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尖端人材 征服世界

香港人的制式思維,印度代表了貧窮、落後,教育水平低下。雖然近年印度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但貧富差距嚴重,社會階級森嚴,是一個與現代文明距離很遙遠的國家。
然而,一些數據卻告訴你,印度其實有另外一面:Google十三位高階主管中,有五個是印度人;在哈佛商學院近二百名教授中,有二十多位印度裔教授,但只有一位中國裔教授。
同樣逾13億人口的兩個千年大國,中國與印度,何以在培育精英方面出現如此大差距?有學者表示:「最大的問題出於教育。」

文:郭延桐

香港印度華僑聯誼會主席莫永麟(左)出席印度駐港領事館活動。
香港印度華僑聯誼會主席莫永麟(左)出席印度駐港領事館活動。

印度勁人多籮籮,據統計,硅谷三分之一的企業高管是印度人,谷歌13位高管中5位是印度人,還都是負責安卓(Android)、Chrome 等這些核心業務。今年八月,印度裔數學家文克泰什(Akshay Venkatesh)榮獲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茨獎(Fields Medal);今年三月,以現代主義設計帶入廉價住宅而聞名的印度建築大師多希(Balkrishna Doshi),奪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里茨克建築獎。

另外,根據資料顯示:哈佛商學院、芝加哥商學院和位於法國的英士國際商學院,都通過全球遴選,先後任命了新的院長。這三所都是世界頂級的商學院,新任院長全都是印度裔,而且都在印度讀完了本科。據說,在哈佛商學院,最後三位院長候選人當中,有兩位是印度裔。哈佛商學院的近200名教授中,有二十多位印度裔教授,但只有一位中國裔教授,還不是終身教授。印度能出如此多勁人,原因為何?

embed:img106762

富人專享優質英式教育

香港印度華僑聯誼會主席莫永麟,印度出生,1976年二十多歲的他從印度來港創業。爸爸在印度幫助英國茶園做大型建築工程,媽媽則開設印度餐廳:「我們在印度生活非常富裕,屋企有7、8個印度工人。 」莫永麟說,印度階級非常分明:「入得去(讀書)一定有錢,無錢就讀不到書。我們讀中學一年的費用,起碼幾萬元美金。 」

莫永麟10兄弟姐妹,排行第二。

「父母當然個個都是望子成龍,但兄弟姊妹間的愛好差異很大,有人鍾意讀書,有人鍾意做其他嘢,父母好尊重我們自己選擇,例如我鍾意讀書,他們自細就培育我,送我去學校。 」入讀基督教教會學校後,莫主席發現,一千多名學生,清一色都是男生,沒有一個女的,同學之間用印度語溝通,上課則全是英式教學,教學非常嚴格。

「我們學校有嚴格的時間表。星期一至星期日,都在學校度過,除非家裏有親屬來,得到學校批准才能出去城市走走和吃東西,其餘時間都關在學校學習,沒有自由,無一日可以玩。

「時間表嚴格規定,每天清晨六點鐘起床,刷牙洗臉後前往教會大會堂,下跪唸半小時聖經,吃早餐後八點上學,近千人坐在學習室學習,午飯後一點繼續上學,晚餐後又繼續溫書,一天的時間都在讀書中度過。」

印度學校有一套評核制度,每一個月考到前三名,有一個蓋印,每月設有金、 銀、 銅獎評核成績,大家都會努力爭取。印度的學習課程與香港教育類似,包括歷史、 地理、 算術、 化學等。

「我們當時推崇打好英文基礎,到了大學,則比較注重工科和商科,英文底子好,讀得會比較得心應手。」

embed:img106763

印度家長注重親子和幼兒教育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區志堅博士,專門研究日本、南亞和中國全球化議題。由於有研究合作關係,區博士常常接觸印度人,發現印度家長較中國家長重視幼兒教育和親子關係。

「我認識一些印度家長,爸爸是外派專員,來香港工作的專業人士,電腦知識非常好,媽媽本來是公司CEO,但辭職全程投入照顧小朋友,每日清晨六點送小朋友返學。但是中國家長就不同,中國有錢家長往往請保母、保安照顧和接送小朋友,對親子教育並不投入。」

區博士解釋,非華人的投入與華人的不投入其實對小朋友的影響會很大。當父母常常和小朋友相處,爸爸媽媽和小朋友關係親暱,小朋友自然願意親近。

「這種關係很微妙,那是一種軟性教學。例如小朋友不喜歡彈琴,父母不知道但又強迫他學,那麼小朋友就會亂彈消極抵抗,變相埋沒了小朋友的真正需要。」

embed:img106767

印度精英喜科研 中國人材愛搵錢

區博士續說,中國和印度的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後會產生很大分歧,印度大學生比較願意長時間付出進行科學研究;反之,中國則比較注重金錢:「印度人有一個性格,當他們解決了基本生活需要後,他們願意轉去投入他們想做的事情,但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眼裏看到的更多是金錢,100萬買不起房,那賺200萬,眼裏永遠圍繞着錢走。中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把人才留下來做科研。」

「印度的精英教育做得比中國好。 」區博士說,在印度政府會鼓勵學生去讀工科,讀完後很多印度人願意在科研方面付出:「在香港,讀完工科的人,往往跑去做金融,做市場營銷,做地產,做買賣黃金。在內地,中國人即使拿到美國或哈佛博士學位,都不會選擇繼續做研究,反而看準內地5-6萬的每月工資。」區博士坦言,這是導致科研人才流失的一個很大問題。

中國普及教育勝印度

某程度上,中國亦有印度過之而無不及之處。中國可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但印度階級觀念極重,只有上等階層和富家孩童才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

中國的普及教育範圍比印度大,兩國雖然都是十三億人口左右,但印度入大學的機會率才30%,而中國即使不把私立大學計算在內,都已高達60%。

embed:img106766

香港印度華僑聯誼會主席莫永麟說:「印度種姓制度階級分得好清楚,你低永遠是低,你這種(底層)階級的人無可能做到有錢佬,亦無可能發圍。入得去(讀書)一定有錢,無錢無辦法入到學校。」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區志堅博士說,印度某程度上歧視窮人,又歧視女性,變相埋沒了一批天資聰穎的窮人或女性。反之,中國在這方面做得比印度好:「中國窮人比印度窮人容易向上爬,只要讀到北大等名校,某程度上可以改變命運。」中國年輕人有向上流動的空間和前景,會給社會培育更多人才,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種姓制度貴賤有別

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其中最大宗教是印度教,全印約有80%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語言非常複雜,約有1,652種,社會奉行種姓制度,族群之間有高低、貴賤之別,給印度社會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embed:img106769

印度教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的地位最高,其餘種姓的社會地位依次降低。除了這四個種姓以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人——賤民,即所謂「不可接觸者」,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好像被排斥在社會之外。印度教種姓制度下的婦女亦地位低下,支持童婚,寡婦境遇悲慘。

除印度教之外,伊斯蘭教是印度第二大宗教,另外,14.6%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

中國人大多無宗教信仰或無神論,佔人口73.56%。中國佛教徒最多,佔15.87%。佛教自從漢代傳入中國後,在不斷和中華文化交流中融合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漢傳佛教成為現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佛教經由兩條路徑傳入中國,一支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故漢傳佛教又稱北傳佛教。另一支則由南印度經海路傳至中國南方,為「南傳佛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