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成長】20條生產線 月售逾千萬個 Good Mask 香港品牌口罩傳奇

一年多前,新型肺炎開始在港肆虐,市面上「一罩難求」的慘況還歷歷在目,元朗一家藥房的老闆李秉峰對此感到心疼,最後決定與兩名80後好友合資,在香港開廠生產口罩,創立本地口罩品牌「Good Mask」。

一年後, Good Mask已有13間門市,生產線亦增加到20條,月售口罩逾1,000萬個。李秉峰並沒有因此自滿,他希望疫情之後,他的口罩可以繼續提供給香港的醫護人員使用。另外,他亦希望衝出香港,令其他地方的人,提到Made In Hong Kong的口罩時,都會想起Good Mask。而他自己亦希望將Good Mask打造成香港品牌,除了口罩外,擴展不同範疇的業務。

文:羅偉健 圖:黃冠華

「其實當時我有想過,用字母來做Logo,但討論期間發現,好像越簡單的logo越出名。」對於為何選用大象做 Good Mask的招牌,李秉峰一邊笑一邊說,當初他和拍檔都在糾結於用生果還是動物好:「比如咬一口的蘋果,就是蘋果電話,個個都識。要不就用動物,比如林寶堅尼是牛,法拉利是馬,就覺得不如用動物。」

李秉峰選擇大象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大象比較溫純;第二是覺得牠給人一種保護的感覺,因為造口罩最緊要是帶到保護給使用人士,讓他們避過病毒侵襲,所以決定用大象。」

李秉峰:不忍市民排隊買劣貨

前年(2019年)疫情初期,李秉峰發現全港對口罩需求好大,特別是開藥房的他,深深感受到當中的緊張程度:「我藥房都有撲口罩,但價錢就越撲越貴。到(前年)12月左右,我們找同事飛韓國入KF95口罩,帶了現金過去,但去到口罩廠拍門,他們還是不賣給我們。當時供應的緊張程度,就算是有錢都未必買到。」

那一刻開始,李秉峰就開始萌生了「不如自己開一間廠」的念頭。既然買不到,藥房又沒有口罩賣給客人,不如自己口罩自己製造,實行自給自足。

另一方面,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看到市民連夜排隊,去買一些被炒到三百多四百元一盒的口罩,有些更可能是劣質產品,李秉峰覺得太不合理。所以「計過數」後,雖然覺得香港開廠成本有點高,但相信自家製口罩仍可以回本,是個商機,所以決定開一間本地口罩廠。

Good Mask的實體店越開越大, 中環店佔地兩層。
Good Mask的實體店越開越大, 中環店佔地兩層。

改造光纖廠無塵間搶先開工

李秉峰去年2月起構思,月尾裝修廠房,3月正式投產。整個過程速度飛快,他認為或多或少都有幸運成分。

或許有人以為,做開藥房對開口罩廠多少有點「門路」,但李秉峰卻苦笑說,一點幫助都沒有,所有事都要親力親為,自己摸索:「造口罩是一件從無變有的過程,但踏出這一步好漫長,找廠房找了很久,港九新界都去過。」

李秉峰說,在香港實在很難找到一些「吉」廠,所以即使當時跑了多個地方,都是一無所獲。就算找到了廠房,也未必可以在短時間內投入生產,重點是口罩廠需要無塵間,要將一個普通廠房改裝做無塵間,需要好長時間:「雖然無塵間只不過是買些板做個封隔,做個空間出來把塵擋住,裏面再做一些抽氣系統,形成一個正壓室,就會變成無塵間。但你買這些圍板,抽風各方面等設備,需要好長時間,由備料到裝修好,要三四個月,所以現成的無塵間很難找。」

或許好人自有天助,李秉峰承認自己十分幸運,因為當時剛好找到一間停用的光纖廠,而製造光纖亦需要無塵間,要求甚至比口罩廠再高一級,去到食品級別,所以十分適用,只需要打掃一下,不用等幾個月,就可以搬機器入去進行生產。

李秉峰說,Good Mask 的最大優勢是口碑。
李秉峰說,Good Mask 的最大優勢是口碑。

創業初期困難重重

回想開廠那段歲月,李秉峰仍覺感歎:「以做廠來計,造口罩真的算複雜。」除了對口罩的知識未夠,他還要面對很多變數。

比如最重要的口罩生產機器,當時不但口罩缺貨,連口罩機都缺,因此內地有廠商將一些原本造鞋或塑膠帽具的機器,改造成口罩機,一開始買回來的4部機器,只有1部運作暢順,其餘都「神神哋」,可能生產幾個小時又不行,要調校一兩小時,之後才可以再開工幾個小時。因為機器問題令出貨延期,搞到李秉峰很頭痛。

「原材料也十分困難。口罩原材料其實好簡單,本身我們找到的,原本都有做開,但因為當時需求太大,所以貨源炒到好貴。本來萬多兩萬元一噸,當時可以炒到十幾萬一噸,但我們都要買。口罩機也一樣,本身口罩機正常一部可能只是30萬左右,但當時可以炒到百多二百萬,所以要不停去找,才找齊機器和材料。」

