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有錯着】(1)保育計劃拖足20年 中環街市「符碌」成活化典範

丟空近20年的中環街市,終於在8月底重開,經活化後的中環街市,成為一個有百多間零售和食肆的市集、中環人的「唞氣位」。
中環街市的保育和活化項目,多年來一直為人詬病,主要原因是街市地皮糾纏在「賣與不賣」的爭議之中,決定保育後又遭到司法挑戰,保育設計一改再改,工程造價升完再升。可幸,最終以還原整固為主的保育活化工程終究完成,但歷時已近20年。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建築保育專家表示,項目拖拉多年,反而「錯有錯着」孕育出一個真正得到保育活化的中環街市,形容是「符碌」之作。眼見其他項目走了「設計主導」的冤枉路,卻等到了2010年左右才開始有國際公約和保育準則。不過亦有專家對街市失去原有功能感到可惜,期望營運者可以改善,以免中環街市變成只剩下外殼的建築物。

文:李向榮 圖:黃冠華

一個尋常的工作日,超過80年歷史的中環街市再次出現人山人海的景像,和以往不同的是,菜檔已換成文青商店,豬肉佬換成咖啡師,買餸師奶換成上班和「打卡」族。

關閉了一段長時間的中環街市,變成新時代的新市集,它既非市場也非商場,而是中環人透氣的聚腳點,貫通德輔道中和半山扶手電梯的連接點,經此地進出的人潮不減。

保育完成首階段 出租率超過8成

不少遊人在活化後的中環街市拍照。
不少遊人在活化後的中環街市拍照。

經過活化後的中環街市,8月23日重開試業,據中環街市的網頁介紹,中環街市將保育元素融入場地設計,以「無邊界空間」概念提供100多間零售和食肆店面,大樓內1,000平方米的綠化休憩空間,可舉辦藝術展覽、表演等文化活動,成為「Playground for All」(給所有人的遊樂場)社區熱點。據悉街市首階段出租率超過8成,有70間不同類型商店進駐,包括街頭小食、特色食肆、本地品牌以至文青小店等。

目前在市民眼前的中環街市,其實已是「第3代」建築物,它於1939年5月落成,當年耗資90萬港元,街市在日治時期曾改稱為中央市場,及後回復舊名,直到2003年關閉為止。中環街市1990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由政府擁有。

政府曾將街市納入2004年勾地表

街市內有約1,000平方米的綠化休憩空間。
街市內有約1,000平方米的綠化休憩空間。

中環街市位處港島黃金地段,價值甚鉅,故早在回歸前,港府就想打中環街市地皮的主意,欲拆掉街市,將地皮出售套現。1994年,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啟用後,政府曾協議將街市遷至荷李活道,但後來計劃擱置。到回歸後的1998年,審計署再打響拆樓第一槍,批評中環街市使用率太低,是浪費及不合理安排,但政府到2003年才將街市停運,並計劃出售地皮獲利。

2002年12月,政府首次將街市納入2004年勾地表,但由於有團體要求政府保育街市而收回。及至2006年11月,政府再公布賣地章程,可是3年後又急轉軚,2009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宣布將街市剔出勾地表,改為由市區重建局全面保育和活化,政府斥資5億元,宣稱要將活化後的中環街市變成上班族的「城中綠洲」。

2011年,市區重建局為「城中綠洲」活化方案公開招標,並選出AGC Design負責項目。2013年7月,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活化項目,更批准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由原來的23米增加至40米,又准許在中環街市大樓頂加建一個稱為「漂浮綠洲」的大型玻璃屋。不過這決定遭市民入稟高等法院作司法覆核。

市建局放棄「漂浮綠洲」計劃

漂浮綠洲設計。
漂浮綠洲設計。

事件一直拖至2015年,項目傳出工程成本越拖越貴,估計超過10億元,超出最初預算一倍。當時發展局曾要求市建局停止「飄浮綠洲」設計方案,改以簡約活化以節省開支,而在爭議同時,項目又引發一輪「補地價爭議」,令計劃險些胎死腹中。到了2016年,當估算造價高達15億港元之際,市建局終於叫停項目。有指是當時市建局時任主席蘇慶和主動叫停,更有人因事件而下台。

