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爭議】(1)黑暴堵路救命草!? 水上的士定位兩頭唔到岸

一直備受冷落的「水上的士」服務計劃,去年(2019年)底正式招標之際,適逢反修例運動,多條主要公路、海底隧道以及港鐵被破壞,交通癱瘓。政府緊急動用臨時免費渡輪紓緩民困,令包括「水上的士」等水上運輸項目霎時受到關注。有地區人士批評,政府不應以旅遊來定位「水上的士」,應視為公共交通一部分,分擔疏導角色。航運交通業界代表則認為,渡輪服務受制於碼頭位置,難以成為講求快捷方便的港人出行首選。

「水上的士」將於今年第4季投入服務,但成效如何 ,一切還看政府的定位、投入、配套及決心,否則計劃只是虛有其表,市民難免又一次失望!

文:陳明    圖:黃冠華、受訪者提供

政府18年來多次提出「水上的士」概念,但一直以旅遊項目作考慮。規劃署2001年為配合政府推廣旅遊業,建議在香港仔港灣推行「漁人碼頭發展計劃」,開拓5個旅遊碼頭式景點,包括魚市場碼頭、港灣碼頭、布廠灣碼頭、集古村重建計劃及鴨脷洲繽紛市場,以「水上的士」聯繫港灣內各個景點。但其後因海洋公園進行長遠發展檢討,有關計劃最終擱置。

配合旅遊規劃綑綁式招標

直至2017年,旅遊事務署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中,再次提出探討「水上的士」服務,圍繞內港主要旅遊景點位置包括中環、尖沙咀、西九及啟德,藉此加強維港的旅遊特色。運輸署2018年8月確定試行「水上的士」,行經啟德、紅磡、尖東、西九及中環5個站點,同時復辦停航7年的「中環—紅磡」航線,邀請有興趣營辦商提交意向書,但最終只有兩間小型渡輪公司提交意向書,署方其後亦沒有公布跟進安排。

事隔一年,運輸署去年9月大幅修訂「水上的士」營運安排,行走路線維持5個站點,航程不多於110分鐘,但班次由原本每45分鐘一班,每天提供19至22班次,改為只規定每日最少3班,其中一班必須在晚上7時或以後在啟德開出,以便乘客觀賞維港夜景;船隻載客容量亦由最少150人,降至最少100人,又容許營辦商提出不與現有渡輪航線重疊的短途服務。署方延至去年12月才正式就「水上的士」及復辦「中環—紅磡」航線進行綑綁式招標,最終有兩間公司提供標書,其中富裕小輪中標,兩項服務分別在今年第4季及第2季推出,為期5年。

顏汶羽:政府忽視水上交通重要性

不過,在運輸署提出招標前,正值社會爆發反修例運動最激烈時刻,示威者在道路設置路障、縱火、破壞交通燈,嚴重影響路面交通,多個港鐵站更受到嚴重破壞需要關閉。去年11月,示威者在全港大範圍堵路,吐露港公路需要關閉,紅磡海底隧道更遭受暴徒縱火未能運作,令路面交通幾近癱瘓。市民寸步難行,不少改乘渡輪上班,政府最後亦出動臨時免費渡輪疏導市民。翻查資料,政府共安排3條特別航線包括來往紅磡至灣仔、九龍城至灣仔及大埔至烏溪沙,短短14日總乘客量為76,700人次,政府花費245萬元。

本港交通一直以鐵路及巴士為主要骨幹,渡輪服務只屬輔助角色,但這次事件反映渡輪服務具有疏導作用,亦引發社會要求政府檢討現行水上交通安排。身兼海濱事務委員會委員的觀塘區議員顏汶羽指出,政府長久以來的公共交通運輸政策只集中在路面,一直忽視水上交通的重要性,甚至一度討論要削減渡輪服務,但在社會運動爆發期間,路面交通全面癱瘓時,便凸顯渡輪服務的重要性。

籲增加港內航線疏導交通

顏汶羽認為,政府在反修例運動期間開設的免費渡輪服務,相關航線所搜集的數據十分珍貴,應趁機開展水上交通研究,既可增加市民出行的交通選擇,亦可疏導繁忙的路面交通。

「特別是之前反修例風波,陸上交通癱瘓,用了船隻替代服務,這些路線都是新的,政府以前未做過,現時有數據可以掌握,哪些航線受市民歡迎、航行時間多少、是否做得到。」

顏汶羽曾向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提出,可考慮增加不同的渡輪航線;「而家渡輪航線不多,我向政府說,可考慮多些航線,如果跨海的水上交通做得好的話,陸上交通可以疏導,可能不需要再考慮三隧分流。」他相信,個別鄰近碼頭但遠離港鐵站的地區,市民會選擇乘搭渡輪,例如屯門近碼頭一帶的住宅區、九龍城及土瓜灣、大埔區等,他認為這些地區若有渡輪服務,交通時間應快過陸上交通。

