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1)建設海洋牧場 發展可持續漁業 「十四五規劃」助香港漁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是不是夕陽行業?我覺得不是,但需要蛻變。」
香港漁民團體聯會主席張少強從事漁業40多年,見證着香港漁業由輝煌時期走向衰落,面對自然生態的改變,漁穫減少,其家族亦由傳統出海捕魚,演變至發展漁業相關作業。
最近他與香港漁民集資,在惠州「粵港澳流動漁民深海網箱養殖產業園」投資養殖黃立鯧,可說是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通過的建設海洋牧場、發展可持續漁業新格局的機遇。但有漁民團體指出,香港漁民習慣「單打獨鬥」,要配合國家發展轉型,需要港府提出更多支援。

文:馮惠詩 圖:黃冠華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積極拓展海洋產業體系,要優化近海綠色養殖布局,建設海洋牧場,發展可持續遠洋漁業。

今年6月,中國農業部港澳流動漁民工作協調小組推出《港澳流動漁船漁民管理規定》,為推動香港漁業轉型提出多項措施,包括鼓勵發展水產養殖及休閒漁業;容許漁民以公司身份登記;容許休閒船隻登記港澳流動漁民;開放港澳漁民聘請外省漁工;在柴油補貼及漁船更新改造項目中,把港澳流動漁船納入補貼範圍,並與內地漁船享受同等補貼標準等等。

何靖︰香港漁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張少強認為,即使國家給了支援,也要漁民自身作出改變才能成功。
張少強認為,即使國家給了支援,也要漁民自身作出改變才能成功。

中聯辦副主任何靖今年8月底,在香港漁民團體聯會一個座談會上表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思路。目前香港漁業發展面臨一些困難,例如資源萎縮、產業鏈不完備和缺乏龍頭企業等,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業界自身努力,同時亦要借力借勢,搭上國家發展快車,與內地攜手共進。香港漁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相信只要用好國家惠港惠漁政策,將外在政策助力轉化為內驅力,香港漁業必將煥發新活力。

對於國家「十四五規劃」下針對漁業推出的惠港政策,張少強認為對香港漁民而言是一個好消息,但國家「十四五規劃」只是一個大方向、大政策,國家給了支援,亦要漁民自身作出改變︰「給你一個碗,都要碗裏面有東西,不是給你一個碗就成功,可以有飯吃,你自己都要去煮飯、去買餸,才可以吃飯。」

漁民聯會集資到惠州養黃立鯧

祖父輩都是捕魚為生,張少強70年代完成學業,覺得近岸魚穫開始減少,須轉往汕頭、海南島等水域作業,但當時的漁船較細小,不能支撐出海到該些地方,故家裏經歷了第一次轉型,改為經營運送魚穫的運輸船及養殖不同魚類。

張少強形容80年代是香港魚類養殖最輝煌、最風光的時期,甚至台灣、日本都要引進香港的養殖方法。然而,自90年代起,本港開始有不少大型基建,令海洋沉積物增加,26個養魚區水質越來越差,張少強就決定再次轉型,改為經營魚類批發。

現年66歲的張少強已到退休之年,不過身為香港漁民聯會主席,他最近又有「搞作」,與本地漁民一起集資,參與廣東省政府的「粵港澳流動漁民深海網箱養殖產業園」項目,在惠州養黃立鯧,而他們的養魚場更得到「優質養魚場」認證。惠州政府用於深海網箱養殖的海域就有50公頃,張少強說:「差不多幾十個足球場那麼大,香港無法做到。」

在惠州的養殖場,單是一個網箱就可養15萬條黃立鯧。(受訪者提供)
在惠州的養殖場,單是一個網箱就可養15萬條黃立鯧。(受訪者提供)
惠州政府用於深海網箱養殖的海區就有50公頃。(漁護署圖片)
惠州政府用於深海網箱養殖的海區就有50公頃。(漁護署圖片)

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申請艱難

對於深海網箱養殖,張少強說早在2018年已有構思,於是向內地相關單位爭取,又和一批約20多人的香港漁民合資,到了2020年中,終於確立得到國家支援,2020年底投入生產,開始買魚苗運到惠州。

「我們的大型網箱不再是香港那些10米乘10米,我們一個網箱圓周都100米,每個網箱可養15萬條黃立鯧。」張少強說,這些魚大概養4至5個月就可以出售。整個惠州養殖項目,他們初部估算大概要投資4,000萬元,每日單是魚糧支出就要花20多萬元。漁民過往都是「一人、一船、一魚排」,現在要轉型,就要集約化。張少強慨嘆,過往要向特區政府申請「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甚為艱難:「漁民不會懂怎樣申請,還要計算項目可以賺多少錢,申請的都是先導計劃,怎樣能確保賺到錢?」由開始申請計劃到批出撥款,往往需要兩年時間,張少強反問這種效率如何追得上市場發展?