2016年9月,最初的活化方案被推倒重來,市建局董事會通過6億元簡約方案, 放棄「漂浮綠洲」計劃,改以只作加固地基及加裝消防系統的方式完成活化保育。市建局於2015年12月向城規會提交申請,城規會於2016年3月有條件通過簡約方案。2017年10月,當局正式授權承建商進行活化工程,至今年8月重開,項目現由市建局及華懋集團共同管理和營運。

黃澤恩:實際保育只進行了2至3年

黃澤恩滿意中環街市得以保育成功。﹙資料圖片﹚
黃澤恩滿意中環街市得以保育成功。﹙資料圖片﹚

「我覺得差不多20年的過程,應該分為兩部分。」曾任城市規劃委員會副主席,又當過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清楚記得當時的情況。他指整個項目第一部分是由2003年至2009年,當時政府將中環街市列入「勾地表」,爭議着賣地與不賣地、有條件(保留街市外牆)賣地等方案,之後又就如何保育等問題拖拖拉拉。

「實際保育項目只是進行了2、3年左右。10多年時間是過長的,以往的活化項目都是2至4年不等。」黃澤恩說,時間太長不合理,當時工程造價由3億升到12億時,最後由當時的主席蘇慶和一鎚定音否決工程,將工程費用設回起初的數億元,結果造就今日的中環街市。

李浩然:保育不能一味求快求「返本」

中環街市重開後遊人絡繹不絕。
中環街市重開後遊人絡繹不絕。
中環街市最經典的樓梯得以完整保留。
中環街市最經典的樓梯得以完整保留。

「當『漂浮綠洲』方案推出之後,原本市建局和政府的協議是(項目)不補地價,因這不是個賺錢項目,政府本來是答應的,怎料在準備收地之際,地政總署一方反悔,說要補地價。」市區重建局非執行董事、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解釋中環街市活化為何可以「搞」足20年。

李浩然說,政府當年突然反口不肯免補地價:「市建局怎能負擔得起?結果在這個問題上紏纏了好幾年。」幾年後,政策局終於出面,表明不用補地價,市建局才得以收地,項目才得以繼續:「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保育不能像甚麼都要快,求『返本』,保育的事慢慢來反而更好。」

李浩然回顧中環街市整個保育歷程,他覺得其實是很幸運,甚至「錯有錯着」。他說,正正因為這個「阻滯」令建築費用上升三倍,市建局須減去一些改建項目,以貼近原本預計的工程預算:「結果取消了街市上『浮起』的玻璃外牆建築物『漂浮綠洲』,反而令活化更符合保育原則,就是不要加太多新建築。」李浩然說,目的世界標準是加建築物可以,但必須能夠還原,而「漂浮綠洲」就不屬可還原之列。

當年未有價值評估準則及方法

中環街市處處展現流線型設計。
中環街市處處展現流線型設計。
街市展示當年商戶營運的生財工具。
街市展示當年商戶營運的生財工具。

「做保育必須要先想清楚,一旦做了就很難回頭,幸好是延誤了,工程減少了。減了就好,就不用建那麼多,是開心的『符碌』(Fluke)。」李浩然說,中環街市在開始決定保育活化之初,世上並沒有太多保育標準:「連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公約也沒有,既無保育準則亦沒有專業的建築保育人士,那時候也沒有價值評估準則和方法,直至2010年左右,才開始有國際公約和準則可以依從。」李浩然解釋,在此之前,香港的保育項目多是「設計主導」,以地產界的方式執行:「要快、但快就會出事。」

李浩然認為香港建築物保育工作,初期仍處於學習階段,而設計則是由建築師主導:「我本身是建築師,我知道我們的訓練是以設計為重,那如何去設計呢?要麼就加建,要麼就拆掉部分建築再加新建築,所以通常改動會很大。」李浩然說當年中環街市「漂浮綠洲」設計,正是這環境下的產物:「有工程師跟我說,好彩沒有把這東西加上去,否則都不知如何將它承托……這個計設是『妹仔大過主人婆』。」

李浩然認為這樣的保育方式其實是錯的,而中環街市保育則因延誤而逃過此劫:「所以我們真的很符碌,係行運超人。」

新建物必須符合活化後新功能

元創坊保育後加入新建築物。
元創坊保育後加入新建築物。
婚警察宿舍經保育後,興建了新的建築物。
婚警察宿舍經保育後,興建了新的建築物。

「你看看PMQ(元創坊,舊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活化後的項目),那也是早前由設計主導的保育項目,你會發現有一個很大的玻璃建築物。」李浩然繼續舉例說明:「又例如大館(舊中區警署活化項目),原設計有一個巨型『玻璃竹棚』,效果上也是妹仔大過主人婆,現在看來這種保育方式完全錯誤。」李浩然慶幸,當時中環街市的保育設計引來很大反對聲音,所以負責的建築師,即有份設計北京鳥巢的瑞典人雅克·赫佐格(Jacques Herzog)才改成由兩個黑色立方體組成的建築物:「不算太顯眼,可接受。」

