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16年的《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終於通過,最快將於2023年實施,屆時垃圾不但要按量收費,更要進行垃圾分類。不過,現時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垃圾中,廚餘佔三分一,多達3,300公噸,社區廚餘回收仍未普及,政府多項設施又未到位,有私營廚餘廠批評,政府一直未有支援及推動廚餘回收,令廚餘回收欠缺發展空間,相信政府再花上10年時間仍難以解決廚餘問題。飲食業界亦坦言,不少食肆受店舖環境及人手所限,難以做到廚餘分類,但政府一直未有正視問題。
政府今年初曾揚言2035年要達致「零廢堆填」,有專家更直言廚餘問題一日未能解決,相標根本難以達到。看來政府在環保減廢上,又再一次開出空頭支票。
文:本刊記者 圖:黃冠華、受訪者提供
環保署2019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顯示,本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垃圾達11,057公噸,當中廚餘佔30%達3,353公噸,68%為家居廚餘,其餘為工商業廚餘(約一千公噸),但整體廚餘回收率只有2.8%,相比其他廢物回收比率極低。
政府早前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期望在2035年達致「零廢堆填」,要達致這個目標必先要解決廚餘棄置問題,不過政府設施似乎遠遠追不上目標。2018年政府在小蠔灣設立首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1),每日可處理200公噸廚餘,轉化為沼氣發電和堆肥用途,但第二期的沙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2)則預計2023年才投入運作,每日最多可處理300公噸廚餘,而更大型的大埔污水處理廠的有機廢物預處理中心,更要待2029年才建成,每日處理廚餘量達500公噸。換言之,至2029年政府設施最多只能處理約1,000公噸廚餘,尚有逾2,000公噸廚餘仍未解決。
呂建基:廚餘收集商無支援
現時本港共有43間廚餘回收公司登記成為環保署的廚餘收集商,提供收費廚餘回收服務,協助O·Park1收集廚餘。其中一間位於上水河上鄉的綠色環保廚餘回收有限公司,經營廚餘回收及處理10多年,董事長呂建基接受本刊訪問時形容,自己在回收業界勢孤力弱:「政府補貼廢膠、廢紙很落力,我們回收、研發處理廚餘做了10多年,完全沒有支援!」
記者訪問當日,佔地25,000呎的廠房除了設置一部大型廚餘處理系統外,周邊堆滿大量廚餘回收物品,包括奶粉、奶茶、菊花茶等,期間有兩部大貨車駛進,一部是從連鎖日式食肆回收的三文魚皮及魚骨,另一部則由麵包廠回收的麵包皮。呂建基一邊協助「落貨」,一邊向記者說:「我本身做收垃圾,見這些東西很浪費才去做廚餘回收,10多年投放了逾千萬元,做多久蝕多久。」
靠自己研發 找貨源找出路
現時香港私營廚餘處理廠絕無僅有,呂建基解釋是因為處理過程複雜,亦沒有錢賺。他的客戶來自酒店、學校、餐廳、商場、公營機構、食品及飲品廠,疫情前平均一日回收量達20公噸,過往他利用生物科技為廚餘進行發酵降解,再製造動物飼料,但需時很長及成本甚高:「降解完、發酵完,然後才研究適合哪些動物食用,最後一噸成品亦收不回一半成本。」
疫情下回收量大減四分一,廠房過去一年轉為只處理麵包皮、三文魚皮及魚骨這類單一品種,製成麵包糠及魚粉,作為動物飼料轉售,補貼成本,其餘則運往小蠔灣:「單一品種我們知道它的成分,直接打碎、高溫烘乾、消毒,便適合魚、豬及雞食用,可保存一至兩個月。魚粉則是不少飼料的加工材料,可提高營養價值。」呂建基的廠房系統每日可處理7噸廚餘,以麵包皮計算,可製成約5噸成品,而魚皮及魚骨經處理後只有約一噸成品,他說:「我們因為要生存,所以只做有經濟價值的東西,從來沒有話我處理一噸,政府補貼多少錢給我,一亳子也沒有,靠我們自行研發,自己找貨源、找出路。」
成品輸內地手續繁複增成本