香港漁民集資在惠州養黃立鯧並取得「優質養魚場計劃」認證。
香港漁民集資在惠州養黃立鯧並取得「優質養魚場計劃」認證。
香港漁民集資在惠州養黃立鯧並取得「優質養魚場計劃」認證。
香港漁民集資在惠州養黃立鯧並取得「優質養魚場計劃」認證。

國家開放聘外省漁工助解困

惠州養魚場順利投入生產,但同時卻碰上新冠疫情,問張少強有沒有受到影響?他說最大影響是漁船和船員返回內地都要隔離檢疫,由於養魚場在起步階段,始終需要由香港人員管理,有員工為怕出出入入要接受隔離,已幾個月沒有回港。

在新規定下,開放港澳漁民聘請外省漁工,張少強認為對他們有很大幫助,因廣東省漁工已開始年紀大,漁業對當地年輕人又不吸引,在廣東省聘請漁工,即使開價月薪1.5萬元人民幣,都不容易請到人,如今他們可以到其他沒有那麼富裕的省份做招聘,實在為他們解決了一大難題,但張少強相信外省漁工需要花較多時間進行培訓。

除了惠州養殖場,張少強還計劃與其他香港漁民一起,到阿曼(中東阿拉伯半島海域)考察發展遠洋漁業的可能性,考察團更向「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申請了撥款,但因為疫情關係,計劃暫時被拖延。

漁民望投入遠洋漁業覓出路

阿聰表示,近年魚穫減少,今年更在休漁期兩周後就要回航。
阿聰表示,近年魚穫減少,今年更在休漁期兩周後就要回航。

現年43歲,已有出海20年經驗的阿聰亦有意到阿曼看看。阿聰做拖網捕魚,父親亦是漁民,他與父親「拍住上」,全盛時期可搵8萬至10萬元一日。2012年,香港通過法例禁止拖網捕魚,他就轉去海南島等水域作業,但近年有關水域的魚穫亦逐漸減少,以今年情況最為明顯。

「今年休漁期後出海14日就停航,因為魚穫太少,疫情之下價錢也賣不高。」阿聰解釋,因為魚穫彌補不了每日開支成本,於是決定把兩艘拖網漁船駛回香港。阿聰當初滿懷雄心壯志,打算55歲就能退休上岸,想不到現時卻難以維生,而且「個心開始慌」。

一度想把手上漁船出售,奈何一直無人問津,阿聰現時只能寄望到阿曼考察,確定有沒有發展空間︰「冇得做,都要搵下出路。」

楊上進︰漁業進入「惡性循環」

楊上進指出,國家提出的集約化、企業化對香港漁民而言是空泛的概念。
楊上進指出,國家提出的集約化、企業化對香港漁民而言是空泛的概念。

香港漁民互助社主席楊上進表示,內地每年5至8月在南海實施休漁期,休漁期過後,理應是漁民出海最繁忙的黃金時期,但今年休漁期過了不久,已有漁船因魚穫太少要停航返港,否則一個月可能要蝕數十萬元,他直言情況令人憂慮。據楊上進分析,他相信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

「海洋資源一直減少,但捕撈量並沒下降,加上內地非法捕魚情況嚴重,外國漁船又來競爭,警鐘在早幾年已經響起。」自從禁止拖網捕魚後,海洋生態曾復蘇過一段時期,讓近岸作業的小漁船收穫有了保障,但楊上進認為,近年香港水域有不少大型海事工程,如港珠澳大橋、機場三跑等,令海洋水質大受影響;而養魚業亦因過去出現的紅潮元氣大傷,一時間難以恢復,加上非法捕魚問題一直難以杜絕,這統統對漁民生計構成影響。

漁民難改變單打獨鬥思維

「十四五規劃」對香港漁民有不少有利政策,楊上進認為最亮眼的是舊船更新改造方面的補貼,絕對可幫助漁船轉型至其他作業用途。不過,國家提倡的發展海洋牧場、遠洋漁業,都是較「宏觀」的做法,需要企業化、集約化去做,對一般漁民而言,只是一個空泛的概念︰「香港漁民習慣單打獨鬥,家庭式,一代傳一代。」漁民自己就是CEO,認為「力不到不為財」,要他們改變思維,與其他人合作並不容易。

即使有部分漁民有興趣轉型,想作新嘗試亦非易事。楊上進憂慮漁民普遍知識水平有限,要他們籌組公司相當困難,漁民互助社雖然能在籌組過程中從旁協助,例如陪同漁民去公司註冊處做公司註冊、去銀行開設戶口等等,但公司成立後的管理及長遠發展,都要靠漁民自己去做,楊上進認為政府應給予更多誘因,鼓勵漁民轉型。

6981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