中環街市的活化保育歷程,李浩然認為是見證了香港保育工作的進化:「你要作任何改變,或者新加一些東西, 必須符合活化後建築物新功能的需要,如果純粹為了設計而不是有真正需要,那便不符合(標準)。」

活化後的建築物,李浩然認為不一定要維持舊日的功能,當然如果可以貼近會比較好。例如PMQ,原本是警察宿舍,現在則保留有酒店服務:「那是有理據的,如果(功能)接近原有功能,改動會少很多。」

市建局採納持份者意見被肯定

李浩然指中環街市並不是Bauhaus建築。
李浩然指中環街市並不是Bauhaus建築。
有商店設置懷舊角落,供遊人拍照留念。
有商店設置懷舊角落,供遊人拍照留念。

對於中環街市,有意見認為可引入舊街市行業,李浩然則表示目前政府是以「點、線、面」方式來規劃保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提出了『文化景觀』的觀點,意思是建築物周圍的環境要配合。」中環街市關閉多年,而附近比如結志街也有街市商戶,如果中環街市重新恢復街市功能,設施肯定會比附近街市好,結果可能令附近的街市文化消失,這也不是好事:「所以中環街市最好的用途,首要照顧及配合周遭環境,不要太重覆,否則便不符合聯合國提出,保育要『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市建局在活化中環街市方面,在究竟「應該」加入甚麼元素這個問題上,進行過一個「無預設諮詢」,了解持份者,包括專業人士、上班族和外傭(她們周末常到中環)的意見,問他們「需要」和「不需要」甚麼?

「不是在大會堂做假諮詢那種。」李浩然說諮詢得出的結論,是持份者拒絕高檔品牌、拒絕連鎖店和國際品牌進駐,要求引入本地小店,以及更多綠化公共空間讓市民可以休息。這些意見全部被市建局所接納,所以今天中環街市才變成這個模樣。李浩然表示高興:「我那時候也頗為Impressed(被打動),因為當時市建局名聲不是太好,被批評是地產商,這是第一次見他們做得這麼好。」

黃澤恩:略嫌街市內太多餐飲設施

除了商業元素,營辦商也加入教育完素,小朋友透過遊戲學習。
除了商業元素,營辦商也加入教育完素,小朋友透過遊戲學習。

不過,與李浩然想法不同,黃澤恩對中環街市的商舖「內容」有另一番看法:「你保育一個教堂,走進去希望見到十字架和告解室,去祠堂想見到牌坊,但我行入中環街市,感覺不到它是一個街市。」

黃澤恩解釋,中環街市保育項目做得好的方面,是它保持了結構安全,外殼、內部樓梯等建築,都能保持原狀。另外,在構思方面,也能結合到包括「保育、利用」,三者都做得好:「但說到可改進的地方,是略嫌街市內有太多餐飲。」黃澤恩提醒,中環街市本身是一個街市,雖然商業考慮無可厚非:「但你要記住這是一座街市,你做保育都是希望市民行入來時,會有街市感覺。」

日後應引入更多街市元素

街市二樓設有展覽牆,講解中環街市的歷史演變。
街市二樓設有展覽牆,講解中環街市的歷史演變。

黃澤恩說,他個人期望從皇后大道中進入中環街市時,起碼有一層是現代的中央市場,會有「十間八間」賣高級凍肉、火腿、牛扒、高級海鮮和有機生果菜蔬的商店:「我們去過的日本、加拿大或者德國的市場,都很乾淨、舒服。」黃澤恩表明不是要求街市返回50年代濕漉漉、血淋淋的模樣,而是經過5、60年後,成為一個比較進步和高級的市場:「我現在行入去,見到有很多人在裏面飲咖啡,吃芝士蛋糕。我感覺不到這是個街市。」黃澤恩希望,營辦商日後可以作出調整, 引入多些街市元素:「方式不是死的,將來還可以調整。」

68166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