現時該廠房生產的廚餘飼料,主要供應本地農場,其餘運往內地銷售,但由於本地養殖業不多,需求較低,相反內地銷情非常好,售價更高過香港,可惜出口手續繁複,扣除相關費用後,利潤不及在香港銷售。呂建基解釋:「以一袋25公斤麵包糠為例,在港我賣1,900港元,運往內地則可賣2,600人民幣,但扣除運費、手續費後,只剩1,200元,變相利潤少了。」
廚餘廠一直只靠賺取客戶的回收費及售賣廚餘成品去經營。2018年政府設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後,他毋須再「夾硬」處理收集到的「剩餘物資」,便可直接送到小蠔灣,加上過去一年獲回收基金資助購買工具,廠房至今尚算「頂得住」,但呂建基擔心,垃圾徵費實施後,政府免費為食肆收集廚餘,屆時客戶勢必流失,令他過往10多年的艱苦經營付諸流水。
建議資助私營廠提高處理量
政府政策上是想解決廚餘問題,但呂建基認為設施上卻未能配合,即使能夠回收全港3,000多公噸廚餘,亦無法處理:「我相信花10年都無可能處理到一半,即使回收到亦處理不到,因為量太大,香港地方太細。」廚餘處理後的成品出路亦是一大問題,現時小蠔灣將廚餘用作沼氣發電,剩低的渣宰用作堆肥,但能否完全被使用實屬疑問:「回收天下無敵,沒有配合去處理便無用。處理完的成品沒有出路,沒有人承接,亦是無用。」
呂建基建議,政府可支援像他這類私營廚餘處理廠,協助處理回收廚餘,以提高處理量,但政府亦要協助業界為廚餘成品覓出路,或與內地商討,減省成品出口的繁複手續,相信可有助業界運作:「近年我們已可做到自負盈虧,我們這麽小規模也可以做到,政府支持多幾間,將來發展到像廢紙回收般,便是成功。」不過,他以月租7萬元租用的廚餘廠用地,正位於新界東北發展第二期規劃範圍,即將面臨收地,他只希望政府能夠給予地方讓他繼續經營,已是極大支援。
黃家和:政府似大笨象推不動
除了硬件配套問題,食肆亦欠缺支援。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向《堅雜誌》表示,全港有16,000多間食肆,大部分屬中小型食肆,受店舖環境及人手所限,難以將廚餘分類:「廚餘棄置堆填區是很浪費,我們亦有提倡廚餘分類,但並非每間食肆也可做到,因為香港大部分是小型食肆,沒有太多空間放置不同分類器皿,存在局限性。」
黃家和解釋,現時個別大集團經營的酒樓或酒店,因空間較大及較容易調配人手,進行廚餘分類較為積極,亦可藉此提升集團支持環保的形象,但大部分酒樓及小型食肆,一般只會當垃圾般處理:「並非我們不想做,第一是客觀環境上並不容做,第二是要員工去做這方面的工序,繁忙時間根本很難做到廚餘分類,這亦是工作上安排的問題。」
食肆面對另一難題,是回收安排及能否當區處理。黃家和以茶餐廳為例,每日平均只有幾公斤廚餘,自行安排回收商回收,成本太高。他早在10多年前已向政府提出食肆面對的問題,但政府一直未有積極處理,他形容:「很多時好似推着一頭大笨象般,推不動,有時我也感到沮喪。」
建議廚餘應在當區處理
黃家和早年亦曾向環境局建議,在每個地區設立廚餘回收中心,以用者自付方式,讓廚餘可在當區處理,甚至建議在每個大型商場設立廚餘機,讓商場內的食肆可將廚餘直接在地處理,「局長(黃錦星)都贊成,但就建議我向環保基金申請款項去協助商場,其實我提出建議,政府可否牽頭去做呢?」
政府已落實實施垃圾徵費,免費回收食肆已分類的廚餘,但黃家和認為,政府未有提出其他具體支援,成本增加多少暫難估計:「這幾年我們受疫情影響真的已經很累,有很多問題要應付,我們只是『搵兩餐』,承擔得到會盡量配合,但做不到時又如何呢?政府有哪些支援?這是雙方面的。」除了食肆廚餘之外,黃家和認為,現時棄置到堆填區的大部分是家居廚餘,政府只要解決家居廚餘問題,很多事便會迎刃而解。
推動業界從源頭減少廚餘
本地餐飲業界3年前發起「星星相惜餐飲伙伴計劃」,身兼計劃召集人的黃家和表示,已召集大約120間機構透過宣傳教育,推動業界從源頭減少廚餘,又推廣惜食文化,呼籲顧客不要浪費食物。計劃今年還會再推出相關宣傳活動。
黃家和承認,廚餘回收處理是個「棘手」問題,家居廚餘更須集中火力應對,但可惜現時配套追不上政策:「廚餘處理機並非每個家庭或每間食肆也可安裝,如何提供技術性支援,或改變日常處理食物的方式,需要更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