本地製造比入口更化算

對於要「硬食炒價」,李秉峰當時沒有想那麼多,他認為口罩機是一種資產,初期投入只是一次過:「你買機,那怕一次買20部都好,只是一次性開支,而這些一次性開支會隨時間拉長而攤分,做得越耐成本就會變得越微不足道,所以當時沒有擔心這件事。」

李秉峰亦堅信原材料價格始終會回落,計過數後,他認為就算自己生產無論幾貴都好,仍便宜過在市面上撲現成口罩。他相信就算原材料再貴,生產出來的口罩一定比入口貨更有競爭力。

面對同行競爭兩手迎戰

good marks推出多種不同款式的盒裝口罩。
good marks推出多種不同款式的盒裝口罩。

經過一年多營運,Good Mask由當初4部機器,發展到現時有20條生產線。在稍為站穩陣腳的同時,大量競爭對手亦陸續出現。李秉峰承認有很大挑戰,因為基本上現時Made in Hong Kong的口罩,都和Good Mask一樣達到最高標準Level 3,無論是防護效能、透氣性方面都造得很好。

不過李秉峰認為他們的優勢是口碑,因為Good Mask是香港第一間生產Level 3口罩的廠商,認受性會比較高一點。

正所謂居安思危,為了保持競爭力,李秉峰認為有兩方面可以發展。首先,現時不少競爭對手的產品,在防護效能上都是最高等級,所以某程度上未來的策略是要「拼款式」。Good Mask現時已有100多款不同花紋及圖案的口罩,但未來仍要繼續推出一些新花款,更多授權圖案及卡通人物。另外亦要發展印字服務:「希望口罩不單是口罩,是每個客戶的專屬口罩;是一個有代表性,只屬於對方的一個口罩。」

另一個競爭策略就是要保持質素,加開門市。Good Mask現時有12間門市,部分甚至設於傳統的舖王地帶,例如中環店就有整整兩層。李秉峰目前仍在物色舖位,希望之後可以擴充到18間門市。為甚麼要花費巨大成本,開設這麼多分店?李秉峰認為香港部分消費者想法比較傳統:「他們見到你有門市會比較安心,如果你一間門市都沒有,只靠網上銷售,消費者未必安心。」

Good Mask的口罩超過一百款。
Good Mask的口罩超過一百款。

疫情後口罩仍有需求

不過,疫情總有結束一日,從商業角度而言,開那麼多門市,到時會不會很難「收科」?李秉峰早已想過這個問題,但他認為就算疫情真的開始回落,口罩需求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他以03年沙士為例,當時5月尾就已經沒有確診個案,但市民還是戴口罩戴多了幾個月。

「我相信口罩需求不會變零,經過這一年,好多香港人都變成了口罩專家。例如以前在印尼入的口罩,經過這一年之後,個個都知道唔得,只有便宜兩個字。所以,我相信香港人未來對口罩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

李秉峰又強調,香港的醫護人員,或者高風險、高危人士,都要一直用口罩,就算需求怎麼低都好,仍有基本需要。

Good Mask最初開實體店, 只是狹窄的小店。
Good Mask最初開實體店, 只是狹窄的小店。

擴展業務打造香港品牌

李秉峰當日開廠時,對未來已經有明確目標,他希望可以打造一個真真正正的香港品牌,而且要涉及到不同範疇,未來一年他希望擴展更多業務,主要在飲食方面,比如咖啡店和高級食材店。他解釋這和疫情是有關連的,因為疫情底下,好多人都不願外出食飯,甚至晚餐都會選擇親自下廚。有見及此,他計劃購入一些優質食材回來,用較便宜的價錢賣出去,薄利多銷,希望讓香港人有機會食到一些好東西。

至於咖啡店,則因為他本身喜歡飲咖啡,所以想嘗試一下。他希望疫情緩和之後,香港人不用在家工作,早上上班時有一杯好咖啡喝。

李秉峰於黃埔開的肉類舖「Good Meal」, 繼續沿用大象標誌。
李秉峰於黃埔開的肉類舖「Good Meal」, 繼續沿用大象標誌。

Made In Hong Kong衝出香港

至於口罩銷售方面,李秉峰希望疫情完結之後,Good Mask可以供應給香港醫護使用,包括各大醫院及私人診所:「希望每位醫護人員都可以戴我們提供的口罩,因為他們真的每天都要用。」

李秉峰更大的夢想是要衝出香港,希望大家一提到Made In Hong Kong的口罩,都會想起Good Mask。他說在疫情期間,已做過不少外國訂單,包括加拿大、英國、澳洲等,而他亦取得了各地入口要求的證書,只不過因為香港疫情未完結,所以銷售重心仍放在香港。

「其實我們都有想過在外國開舖,直接銷售。暫時我們會考慮英國、加拿大、澳洲,其中澳洲的營業牌照都辦好了。這三個地方沒有口罩廠,沒有人做口罩,所以進佔這些市場最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