「水上的士」提高海濱暢達性

他又以觀塘區為例,指工廠區內有40萬流動人口,在觀塘碼頭一帶的工廈、商廈,步行到港鐵站至少10至15分鐘,而港鐵觀塘站在繁忙時間十分擠逼,但觀塘碼頭現時只有兩條航線往北角及西灣河,政府可多加利用觀塘碼頭開設新航線,疏導區內市民。

雖然現時已落實推行「水上的士」服務,但顏汶羽批評政府定位錯誤,不應只純粹作為旅遊項目,應納入為公共交通工具策略一部分:「有好過沒有,至少有多一樣東西,除了渡輪之外多一個選擇,令整個海濱暢達性提高。但是否可以在這基礎上再更加暢達呢?我覺得政府要做。」他指,海濱事務委員會今年初曾到澳洲布里斯本及悉尼視察海濱發展,期間亦有了解及光顧「水上的士」服務,當日由隨團職員上午預約,下午一行20多人便可乘搭:「登船後只要你在海岸範圍內,有公眾上落區你就可以上落,這種我認為才是『水上的士』,是點對點提供服務。」

建議政府提供船公司補貼

顏汶羽形容現時「水上的士」設立的目的是「兩頭唔到岸」,像專線小巴一樣定線航行,但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又太疏落,作為觀光卻又未全面包含其他旅遊點,例如鯉魚門等地,希望政府在服務正式推出後,視乎反應再調整定位。

由於政府不重視水上交通,令市場越見萎縮。顏汶羽認同現時水上交通服務市場太細,經營航道少加上載客量不多,令營辦商面對很大經營困難。政府若要加強水上交通服務,政策上必須作出配合,他建議政府應向船公司提供燃油補貼、協助碼頭維修保養等,並要協助船公司開拓客源,例如透過交通費支持計劃提高坐船津貼額,為市民提供坐船誘因:「我覺得政府處理香港交通問題刻不容緩,人越來越多,行車道只有這麼多,只有3條隧道,港鐵已加到很密,巴士加得多少呢?越加得多條路就越擠塞,影響班次服務,唯一我看到是水上交通是有很大潛能可以釋放出來,紓緩陸上交通困難。」

易志明:「無得揀」才乘搭渡輪

不過,有多年營運渡輪經驗,本身是天星小輪董事的立法會議員(航運交通界)易志明卻認為,水上交通發展空間不大,因香港公共交通服務已十分完善,其中鐵路每日平均載客人次達500萬,巴士亦有400萬,載客量已佔整體公共交通服務約70%。渡輪服務最大的致命傷是必須倚靠碼頭,沒有自行吸客能力,要視乎接駁碼頭的交通工具是否方便快捷:「個客要透過其他交通工具來碼頭,才可上船享用服務,遊客或會專程去乘搭,但普通市民返工、返學會嫌麻煩。」

雖然反修例運動癱瘓路面,渡輪成為不少市民的「救命稻草」,但易志明認為事件只反映市民在「無得揀」之下才會乘搭渡輪,並不代表可從這個經驗推論渡輪可以疏導交通:「當你無選擇的時候,我行遠些去坐船都願意,平常不會接受這種安排,除非無得揀,如果陸上交通沒有改變,你可以試試擺隻船行下,看有沒有人坐。」他以天星小輪為例,碼頭每搬一次客量就會跌一次,原因就是越來越不方便。

看不到「水上的士」需求存在

易志明對「水上的士」的前景並不看好,指「水上的士」概念提出近20年,一直無法落實,最大主因是看不到客源:「為何提出這麽久都沒有人去做,是因為看不到有需求存在。渡輪、海上遊等服務已經有,為何還要有『水上的士』?」

他認為,現時維港海上遊選擇繁多,一類是每日設有固定班次的「鴨靈號」中式帆船維港遊,以及天星小輪維港遊;另一類是有晚餐提供及樂隊表演的洋紫荊號維港遊及其他遊樂船等,易志明形容「現時市場都幾擠逼」。而「水上的士」現時每日只要求最少提供3個班次,對遊客來說絕對不方便:「有海上航運業朋友同我講,如果可以做到電召服務,有時坐船是很快,加上東西九龍多了設施,或者有人會有興趣,但這是否一門很賺錢的生意呢?我很有保留。」

疫情過後推出較為合適

總括來說,易志明認為現時渡輪服務經營十分困難,不能單靠人流收取船費,需要靠碼頭店舖租金作為補貼,但能否賺取租金補貼,則要視乎碼頭位置等條件是否合適。「水上的士」的經營模式與傳統渡輪不同,並非日常交通工具,不會獲政府補貼,成功與否視乎營辦商在財務上是否可行:「如果市場有反應,恭喜你,可以繼續經營,否則你要結束服務都無辦法。」他認為政府應待疫情過後,旅遊業稍為復甦時才推出服務會較為合適,否則營辦商必定虧蝕。

3038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