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足死結】外地醫生被拒門外 公院醫生短缺 死症難醫

公立醫院長期鬧人手荒,冬季流感高峰期間,前線醫護人員終於壓力爆煲,紛紛出來大吐苦水,醫院管理局只懂找藝人拍片打氣做門面功夫,卻未有實際增加人手解決問題,令醫護人員更加怒火中燒。近年不少聲音提出輸入「外援」解困,但每年平均只有約4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通過香港醫務委員會執業資格試成為註冊醫生,而獲批有限度註冊在醫管局工作的非本地醫生,至今年初更只得10人。相對為全港提供近90%醫療服務的公立醫院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是執業資格試太難?還是公立醫院環境嚇怕外地醫生?有考了兩年執業資格試才成功合格的回流港生坦言,考試難度在於「一次過考晒6年所學嘅嘢」,加上要適應香港考試模式,合格並非易事。
有智庫組織認為,香港應效法新加坡設立海外學府清單,考慮藉此引入只限在公立醫院工作的醫生,確保普羅大眾享有最大利益。

文:陳明 圖:黃冠華

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主要有兩大途徑,包括考取醫委會執業資格試,或獲醫委會批准以有限度註冊。有限度註冊受到指明的限制及條件所規限,只能在指定地點例如大學醫學院、醫管局或衞生署等,從事教學、研究和醫院等工作,為期最長3年。而通過執業資格試成為註冊醫生,可自行選擇在公營或私營,甚至自行掛牌執業。

根據醫委會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期間,平均每年新增的正式註冊醫生約345人,其中約46人是通過執業資格試及完成實習評核成為註冊醫生(見表一),當中約70%加入醫管局工作。但每年報考執業資格試的人數卻遠超此數,反映合格率甚低。其中第一部分的「專業知識考試」的報考人數多達300人,第二部分「醫學英語技能水平測驗」及第三部分「臨床考試」亦有逾百人應考,而考生持有不同國家的醫科學歷,當中最大部分為內地、英國,另有美國、澳洲、台灣等地。

一次考試包含六年課程

現時在屯門醫院家庭醫學接受專科培訓的項嘉怡,自小已立志做醫生,但因高級程度會考(A-Level)失手,未能成功入讀港大或中大醫學院,只獲浸大中醫藥學院取錄:「西醫、中醫其實我無乜所謂,但睇報紙見到原來廣州都可以讀西醫喎,咁我就毅然行咗呢條路。」

嘉怡在2008年北上入讀廣州暨南大學醫學院,2014年畢業後隨即回港應考醫委會的執業資格試,正因為一開始目標是在香港行醫,亦聽過執業資格試的合格率不高,她入讀暨大第一年便已為這個考試做準備:「我入學嗰時聽返嚟係得2%,到我畢業時就去到8%。」

雖然準備了整整6年,但嘉怡並非一次過合格。三部分考試中,她因就讀暨大時以英文教學,獲豁免考第二部分「醫學英語技能水平測驗」,但其餘兩部分則考了兩次,額外花了兩年時間,至2016年才成功考試合格,再經過一年駐院實習訓練後,終成為註冊醫生。

她指,整個執業資格試考試模式與暨大有所不同,暨大是跟隨美國模式,香港則跟隨英國。

「可能啲內容係一樣,但個問法或者點樣approach(着手處理)就完全唔一樣,所以要由頭再讀返。」但最難的是試題既廣泛又仔細:「兩日嘅考試就考晒我呢6年要考嘅嘢,可能喺香港嘅大學,佢哋每一個sem(學期)一個考試,考完之後就可能唔使再掂㗎喇,我哋就係一次過全部都要考晒,所以個難度可能喺呢度。」

三部分考試中,她認為第一部分「專業知識考試」最難:「因為廣泛,所以要讀嘅嘢唔係太知道應該focus(集中)喺邊一個方向。除咗書本上面嘅嘢,又或者可能係一啲時事,或者係公共衞生,都會問得好詳細。」這部分以多項選擇題作答,設有倒扣分制度:「基本上如果你答錯4條嘅話,就等於無答(啱)過一條,呢個扣分制度係會令到pass可能變唔pass。」

