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清零」是選擇題還是是非題? 文:楊莉珊

第五波疫情讓香港付出慘痛代價,社會上就特區政府是否應該及時仿效內地推動「動態清零」的爭論聲音此起彼落,特區政府對此說法也是一變再變 。「清零」與「動態清零」之間,兩字之差卻有截然不同的意義,若不細思一番,往往引發誤會,甚至淪為政治口水。

面對疫情,追求「清零」看似理所當然,但在傳播力甚強且人類對其知之甚少的新病毒面前,「徹底清零」大概只能是一種理想追求,於是「動態清零」便顯得十分重要。那到底香港要不要清零?目前又算不算動態清零?我們應當先理解,這是個公共衞生的科學選擇題,而不是一個政治路線的是非題。

如果「清零」是徹底消滅病毒,那「動態清零」便不是一種一勞永逸的措施,也不是「與病毒共存」那般消極,而是一種長期與病毒作戰的決心:在沒有辦法徹底消滅病毒之前,主動透過嚴密的社會防控措施,見一波病毒消滅一波,主動將病毒對公共衞生的傷害降到最低,同時蒐集更多數據,讓科研盡快找到消滅病毒的方法。

但我們同時要知道,做一次全社會的「清零」需要極高的成本,而持續進行「動態清零」則更是昂貴,因此需要其他的社會管理措施來配合,特別是常態化的防疫日程規劃,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在病毒仍可持續變種且人類對他掌握不甚完全的當下,盲目追求徹底清零似乎過於樂觀,但推動「動態清零」也需要掌握關鍵時機。以香港第五波疫情為例,在新增個案日於數萬宗的前幾天,空講」動態清零」並不實際,於是政府專注救助患者,可幸是香港在國家援助下迅速增擴了隔離設施與醫療化驗能力,讓疫情經過一波峰值後,新增病例漸見放緩,雖然病毒仍未完全消滅,但推動」動態清零」的機遇正在慢慢形成。

特區政府應現有的抗疫措施可以視為」動態清零」的一部分,但應該參考其他地方的抗疫經驗,結合香港社會的真實情況,更系統化地優化原有抗疫措施,調整一些過往不當的手法,形成更有效且較低成本的「動態清零」機制。四月份有望由取消「禁飛」開始,逐步放寬社會流動,但這也意味着未來仍有較大的反彈風險,「動態」表示防疫機制可隨著疫情反覆而隨時強化或放鬆,直到人類可以控制相關病毒。

「動態清零」是解決公共衞生問題的一種選擇,並沒有標準答案,應該因應每個社會的客觀條件做出最佳選擇,而不應該是無視動態客觀條件的是非題。

香港在可見的未來相信仍要與病毒鬥爭一段長時間,政府要相信科學防疫,不斷檢討來優化防控能力。市民也要積極配合檢測,盡快接種疫苗,讓社會的疫苗安全網不留死角。而在科學抗疫的同時,也要避免政治化干擾,保持抗疫的靈活性,因應疫情動態發展做出應對,這才能盡快由動態清零達至清零的目標。

文: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