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有明天】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遙望深圳發展神速 邊境居民不勝唏噓

今年中秋及國慶假期,北上人潮料將再創新高峰。包括文錦渡、羅湖及新開設的蓮塘口岸/香園圍管制站的打鼓嶺,基於歷史原因,部分地區被列作邊境禁區。
一直以來,居民出入也須申領所謂「禁區紙」,偶爾從天文台發放寒冷或酷熱天氣警告時,曾提及該處為全港最熱或最冷地區,為該區蓋上神秘面紗。
隨着特區政府發展北部都會區,不斷縮減邊境禁區範圍,整個地區也活起來。今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堅雜誌》在立法會議員、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陳月明帶領下,透過老村民口中,細說這些年來深圳河兩岸的生活發生了甚麼變化。
原來在回歸前,村裏掛起較大的國旗都會被警方「詢問」。陳月明說,看着深圳發展如此神速,也希望香港能夠加把勁,積極推動北區發展。

文:Wing Yip 圖:Mia

採訪當日,正值中秋節前數天,向新屋嶺村進發,陳月明指着前方說:「前面這間警署全港最好招呼,慢慢與你傾偈。」因為「無乜人報案」,警署被列入二級歷史建築物,而主幹道蓮麻坑道更大興土木,展開各項翻新工程。陳月明指出,部分路段寬度只屬單行道,繁忙時段交通十分擠塞,必須積極跟進。

新屋嶺村村代表 張天送: 國家強,挺起胸膛,人都高大啲

張天送感慨,現在終於能堂堂正正掛國旗。
張天送感慨,現在終於能堂堂正正掛國旗。

首站到擁有300年歷史的新屋嶺村,村代表張天送正準備懸掛國旗、區旗,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大日子。他指出,早前連場大雨,又有颱風,不想過早掛上(國旗),因為「日曬雨淋」,很易殘破,故臨近國慶大日子才掛上。在新屋嶺「土生土長」的張天送說,看着對岸的發展,令人驚嘆。

他指出,早年村民到外地謀生,每逢過年或大節目,都是乘坐夜機回港,他們從機上望出窗外,看到香港這邊一片燈海,反之深圳這邊就漆黑一片。時移世易,深圳高樓如「雨後春筍」,萬千燈火,反之香港這邊仍然只有矮樹、三層村屋,發展仍然有限,深圳已經超越了。

至於慶祝國慶方面,張天送表示回歸前慶祝較為低調,只在合作社、鄉委會或家中掛上小小一枝國旗,太大型、太鋪張的話,當時的警察會詢問,擔心有政治成分,直到回歸前一兩年才開始放鬆。

港英年代國民教育完全真空

今年正好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張天送感觸良多,從過往到外地常被錯認為日本人,到近年已有外國人向他說普通話,若非國家強,怎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國家強,都會挺起胸膛啲,人都會高大啲。」

張天送表示,今年國慶除繼續舉行升旗禮外,更舉辦一些認識國家活動,讓年輕一代能夠認識祖國發展。過往港英年代,國民教育完全真空,現正值國家致力提倡愛國精神,學生從幼稚園便開始學習,香港也須正確認識國家最新發展。閒時他會組織村民到內地拜訪其他村鎮,互相交流。

陳月明:深圳燈光匯演照到村民外牆

陳月明透露,她娘家的窗戶也望到深圳,親眼望着對岸發展,從漆黑一片,到現時五光十色,甚至不時對岸會舉辦燈光匯演,光源也會照到這邊村民的外牆。兩邊關卡的便捷程度,可以利用手機落單,過關拿美團外賣。

她自己有很大感觸,兩邊的落差如此大,希望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提速提效,否則無論是地區發展或經濟都會跟不上。在國家高速發展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身處海外的華人也備受尊重。

陳月明說,打鼓嶺對面的深圳,屬於黃金地段,而打鼓嶺這邊也應屬黃金地段,因為包含了多個口岸,具相當大潛力,北部都會區發展不容忽視。她又提到,不少居民看到這股潛力,「走了出去」的最近也紛紛回鄉建屋。

木湖村村代表 杜裕安、鄭錦富:三層樓以上就是深圳

杜裕安(左)與鄭錦富(右)見證深圳高速發展。
杜裕安(左)與鄭錦富(右)見證深圳高速發展。
他們希望北部都會區發展能與深圳看齊。
他們希望北部都會區發展能與深圳看齊。

打鼓嶺旁邊是多幢高層的木湖村,兩位村代表杜裕安及鄭錦富,正忙於更新國旗及橫額,迎接十一國慶。他們帶《堅雜誌》記者參觀村內一家很古老的天后廟,該寺廟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最近深圳。