至於第三部分「臨床考試」則要求在一至兩星期內完成內科、外科、兒科和婦產科考試,若其中一科不合格便要重考,再不合格則要4科一同重考。嘉怡形容:「呢個考試制度好似搣飛咁,只有5次機會,咁其實搣下搣下好快就會無,所以呢一方面嚟講我覺得都係困難嘅。」

資格試考生過關比例少

成功過三關後,最後要在公立醫院接受駐院實習培訓一年,嘉怡從中經歷「on call 36小時」,體會到公立醫院的繁忙,但亦學懂處理緊急情況及突發事故,亦因此感受到公立醫院挽留資深人才的重要性:「輸入外勞唔係話唔可行,但只係一個治標嘅方法,因為如果基本嘅問題解決唔到,人才不斷流失嘅話,最後可能就淨係得番啲海外人士入嚟為主,而我哋呢一個傳承就未必好似以前咁一代傳一代。」

由考取執業資格試成為註冊醫生組成的「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醫生協會」,會長張漢明於1986年考取執業試合格,期後一直在公立醫院工作,現於廣華醫院內科任職。

身兼醫委會執照組主席的張漢明接受訪問時表示,執業資格試的水平應與本地兩間大學醫學院的畢業考試看齊,每年雖有不少海外醫生報考執業資格試,但成功比例較少。他認為,除了因為考試範圍廣泛外,考生接受所屬地區的醫學教學方法及考試模式,與本地醫學院採用的方法或有不同,外地畢業的醫生未必適應這種考試模式:「譬如你識打乒乓波,你都要知道個規矩,你唔知規矩,點打得叻都好,都過唔到關。」

五成公院醫生照顧九成病人

對於是否因為執業資格試太難考,窒礙外地醫生來港執業意欲,張漢明坦言:「好多都係,亦都有啲唔知個考官想問佢啲乜嘢。」但由於在香港任職醫生報酬相對其他地方高,故吸引了不少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考試。

他認為,執業資格試是「可以用同一把尺去衡量呢個醫生係咪夠資格去服務香港市民」,即使通過考試亦要駐院實習培訓,目的是讓他們熟悉香港醫療系統運作:「好多醫生好多地方都唔同,我唔知佢本身點樣訓練,唔知佢本身做成點,但係你嚟到(香港),你達到咁嘅水平,考到呢個試,你就要知道我哋個臨床係點樣做法,成個公營醫療系統係點樣,你要知先得。」

張漢明指,現時醫管局會因應各部門需求,聘請有限度註冊醫生紓緩人手短缺情況,但有部分因不適應公立醫院工作環境而離職:「有啲嚟到香港做,話咁辛苦,譬如話我喺加拿大一日睇20個都已經好多,可能會被人告,但香港唔係咁㗎嘛,好多有限度註冊都無續約啦。」

他認為,公立醫院人手不斷流失是源於公私營醫療失衡:「問題就係公立醫院佔全香港醫療服務9成,而喺醫院裏面工作嘅醫生,佔(全港)大概一半,即係呢班喺公立醫院做嘅醫生就佔咗9成嘅醫療服務,變咗佢哋就好辛苦。私營相對比較,就係一半嘅人手只係服務1成醫療服務。」

公立醫院醫生離職潮嚴重

他指,要解決人手短缺問題,應調控公私營醫療服務,例如醫管局推行多項公私營協作計劃,增加服務供應,以及改善公立醫院工作環境,提升士氣,減少人才流失,以免造成青黃不接。
「好多醫生唔一定為咗錢,我醫到人、幫到人就好開心,有好多有理念嘅醫生,唔好令到佢哋覺得好渺茫、無乜希望、好灰,咁好多人都會走⋯⋯我覺得係需要落功夫,係大動作,多方面配合先得。」

不過,公立醫院全職醫生離職潮嚴重,2017/18年度的流失率達5.8%,以醫管局現時聘用約6,100名醫生計算,即約有350人離職,流失率最高的公立醫院專科部門為眼科、婦產科、精神科、麻醉科等。
醫管局發言人回應指,醫管局一直非常重視公立醫院醫生人手不足情況,已推出多項增聘及挽留人手措施,包括招聘全職和兼職醫生、增加醫生晉升機會、加強培訓及重新聘用退休而合適的醫生等,同時亦會繼續招聘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執業註冊到公立醫院工作,紓緩前線醫生工作壓力、改善工作環境,以繼續維持公立醫院的服務水平。

6261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