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偉:重「一國」輕「兩制」損國家利益

民主黨3月19日黨慶,1994年10月2日成立的民主黨,至今已接近25個年頭,在目前的香港政治環境之下,民主黨與特首及特區政府將確定怎樣的政治關係?民主黨與泛民其他政治組織在理念和行動上又有哪些分別?2019年區議會選舉,民主黨將如何部署?《堅雜誌》日前專訪了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剖析民主黨自身的政治定位,以及未來發展的展望。

文:文武    圖:黃冠華

民主黨中委不久前作出決定,2019年的黨慶不邀請特首林鄭月娥、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以及立法會主席梁君彥。這一決定令社會各界對於民主黨與政府間的關係,以及民主黨自身的政治定位產生疑問。胡志偉就此作出解釋,他說:「民主黨希望向特首及香港社會釋出一個清晰的信息,我們不接受特首重『一國』輕『兩制』的態度,但儘管民主黨與特首及特區政府在政治上有不同的觀點,但在民生政策上仍希望保持與政府間有正常的工作平台。」

民主黨認為林鄭不是稱職特首

胡志偉進一步解釋說,民生政策是日常生活市民需要面對的事情,民主黨有責任將自己的觀點和角度,特別是民生政策上的看法,以及所要倡議的政策內容,向相關的政府司局長作出清晰的表述。

與此同時,民主黨須向社會表明,即使民主黨與政府在民生工作上有交往,也不等於認同特首林鄭月娥的政治取態。他說:「我們清楚知道,中央政府可能會從我們的回應去考慮我們的看法,我們有責任向中央和特區政府表明,重『一國』輕『兩制』的取態會危害香港利益,甚至國家利益。」

2019年民主黨的黨慶不邀請特首林鄭月娥、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以及立法會主席梁君彥。這一決定是民主黨的一次政治表態。
2019年民主黨的黨慶不邀請特首林鄭月娥、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以及立法會主席梁君彥。這一決定是民主黨的一次政治表態。

父母的安排未必一定是好的

民主黨在民生事務上,仍希望與政府保持正常工作平台。
民主黨在民生事務上,仍希望與政府保持正常工作平台。

胡志偉認為,林鄭月娥在處理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上,未能盡其身為特首的職責。林鄭常掛在嘴邊的是中央是為香港好,但正如父母對子女那樣,父母整天說為子女好,為子女安排好每個路徑,但對子女來說,父母的安排卻未必一定是好的,其中可能有不少安排是違背了子女的意願。胡志偉認為,中央想為香港好,但如果中央不能理解香港社會的特質,用他們自己的觀點去鋪設他們認為為香港好的做法,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他認為,林鄭站在特首的崗位上,沒有認真去思考香港的長遠利益,亦沒有思考怎麼透過香港去實現國家的利益。

如「一國兩制」走樣香港受損

胡志偉認為,香港長遠利益所在很清楚,如果「一國兩制」的實施走樣變形的話,香港長遠利益一定受損。如果香港長遠利益受損,很自然地影響了香港在整個國家發展過程中可以肩負角色和功能,也影響國家利益,而香港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就是可以與國際社會接軌,是吸納國際意見的平台。

胡志偉認為,林鄭月娥作為特首,未能清楚地表述香港的利益所在,只懂得順着中央的想法去做,對中央與特區間的關係並無好處。他說:「作為特首應該很清楚明白中央管治的路徑,你的平衡點在哪裏?中央的管治路徑是否對香港沒有影響呢?內地的地方政府的文化,中央政府講大原則,在執行細節上地方要自己小心去拿揑,我看不到她(林鄭)在這方面有甚麼作為。如果她不去做的話,香港會很麻煩,當你走向『一國』之時,就回不來了,你連幫香港人買時間也不肯去做,就是不顧香港的整體利益。」

林鄭「大和解」捉錯用神

民主黨23周年黨慶,特首林鄭月娥出席並捐款。
民主黨23周年黨慶,特首林鄭月娥出席並捐款。

胡志偉指出,民主黨與特首之間存有很大距離,雖然外間傳聞說,林鄭與民主黨關係很好,但這只是基於黨內前輩元老與林鄭之間有學長、學妹的情誼,與民主黨現時的領導層並沒有這樣的淵源。

2018年林鄭月娥率領特區政府多名官員出席民主黨黨慶,會後還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加上「大和解」的字眼。胡志偉認為,林鄭以為出席黨慶活動,又捐錢給民主黨,就是「和解」,那是「捉錯用神」。他說:「我講的『和解』是高層次的,特區政府要與社會和解,要面向社會大眾,特區政府有責任就2014年的『佔中』,展開一項專責調查,就像1960年代,當時的香港政府委任了大法官,就六七暴動的前因後果做完整的調查那樣,在調查的基礎上,展開新的工作取向。」

