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力挽狂瀾 讓教育重回正軌 文:應麗娜

國家早前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可謂中國教育體制在這些年來最大力度的改革,旨在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同時減少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筆者認為,改革能夠有效遏制教育資本化的趨勢,促成教育體系回歸本心,讓國家的教育制度更公平,亦有助於莘莘學子的多元發展。

回歸教育本心 遏制教育資本化

根據《2019國內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調查》,家庭子女教育年支出消費額度佔比最高的收入群組為12,000-24,000元人民幣和24,000-36,000元人民幣內,分別為22.4%和21.7% ,反映校外補習對家庭構成了開支壓力。此外,根據《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報告(2019)》,全國中小學生中平均有38%在一年內參加過學科類的校外補習,而無論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市鎮,校外支出佔教育支出的比重亦高居三成。 在較普遍家庭都願意投放資源讓子女接受校外補習教育的情況下,更多家長便會被培訓機構裹挾,只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女「輸在起跑線」,而被迫竭力追上其他家庭的投入水平。正如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所言,學校的免費義務教育與收取高額學費的校外培訓機構教育導致中小學教育變成了兩軌制,這不但衝擊了學校的教育秩序,更擴大教育不公平的情況。 這些所謂的培訓機構,利用家長愛兒心切、望子成龍的心態,以販賣焦慮的方式,將優質教育變成了一門生意。當教育資本化的情況出現,教育資源便會傾向負擔得起的那一方,令社會上貧者越窮,富者越富的情況越趨嚴重。長此下去,這將導致國家的教育資源持續不均,並有機會掀起更深層次的資源分配,甚至跨代貧窮的問題。因此,國家透過「雙減」遏制了教育資本化越演越烈的勢頭,同時向家長釋放出明顯的訊息,停止這種不公平的教育資源競爭。筆者相信,這有助於重申教育的本質,讓孩子在國家普及教育的體制之下,接受合理程度而優質的教育。

幫助孩子多元 發展提升教育效能

每個學生能夠分配在個人發展的時間有限,透過減少過重的課業負擔,以及釋放原來用以接受校外補習的時間,將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充裕的時間投放在其他才能的發展。在現今社會,單單在常規教育上取得優異成績,已不足以配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尤其社會發展一日千里,學生需要培養更廣闊的識見和人生閱歷,擴大個人知識面。因此,無論是體育、藝術、其他多元智能或品德教育,這些過去有機會被忽略的關鍵教育內容,將會重新被提上議程。此外,「雙減」亦能夠為過去對於學業成績的盲目追求降溫,讓家長能夠以更理性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學習情況。當孩子在傳統學科教育體制下力有不逮時,以往家長可能會要求子女參與補習,從而拔苗助長、催谷成績。但在「雙減」的精神徹底傳達社會後,筆者相信,家長將會有更強烈意願,與子女共同思考傳統教育以外的其他出路,讓莘莘學子有機會追尋更多元化的發展前途,善用自己的才幹,貢獻國家。對於貧富懸殊同樣劇烈、補習文化亦相當熾熱的香港來說,教育資本化的影響會更大,「雙減」同樣對香港有深刻啟示。筆者衷心期盼,政府能夠把握「雙減」精神,從中探索香港未來教育改革、優化教育體制的可能性。

文 : 應麗娜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時事評論寫作培訓計劃學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