70年代逃港潮天后廟旁擠滿人

杜裕安表示,60、70年代,天后廟對出為一片農地,兩邊同樣都從事務農。70年代內地逃港潮,大批內地同胞藉冬天地面較乾,便從該處來港,高峰期好像螞蟻般擠滿了人。

鄭錦富也是在這個時間「走過來」,由於外婆在木湖村居住,很快便被接走。時移勢易,天后廟前的耕地已荒廢,深圳那邊更興建了多幢相當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鄭錦富笑說,現時真想從這邊走回深圳生活。杜裕安就希望特區政府能夠加速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與深圳看齊,不要像現時村民形容,要分辦深圳與香港,只需看樓宇高度,「 三層樓以上就是深圳」。

香園圍村村代表 萬新財:村民憎恨禁區紙

萬新財(右)一直留守在香園圍村。
萬新財(右)一直留守在香園圍村。
萬新財住的祖屋,仍保持了舊時的更樓建築。
萬新財住的祖屋,仍保持了舊時的更樓建築。

2023年2月,蓮塘口岸香園圍管制站正式啟用,為深圳與香港第七個跨境陸路口岸,口岸不遠處就是香園圍村。香園圍村代表萬新財一直在祖屋居住,他的祖屋是兩排兩層高青磚房屋,牆角及門框使用了大理石,設鐵門欄作為防盜之用。屋簷有花、鳥及植物圖案,屋後更保留了更樓,相當有特色。

開放禁區「讓香園圍村重獲自由」

隨着邊境禁區逐步開放,但目前要到中英街,仍需要持有邊境禁區許可證才可進入。
隨着邊境禁區逐步開放,但目前要到中英街,仍需要持有邊境禁區許可證才可進入。

香園圍村已有360多年歷史,鄰近深圳蓮塘,回歸前被港英政府列為邊境禁區,居民進出也需要拿所謂「禁區紙」,相當不便,所有發展近乎停頓,不少村民被迫移居海外或到市區謀生,名副其實的「隱世村」。

探訪當天,剛巧遇上陳月明介紹鋪設光纖寬頻的人員,忙於在村內鋪設電線。自特區政府逐步開放邊境禁區,萬新財形容「讓香園圍村重獲自由」,兼且看見國家富強,是值得開心的事。

自從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構思以來,轉眼間已走了45年,國家神速發展,超乎西方國家想象,他自己也意想不到。當時香園圍與深圳都是一片農地,中間相隔一條深圳河。改革開放之後,國家的改變令人驚喜:「鄧小平,我覺得他是一個思想頭腦開放、前進的人,他提出『一國兩制』,在香港及澳門落實,真是很厲害。」

禁區政策反映英國人看不起中國人

香園圍村多處掛上國旗。
香園圍村多處掛上國旗。

回想香園圍被列入禁區的歲月,萬新財表示,這是英國人留在香港最差的政策,完全是英國人看不起中國人的行為。無論他個人以至村民,都憎恨這個政策。當時,出入都要出示所謂「禁區紙」,晚上12時到凌晨4時更實施宵禁。當時還在港島銅鑼灣工

作的萬新財,每天踩單車到鄉事會門外轉乘小巴到粉嶺火車站,再乘火車出市區上班。
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轉眼間維持了數十年,地區配套設施嚴重滯後,對村民來說實在不公道。但萬新財有一個信念,就是香港回歸後,必定會取消所謂禁區政策,最終真的落實,令大家獲得自由。他形容這種自由才算寶貴:「當時申請一張禁區紙相當艱難,就算報紙、電台、電視台入來採訪,全部要申請禁區紙。」他認為港英政府是刻意將他們「邊緣化」。

影響社交 「連女朋友都識唔到」

早前立法會議員視察開放邊境口岸的情況。
早前立法會議員視察開放邊境口岸的情況。

萬新財指出,被「禁區」管理,直接影響到正常社交,每當與朋友談起,你住在打鼓嶺,就給人一種很落後的感覺,也不能招呼朋友到家聚聚,因為要「申請禁區紙」。萬新財慨嘆甚至「連女朋友都識唔到」:「普通人家識了女朋友,都帶回家見父母,但我點帶?禁區紙不是任意發,最初連親戚都不行,莫說是朋友身份。」

雖然生活困難,但萬新財每年國慶必定會在村內懸掛國旗,而且會選擇當眼地方。隨着國家發展越來越好,加上特區政府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無形中為這裏注入生氣。萬新財期望能夠打通香港與深圳,尤其是深圳河,他深信會相當有價值,卻一直未被重視。

在旁的陳月明也提到,自己也曾在立法會上提出,在深圳河推動親水文化,開闢附近觀光點,把該區搞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