承認泛民主派有碎片化的傾向

談及民主黨與泛民主派其他政治組織的關係,胡志偉表示,泛民主派有碎片化的傾向必須要承認,正因為這樣,就要求各政治組織要各司其職,意思是,每個碎片化的政黨需要盡其本份,為整體民主派重新集結力量。

不認同「港獨」 、「撤出議會」論

胡志偉說:「對於激進民主派來講,最盡的說法是『港獨』,我們不同意;另一種說法是要全面撤出議會,我們也不同意。因而,大家在理念上南轅北轍,我給自己的工作是,我們要在《基本法》之下,最終實現香港有一個真普選。」

他認為,泛民主派各政黨和組織,都要擴大自己的支持面。現在的香港社會裏,相信有超過六成或更多選民,不論甚麼政治取態,基礎面是「一國兩制」要行得通。胡志偉說:「建制派也強調『一國兩制』,分別在於我們要維護『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建制派認為中央在香港落實全面管治權就是不走樣,不變形,但我們的看法正相反。」

香港不可能出現政權的改變

2010年民主黨(左起)劉慧卿、何俊仁、張文光到訪中聯辦。
2010年民主黨(左起)劉慧卿、何俊仁、張文光到訪中聯辦。

胡志偉指出,泛民主派一定要認識到,政治一定要講實力,而實力則體現在能否逼政府施政面對群眾,能否兌現《基本法》。他認為,香港不可能出現政權的改變,只能是施壓。泛民必須要明白這是政治上的局限,最終能夠改變的只是香港的管治。在現有的權力架構之下,有幾個可能性,包括在區議會上泛民能否有過半數控制區議會的可能性,在地方上有主導力量。其次,面對小圈子選舉,泛民在選委會上能否取得更大力量,其中一個關鍵,在兩個區議會界別,泛民能否在這裏取得過半數?

泛民應在現有制度擴大影響面

胡志偉認為,泛民如果不在現有的制度中去爭取,需要面對一個問題,制度外的槓桿作用有多大?「我們作為參政者和政治組織的一部分,要利用制度上的槓桿和空間,去擴大我們的影響面,如果連這一點也不做,其趨勢會如何呢?新加坡的反對派全面撤出議會,到今天也不能重返議會。今日我們全體撤出議會,可能具有一時的爆炸性,但換來的可能是幾十年回不了體制內,不能實踐社會賦予我們的重要責任,不能為民發聲,這是我們要謹慎考慮的政治路線的選擇。」

民主黨壓縮與削弱是自然趨勢

胡志偉表示,民主黨不認同「港獨」、「全面撤出議會」的觀點。
胡志偉表示,民主黨不認同「港獨」、「全面撤出議會」的觀點。

民主黨過往是代表泛民的主流政黨,到今日不斷地壓縮,實力被削減,去年還發生新界東支部五位區議員及多名成員退黨事件。胡志偉認為,隨着比例代表制的演進,民主黨的這種發展是自然的趨向。一些成員的離開,必然會對民主黨產生影響,但如果他們離開後,可以在新的平台上發展,對整個泛民產生好處,民主黨也不必太介意。但這樣的情況會有臨界點,到了某一點就會穩固下來。而新界東支部部分成員的離去,如果能令內部矛盾得到解決,也是一種處理的辦法,當然林卓廷及新東支部需要以更佳的工作挽回損失。

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民主黨將派出接近100人參選,而這個參選的過程,也是民主黨更新換代的過程,100位參選人中,包括爭取連任的現任區議員,更多的是新參選的新面孔。民主黨並沒有明確要取得多少個席位,但爭取最多的議席目標是明確的。

做好份內事 定位於體制內施壓

民主黨1994年成立,曾是代表泛民的主流政黨。
民主黨1994年成立,曾是代表泛民的主流政黨。

胡志偉表示,作為民主黨的主席,他給自己的任務是,要透過這次區議會選舉,完整地向社會展示民主黨的角色和定位。他總結2018年兩次立法會地區補選的結果指出,泛民要解決為何有些選民不願意出來投票的問題。他認為,要說服市民投票,必須說明兩件事,一是投票的作用,二是投票的意義,而民主黨也有必要向選民展現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展現自己做好了份內事,所謂深耕細作,民主黨成員要透過自己身體力行,展示自己改變社會的決心,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基本工作。二是要向選民有一個清晰的說法,講清楚選戰所為何事,客觀的政治局面是甚麼,在目前的政治局面下有甚麼選項,這些選項中有甚麼困難,哪些是可以解決,哪些不易解決,哪些無法解決,然後民主黨通過這些說明自己的定位和角色。

胡志偉說:「我們的支持者存在無所適從的感覺,我們自己的工作形態也存在不同的意象,我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選舉,去闡釋整套政黨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