體,沒有外匯管制,法制相當完善,只要投資者覺得有商機都會歡迎。至於中資表現積極,李浩然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會,中資企業欲要步向國際,香港是一個很好的「出海跳板」,無論是公司管治、財務管理、保險、借貸融資安排、法律保障,甚至與世界聯通等,香港已經相當成熟,自然令中資企業看重香港市場,願意投放資源在香港發展業務。

特區政府在「北都」採用「片區發展模式」,李浩然相信當中包括很多「內涵」。由於集合不同公共設施,有住宅、商業用地、寫字樓、商場酒店等,參與的財團較易計算到所需成本,更可靈活進行融資。例如透過長中短期不同時段的收益,衡量投資策略等等,透過綜合模式,一環扣一環。

李浩然指出「片區發展模式」在內地已經相當成熟,不少城鄉剛開始發展時,當地政府未必有充裕資金,更加談不上收地補償,於是運用「片區發展模式」,透過市場手段處理問題。

「北都」涉及面積龐大,特區政府將採用「片區發展」模式。
「北都」涉及面積龐大,特區政府將採用「片區發展」模式。
未來「北都」將結合高新科技及優閒生活空間於一體。圖為畫家筆下的設計。
未來「北都」將結合高新科技及優閒生活空間於一體。圖為畫家筆下的設計。

「北都」規劃深圳積極參與

李浩然解釋,以目前特區政府的財政收入,若繼續採用傳統方式收地,一來很困難,其次大家都不開心,發展商不可能高價收地,土地使用者也不想低價賣地,必須採用更彈性手法,例如改用股分制,大家不單着眼於此刻的土地價格,還包括項目的未來前景。

對於「北都」的發展前景,李浩然認為,一直以來香港受到土地不足困擾,整個發展重心傾向南面,現時「北都」擁有一大片土地,更是相對成熟的土地,有較大空間,對香港自身發展相當有利。

其次,港深互保性很強,香港在專業服務、商業層面上相當強,而深圳在科技、有型產業、生產方面亦手執世界牛耳。如何結合兩種優勢,「北都」這條邊境經濟帶將會相當合適。

李浩然透露,對於「北都」規劃,深圳很積極,希望可以將與香港接壤的邊境位置「拉直」。最直接的是皇崗口岸重建,將大幅土地劃作經濟合作區,並開設多個關口,盡量與香港融合。深圳正慢慢與惠州同城化,更與東莞發展科技經濟走廊,盡量擴大自身的體量。

鄭雁雄(前排左二)、陳茂波(前排左三)其他官員及企業代表聽取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丘卓恒(右二)介紹北都的最新發展。
鄭雁雄(前排左二)、陳茂波(前排左三)其他官員及企業代表聽取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丘卓恒(右二)介紹北都的最新發展。
「北都」居民熱切期待「北都」盡速上馬。
「北都」居民熱切期待「北都」盡速上馬。

中資銀行準備「放水」 陳振英:看好「北都」發展前景

簽署發展「北都」意向書有多間金融機構參與,身兼中銀香港顧問的立法會金融界議員陳振英說,除了證明銀行界看好「北都」發展前景,其實參與「北都」發展對中資銀行具有多重意義,包括藉此機會拓大借貸市場分額,也有助中資銀行汲取經驗,作為中資銀行「出海」的跳板,發展國際業務。

陳振英接受《堅雜誌》訪問時表示,由於發展項目繁多,涉及資金相當龐大,特區政府邀請金融界代表、中資銀行代表一起參與,藉以向商界發出正面訊息,表示「如果你們願意參與的話,銀行界都會支持」,主要營造一個良好氛圍。

銀行界看好「北都」發展

陳振英指中資積極參與。
陳振英指中資積極參與。

陳振英指出,作為銀行界,無論業務發展是否向好,主要視乎有沒有良好引擎帶動。「北都」發展計劃除中資銀行表現積極外,本地及外資銀行很多都有參與其中,證明銀行界都看好「北都」的發展前景。

今次的簽署儀式,基本上全港中資銀行,特別是最大規模的中資銀行負責人,基本上全部都有出席,陳振英形容以往確實並不多見。至於中資會「落水幾多」,陳振英提到今次模式有別於銀團貸款,大家訂出一個固定銀碼,但今次並沒有一個特定銀碼,只屬意願式表態,銀行將會支持有關項目發展。

今次融資安排陳振英認為是破天荒,相當嶄新。但有關安排在內地較為普遍,主要由銀行和企業達成合作協議,先訂出一個很龐大的銀碼,例如80億或100億元之類,合作協議只屬貸款意向書,具體項目佔多少錢、需要預留多少流動資金貸款、多少撥作貿易融資,根據不同用途再訂貸款年限、利率及條件等,均需進一步研究。

陳振英指出,鑑於「北都」發展多元化,有地產項目、創科、大學城等,內容包羅萬有,利用意向書方式先表明對項目感興趣,再決定融資安排會更加合適。

銀行貸款比率持續減少

以目前來說,香港的「銀根」能否支撐到「北都」的發展?陳振英強調現時銀行的存款相當隱健,總存款差不多有16萬億港元,貸款數字卻低於十萬億港元,貸存比率只有七成左右,可以想像得到尚有很多空間。加上發展商不會百分百靠借貸做生意,自己本身也有資本。

陳振英說過去三年銀行的貸款比率仍然持續減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曾作出解釋,可能受外圍經濟環境影響,企業投資態度傾向保守,物業貸款也減少。另一較大板塊是向內地客戶貸款,過去幾年內地經濟增速減慢,甚至面對信貸困難,令銀行貸款率也相應下調,甚至有負增長情況,因此如果有很好的項目,銀行都樂意支持。

