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月前出現首宗人類感染猴疱疹病毒(B病毒)個案,一名男子遭猴子襲擊受傷後證實遭感染,情況一度危殆。有專家指,人類感染B病毒後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高達八成。
事實上,野猴近年出沒的地點越來越接近民居,令不少市民「心慌慌」,擔心對健康構成威脅。現時全港野猴數量約2,000隻,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認為猴隻有增多的趨勢,質疑漁農自然護理署憑甚麼指標去制定野猴數量。他促請當局加強野猴絕育工作和加強打擊非法餵飼猴子等野生動物,以遏止猴群增加。
漁護署回應本刊查詢時指,該署委託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等承辦商為野猴絕育及收集猴群數據,為絕育計劃制定目標。該署將由每年替95隻野猴絕育,增至每年120隻。此外,立法會日前已通過《野生動物保護(修訂)條例草案》,將餵飼野生動物的最高罰則增至10萬元及監禁1年,希望增強阻嚇作用。
文:潘翠華 圖:黃冠華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月前公布,本港一名37歲男子今年初於郊野公園被猴子襲擊受傷,1個月後求醫證實感染B病毒,被送往深切治療部留醫,情況一度危殆。他過往健康良好,因發燒及神智不清,被送往仁濟醫院急症室並入院,經治療後情況由危殆轉為嚴重。
野猴擾民時有所聞
該個案是中心錄得的首宗人類感染B病毒病例,但此類個案曾於其他地方如美國、加拿大、內地及日本發生,主要由猴子咬傷或抓傷而引起,人傳人情況非常罕見。中心早前已宣布將人類感染B病毒納入「對公共衞生有重要影響的其他疾病及情況」,敦促醫學界呈報懷疑及確診個案,以便中心採取流行病學調查和跟進。
今次事件引起了市民對本港野猴的關注。本刊翻查資料,發現近年有不少野猴誤闖民居,如2015年有市民拍攝到一批猴子闖入沙田火炭穗禾路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職員宿舍會所游泳池,肆無忌憚暢泳及嬉戲;2016年有「馬餾山」之稱的金山附近的新蘇屋邨,經常有野猴出沒滋擾民居;2018年更有兩隻野猴經窗口爬入大圍美城苑一個單位內廚房翻找食物,屋內一片狼藉。
何俊賢:你話有2,000隻 我唔信
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認為,港府低估了野猴實質的數量,他坦言自己也試過在郊野公園範圍內被猴子團團圍住難以前進:「你話有2,000隻,我係唔相信嘅。」但始終社會對野猴關注度一直不高,直到今次人類受B病毒感染事件發生才引起大眾關注。他認為這是一個好契機去檢討野猴管理,以及做好宣傳和教育。
他認同政府需要加強野猴絕育工作,同時政府亦需要有一個科學的數據來告訴市民大眾,怎樣的野猴比例才是合理:「政府需要找專家去得出正確的數字,到底1,000隻、1,200隻還是1,800隻才是算合適。」
絕育之餘須同時阻市民投餵
與此同時,何俊賢認為單純進行野猴絕育並不能解決滋擾問題,同時要嚴懲非法餵飼野猴者。
「我們不能阻止野猴闖進市區,但可以阻止人們去投餵或對野猴作出挑釁行為。」何俊賢相信以前可能因為罰則太低,加上執法力度不足,變相令市民容易跨越紅線。他希望提高罰則以及加強執法,會更有效阻止市民投餵行為。
另一方面,他覺得整體社會的價值觀都要改變:「有些人覺得猴子是可以接觸的動物,甚至覺得是寵物,這些價值觀會影響到政府做事的效率。」他認為政府有責任更積極地提供一些關於野猴及其他野生動物有可能帶給人類疾病的資訊,讓市民建立正確認知,知道要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
漁護署:絕育每年95隻增至120隻
漁護署回覆本刊查詢時表示,自2007年起委託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定期為金山、獅子山和城門郊野公園的猴群進行避孕或絕育,全程由該署派員參與及監察絕育過程,並監察猴群數量變化。基金至今已為超過1,900頭猴子進行內視鏡絕育手術,猴子出生率已由2009年約60%下降至近年約30%,並在過去3年保持約2,000隻,已絕育的猴子比率佔總體數量約7成。
同時,該署自2022年起委託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進行研究,檢視過往猴群調查數據,為絕育計劃制定目標,控制野猴出生率。漁護署過去每年平均為約95隻猴子絕育,由今年至2028年期間將加大力度,目標每年為120隻猴子絕育,並每年作檢討,長遠遏止猴群數量進一步增加。
漁護署又指,過去3年每年錄得200至300宗猴子滋擾個案,較2006及07年時每年過千宗已大幅下跌。至於猴子傷人事件,過去3年每年分別有5、7及8宗。
提高餵飼野生動物罰則至10萬元
立法會日前已通過《2023年野生動物保護(修訂)條例草案》,修訂草案的內容包括:把禁止餵飼野生動物的現行規定擴展至涵蓋野鴿、將非法餵飼的最高刑罰由現時的1萬元提高至10萬元及監禁1年,同時引入定額罰款5,000元,以及擴大執法人員的類別等。新修訂例將於今年8月1日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