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把GDP增長設在5%? 文:悠 然

昨天,總理李克強宣讀了應是他任內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列出今年發展預期目標是:

•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 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
•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
•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 進出口促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 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生態環境品質穩定改善。

其中,較受人注目的是GDP目標增速5%左右。

過去四十年,中國可能是世上最重視GDP 增長數字的國家。本來這種重視隨著過去十年在更講求高質素增長的情況下,不如往昔,不過,中國新目標是到2035年要實現GDP總量和人均GDP的翻倍,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這意味着從2023年開始,每年的增長不低於4.6%。這數字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起碼要比一眾發達國家高出一倍。

說回今年的5.%,是較去年5.5%左右下調0.5個百分點,要知道去年因疫情擾動,GDP最終是3%,如果要追回上年所失,今年的GDP應是6或7%,就像2020年因疫情爆發GDP是2.3%,後在2021年「大反攻」以8.4%補回。現設在5%左右,是恰當?還是另有原因?

我們先看各大機構對中國今年GDP增長的預估,由高至低排列是:

花旗:5.7%
大摩:5.7%
滙豐:5.6%
JP摩根:5.6%
高盛:5.5%
野村:5.3%
IMF:5.2%
瑞銀:5.1%
標普:4.8%

外國機構普遍是把中國今年表現設在5.5%-5.6% 左右,中國政府的預估反而是偏低的。這些機構樂觀的原因主要是房地產回暖、房價的反彈以及製造業的恢復,是經濟增長的有效保障。也有些是悲觀的,但理由和樂觀無異,指中央看到放開後經濟好了,覺得沒必要做更多刺激或寬鬆政策,所以增長會比較有限。

我看了許多外國對中國今年經濟表現的評論,最直接、最大膽的是麥肯錫資深董事兼大中華區總裁倪以理(Joe Nga),他在LinkedIn上問了一個問題:「隨著全球投資者和企業尋求增長,每個人都在想:下一個中國在哪裡?」

他的回答放在今天西方是非常政治不正碓的:「下一個中國就是中國!」

他用最簡單的數學列舉了自己的論據,如果中國的GDP在未來10年以最保守每年2%的速度增長,那麼累計增長總量將相當於印度一年的GDP。如果中國的GDP以5%的速度增長,總量將相當於印度+日本+印尼。

麥肯錫更估計,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2020年,中國有55個佔全國人口27%的城市是高收入城市,人均GDP高於12,695美元。但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93個城市,覆蓋中國44%的人口。

所以在環球經濟在經歷疫情三年衝擊之後,外部環境惡化、人口增速下滑、市場積累消耗較大,中國潛在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等因素下,今年5%的增長水準已非常不錯。

要知道今年國外的黑天鵝事件可能頻繁出現,能想到的起碼有三隻:

1) 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持續低迷,中國的出口下降已經是必然,但是差到什麼情況,還要看美國加息情況;
2) 俄烏衝突仍然繼續,戰爭範圍會否擴大?中國會否最終下場?仍是未知之數。
3) 美國在高新科技制裁、台海地區持續的煽風點火,今年會否失控?

在風高浪急之下,把目標定低一點,既是穩中求進,也是留些餘地應對困局。在此我可留下一個小預測,如果今年上列三隻黑天鵝不大規模出現,中國GDP增速長可達到6%。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爲自由撰稿人,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