陳振英指出現階段參與「北都」發展均以大型企業為主導,需要的資金也較龐大,主要用作起動資金,所以銀行界很有信心配合這些大型企業一起發展。特區政府希望商界能夠積極參與,利用商界的資金及社會資源一起發展。

陳振英指出過往中資較少參與這類大型項目,但中資近年已逐步調整市場策略,目前貸款比率佔整體市場差不多超過三分一,相信藉着參與北部都會區這個大型發展項目,貸款分額將有機會進一步上升。若總貸款額為十萬億港元的話,中資若佔一半便有五萬億港元,已超出目前大約三至四萬億港元,數額不少。

陳振英指中資銀行可透過參與的過程中,汲取國際經驗。
陳振英指中資銀行可透過參與的過程中,汲取國際經驗。

汲取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陳振英表示,銀行主要業務之一就是貸款,這同時反映出香港經濟情況,「北都」在未來十多年都是重要項目,既然中資銀行想在香港紥根,當然希望提高參與度,也恰好藉此汲取經驗,作為中資銀行「出海」發展國際業務的跳板。今次是一個很好機會去熟悉國際監管和經營環境,若能夠站穩腳的話,順理成章再去開拓國際市場。

另外,陳振英認為中資希望能夠積極參與各種貸款業務,擴大業務規模,但香港銀行數目比較多,客戶基礎又比較集中於部分銀行,要擴大業務並不容易。若今次能參與基礎建設項目,因為資金需求較大,亦不會影響到其他行家。

陳振英認為中資銀行可以透過香港這個平台作為地區總部,再輻射到東盟、中東甚至其他國家。當香港業務有好成績時,內地總行便會投放更多資金,毋須擔心資本是否足夠的問題。

在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專用安置屋邨樂翅樓,鄭雁雄(前排左一)、陳茂波(前排左二)與其他官員及企業代表聽取房協主席凌嘉勤教授(前排左三)的簡介。
在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專用安置屋邨樂翅樓,鄭雁雄(前排左一)、陳茂波(前排左二)與其他官員及企業代表聽取房協主席凌嘉勤教授(前排左三)的簡介。

2014年首度提出「北都」規劃 李家超:未來房屋供應重鎮

李家超在企業參與北都都會區發展簽署儀式致辭。
李家超在企業參與北都都會區發展簽署儀式致辭。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新市鎮,加上多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及其相鄰地區, 面積約3萬公頃,約為香港總面積三分之一。

早於2014年,特區政府開始規劃北環線,藉以連結東鐵線及西鐵線。直到2021年10月,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首次提及北部都會區計劃,卻被外界強烈批評,認為涉及龐大公帑,特區政府沒有足夠財政能力發展計劃。

2022年4月,特首參選人李家超表示,會繼續北部都會區計劃。他當選後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方案,當中包括建造中鐵線(北環線之延伸)及「北都」公路。

2023年10月,李家超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當中再提及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會以產業帶動、基礎設施先行為主軸,並指北部都會區將分為四大區域,由西至東分別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提供超過50萬個新住宅

政府隨後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 指北部都會區可提供約3,000多公頃新發展土地,當中大概1,400公頃10年內可供發展;提供超過50萬個新住宅單位,當局認為是香港未來房屋供應重鎮。

2024年10月,李家超再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北部都會區將會試行以「片區開發」模式加快建設。政府物色了三個片區作試點,分別位於新田科技城、洪水橋/廈村和粉嶺北三個新發展區,並由投得片區的發展商綜合開發,公共設施建成後交回政府營運。2024年底前政府陸續為三個片區進行市場意向調查。

與此同時,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深圳會見本港工商界,呼籲工商界以港為家、倚港興業,以實際行動詮釋愛國愛港。在簽署儀式舉行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親自率領多名商界人士到北區考察。

解讀「片區開發」模式 甯漢豪:發展商負責土地平整

港府官員及深圳市政府代表團到落馬洲考察,了解河套區及新區科技城的未來發展。
港府官員及深圳市政府代表團到落馬洲考察,了解河套區及新區科技城的未來發展。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施政報告》中,提出在北部都會區試行「片區開發」模式,並在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新田科技城設置了三個片區開發試點。

片區開發的意思,是政府把一定面積的土地出售給發展商,由發展商負責土地平整和興建住宅、工商業園區,以至公共設施建設。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北都」發展與大灣區發展息息相關,能產生協同效應,推動產業發展。很多內地企業、在港外國商會都對投資「北都」充滿期盼,都在等政府推出土地落實發展。

「片區開發」不會受經濟影響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左三)向年輕人介紹「北都」生活。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左三)向年輕人介紹「北都」生活。

甯漢豪解釋,傳統土地發展模式是特區政府先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完成收地及土地平整,賣地後才有資金回籠,對特區政府現金流壓力很大。若採用「片區開發」模式,特區政府只需劃出一大片土地,讓有興趣的企業或合組的財團投標,完全負責土地平整、基建、規劃及發展,有助減輕特區政府開支。

甯漢豪還表示,賣地收入受經濟及地緣政治影響,非特區政府能控制,故香港長遠不能單靠賣地收入支撐土地及基建發展,要思考其他方法,多靠市場力量,「片區開發」正是希望靠市場推動發展。她強調,「北都」各發展區正如期推進,未受經濟影響,亦不應受經濟發展周期影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